黃旭艷
(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廣西南寧 530003)
“茶道”精神對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啟示
黃旭艷
(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廣西南寧 530003)
本文以茶文化為研究視角,對其概念、特性進行了論述,然后將茶文化與高校道德修養教育聯系起來,指出了高校道德教育中應當注意的問題,并闡述茶文化對于促進師生交流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培養高校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以及審美情趣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以期望高校能夠對學生加強茶文化教育。
“茶道”精神;大學生;道德教育;啟示
如今,很多新的道德觀念在應時而生,并對傳統的道德觀念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在這種情形下,高校學生在道德修養方面發生變化也是難以避免的。而加強學生的道德修養,是新時代賦予每一個高校的重任。茶道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可對學生造成深遠的影響,也是對高校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
《茶經》是一部最早描述茶文化的歷史著作,書中闡明是神農首先發現了茶,隨后到了魯周公時期社會開始對茶廣泛宣傳,提高了茶的知名度,但是到了唐朝以后,社會上才開始大面積種茶,并興起了品茶的風俗。作為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雖然茶文化幾經周折,但最終還是完好無缺地被繼承下來。它不僅具有普通文化的一般特征,而且還具有自己獨特的價值。
茶文化是一種始于生活又超越生活的文化。從廣義上來說,泛指茶葉發展過程中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的總和。從狹義上來說,則是一種精神修為文化。在我國,茶文化超乎了普通的茶事活動,在茶禮、茶藝等活動中,它演繹的是一種融入了儒釋道思想的茶道,這也可謂茶文化的深刻內涵。在茶文化長期的演進過程中,我國的茶葉被傳播到日本、英國等地,并通過加入異國獨特的風俗元素而形成抹茶、奶茶等多種茶品。如今,茶文化已經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不管是小學還是大學都開設了相關的茶文化課程,對茶葉、茶道、茶藝、茶禮等茶文化進行了宣講培訓,而社會上不同形式的茶文化商業演出,以及網絡上的茶葉經濟,則又充分體現了新時期茶文化的發展特征。
一般來說,所謂的“禮”,則是一種有秩序的行為規范,“仁”、“禮”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而茶文化中的“禮”,寓意為“以茶表尊敬,以茶示仁禮”,由此可見,茶禮是對“仁”和“禮”的中和,具有非常顯著的“儒性”特征。
“沏、清、捧、送、品、添”這每一道恭恭敬敬的事茶程序,均表現出事茶人對茶的虔誠和敬意,體現了一種屏心靜氣的對茶品的感悟。雖然茶品有優劣之分,不同的茶葉其作用也不盡相同,但對于品茶人來說,都會對其同等對待,這不僅是對茶道的尊重,也是一種淡定的生活態度[1]。著名作家林清玄在其作品中細致地描寫了論道“助茶香”的過程。實際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庸”、“中和”“中正”思想對茶道影響最深,并使得品茶人擁有了獨特的茶德。在茶文化的發展史中,蘇東坡與佛印和尚一起品茶參禪的故事廣為流傳,兩人之間的交往可謂是從冷淡、了解、理解、欣賞到至交的過程,但是這種變化不能代表“中正”,“茶”“品茶”“品香茶”、“坐”“請坐”“請上坐”也不是對“中正”的闡釋,而濃淡相宜的口感、不偏不倚的容量才是對“中正”做出的正解。因而,所謂的茶道實際上就是一種淡泊平靜、澄明儉德的品性。
從表現形式來看,道德觀念具有抽象性,并不具有一定的邏輯性,是無法進行科學論證的。道德的范圍比較寬廣,并不是簡單的文字就能全部描述的,盡管高校也制定了有關于“師生”的道德規范,但這些卻不能反映出一個學生的整體的道德素質。
另外,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僅僅通過填鴨式的口授方式,道德教育的效果就不會很明顯,但若能運用一定的場景,借助于相關的教學用具、教學用例,則會使學生更加理解道德的涵義,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改革開放使市場經濟成為主導,社會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發展,人們的物質文化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忽視“質”而偏重于“量”的商業經濟呈現出勃勃生機,但是,與此同時信仰與道德教育也出現了缺失,并導致了一系列社會問題的發生。對于廣大學生群體來說,西方文化尤其是動漫文化對他們的影響尤為顯著,這也充分說明學生的辨識能力是非常有限的。美國的動漫電影實則是對“個人英雄主義”的宣揚,這也使得“一人獨救世界”的觀念根植于中國學生的大腦中,因此,在校學生協同合作的集體主義觀念表現得比較淡薄。
長久以來,我國過于注重對傳統文化的批判,卻沒有較好地吸收其精華部分,因此,那些有助于社會發展,并能夠代表中國人特征的優秀文化也沒有得到繼承與發揚。如今,人們已經普遍認識到社會出現了信仰與道德危機,這可以說與傳統文化的流失有關。對于高校來說,從事德育教育的教師應當端正教學態度,樹立起責任意識,根據社會需求對教學內容進行擴充或改進,創新教學模式,將茶道教育與傳統的道德教育相融合,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主動成為傳統文化的接收者、繼承者和發揚者。
