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川,盧 巖
(大慶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黑龍江大慶 163453)
茶文化翻譯文本中的誤譯問題研究
張小川,盧 巖
(大慶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黑龍江大慶 163453)
翻譯中出現的種種誤譯問題,都是來源于各個國家文化的差異,還有各個國家所特有的語言語法問題和一詞多義問題。所以要想盡量的避免這種誤譯問題,首先便要深入的了解我國的人文文化以及一些其他國家的人文文化。茶文化是我國獨有的傳統文化之一,茶文化的起源在我國還尚未統一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并且被記載在古老的神話傳說中,本文基于茶文化的背景分析茶文化傳播中所遇到的誤譯問題。
茶文化;翻譯文本;誤譯問題研究
一篇完美的譯文,指的是根據其文學價值以及里面所涉及到的特有的當地人文文化的翻譯正確與否來決定的。翻譯界中有一條明文規定就是不能在原作上加入自己的主觀判斷,這樣也是對作者和讀者的尊重。當然,譯者對于一些晦澀難懂的文章可以適當的加入自己的注解,有利于一些普通和非專業的讀者去理解。茶在我國已經行走了幾千年了,并且它早已不僅僅是它表面所表達的如此簡單。透過純樸的外表,我們看到了茶身后所代表的和平的意義,所以茶從絲綢之路開始,就是貿易中最重要的物件。另一方面,茶也代表了融入中國人骨血五千多年的道德衡量標準。茶是人們日常社交活動的中介人,如果你有一顆仔細觀察的心,你會發現,當中國人遇到朋友時,無論是在家里還是在外面,桌上都有一壺茶,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雖然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飲茶習慣,但這種行為反映了人們生活中茶的地位。本文就是詳細的以茶為例分析翻譯中誤譯的問題。
茶的歷史意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但茶的興起是在唐朝,唐朝正處于時和歲豐、海清河晏的時期,這個時期茶也被人們所推崇,所以茶在一方面多多少少沾染了此環境的興盛之氣,并且在傳承中,茶文化并沒有拋棄掉這些優秀的品質[1]。一直以來,雖然我們知道茶文化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我國歷史文明的瑰寶,但是真正對茶文化有所了解的卻寥寥無幾。這是因為科技發展速度之快,以至于我們每天都在奔跑,秉承著落后就要挨打的理念,所以大部分的孩子會被從小教育到好好學習理論知識,諸如數理化之類的學科,但是現在這種趨勢的詬病已經顯現出來,只重視理論教育而忽視思想品德教育的制度,只能培養出一個會學習的機器。這樣下去,我們的文明只會倒退,甚至會最終走向滅亡的道路。我們不能坐視不理,所以就要積極的想辦法解決它。
茶文化就是一個作為思想德育教育的良好中介,茶文化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里,顯得有些格格不入[2]。因為茶文化總給人一種慢生活的態度,這個同時也提醒我們,很多事情要懂得勞逸結合。
想要將茶文化宣揚出去,不僅僅要局限于我國的公民之間,還要走向國際的大舞臺,將我國的傳統文化推向世界舞臺,接受來自各方的欣賞以及批評,我們也要擺正心態,虛心的接受有價值的批評與建議。例如在我國備受推崇的茶道精神,茶道精神有一個共同的要求就是:進行茶事的時候,最基本的要求便是衣著整潔干凈得體大方,在這之上還要求內心無欲無求。這樣才會讓飲茶之人深刻體會到茶道的精神,提升飲茶人的思想境界,改善飲茶人的生活質量。
一個文化想要傳播出去,并且在異地他鄉站穩腳跟,首先便要解決語言不同的問題。在古代,我們充滿智慧的祖先用大量的手勢去了解外國人的意思表達,為現代的語言翻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例如古代佛教傳入我國的時候,如果語言不同的話,便不能讓人們了解佛經中的含義,那么也不會有那么多的信奉者,佛經也不會在我國被如此多的人追捧。翻譯沒有過多的要求,唯一的要求便是標準,完整的表達出原作的意思,但是諸如一些只可意會不可言轉的句子,例如我國一些經典古詩詞,如果想要深刻的感受它的美,只能是通過自學,并且了解我國的歷史背景以及語言文化后才能理解的。并且這是翻譯所不能完成的工作