雖然我國高校設立的課程非常豐富,但是文藝課程的內容和講學方式并沒有得到明顯的創新,很難激發學生的興趣。如果不時地開展茶禮、茶藝活動,便可以“寓教于樂”,增加學生的體驗感,提高學生的參與性,不僅可使學生對茶品進行欣賞和品嘗,并且還可使其通過掌握不同的沏茶程序,提高自己茶色調配的技能,如,茶具的選擇、水溫的掌握、茶葉與水量的配比、不同的茶品適用的場合等等。另外,還可使學生明確茶文化的精髓,培養出獨特的審美能力,感受到人文熏陶。
茶具有“中正”、“平靜”、“淡泊與浩然相融”的特性。在校大學生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審美觀尚在發展之中,而高校開設茶文化課程,對其個人品質的塑造是很有裨益的。如今,高校的茶事活動也可以向多元化發展,如,舉辦相關的征文活動、演講活動、搶答賽等。這些活動即使規模不大,也會對學生產生“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在良好的氛圍中,有助于培養學生“寬容”、“淡泊”、“中和”、“禮讓”等優秀品德。
高校學生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與老師之間建立的是鮮明的師生關系,師生在課堂上比較拘謹,專注于對文化知識的傳授與接收。但是,茶道強調的是和諧平等的關系,而茶事活動采用的也是“面對面”的形式,老師與學生一起品茶時,加強了溝通與交流,建立的是平等的關系,通過演繹茶禮,無形中升華了兩者之間的感情,并且還能使學生感受到老師或溫和或粗獷的性情,更加全面地認識教師,更好地與老師進行互動,有助于改良高校教學氛圍。
由于傳統茶葉的浸泡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因此大學生在外出時,通常會購買果茶或其他合成飲料,或者出入與咖啡館、酒吧,很少會有人光顧茶館。在大多數品茶人眼里,果茶和合成飲料含糖量較高,是不利于健康的。茶文化具有“養心”、“凝神”、“屏氣”的作用,只有茶文化才能培養學生較高的道德修養,在思想和精神上對學生產生漸進式的影響,在細細品味的過程中,可使大學生理解茶文化的深刻內涵。
3.4.1 基礎作用
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同時也是蘊含著某些精神和觀念,因此從這個意義來說,人的本身就是道德的物質基礎,對個人身體機能的調養,有助于個人的道德修為[2]。茶葉富含十多種維生素、蛋白質,而其他有益成分達到了三百多種,不僅能夠抗菌、提神、增加記憶、消除疲勞,而且還具有保健、藥理等生理調節作用。總的來說,飲茶能夠改善學生的身體健康,而品茶則能使在校學生感受到生活的樂趣,有效緩解巨大的學習壓力。另外,先苦后甘是茶的普遍特性,通過對茶的品味,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增強學生的悟性,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3.4.2 思想升華作用
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茶文化,可使高校學生加深對茶道的理解,明確茶文化的深厚底蘊,進而其個人品德修養也能夠得到迅速提升,形成“以禮相待”、“以德服人”的優秀品質。
茶德是寬容與溫潤的,能夠對學生的道德修養產生良好的影響。如今社會環境復雜多變,在校大學生也有可能受到不良風氣的熏染,喜歡標新立異,過于追求物質享受,或者過分強調個性發展,不注重協同合作。當然,社會大趨勢如此,這本來也無可厚非,但是,如果能夠增加溫和寬厚的品質,就會與周圍的人更加和睦相處。另外,茶的“沉淀”寓意著在起起落落中保持淡然,通過觀賞這一過程,能夠讓人產生沉著、冷靜、平常心的精神感悟。總的來說,經常參與茶事活動可使在校大學生從幼稚快速走向成熟,并逐漸消除掉自我突出、過于激進、自私消極的思想,從而向圓融、溫潤、淡然的“茶人”思想靠攏。因此,可以說,在高校開設茶文化課程,實際上是一種對傳統文化進行繼承和發揚的良好形式。
3.4.3 實踐指導作用
“世界觀對方法論具有決定作用,而方法論也是對世界觀的反映”,通過參加茶事活動,有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更加全面地認識世界,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審美觀和世界觀,這與道德教育的宗旨是契合的。對于西藏來說,高原氣候以及不同于其他地區的民俗風情,從而使獨特的茶文化得以產生,這也是中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各種規模的“茶館”遍布于該省區的大街小巷,甜茶和酥油茶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南來北往的游客。目前,云南大益愛心基金會和西藏大學已經聯手創建了“大益愛心茶室”,不僅有助于教師開展茶文化培訓,還可為大學生們“參與公益、傳遞愛心、體驗茶文化”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幫助他們更快地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
新的時代背景下,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組成部分,茶文化正在快速地發展著。高校設立茶文化教育課程,有利于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利于使學生更加全面的了解中華傳統文化,更有利于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因此,高校茶文化教育應當得到社會的關注和大力支持。
[1]王占龍.以茶道精神視角看心理教育與道德教育整合模式探究[J].福建茶葉,2017(6):181-182.
[2]胡艷華.從茶道精神探究大學生德育工作的開展方法[J].福建茶葉,2016(4):256-257.
黃旭艷(1981-),女,廣西桂林人,廣西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講師、高級職業指導師,教育學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英語教學與課程改革、創新創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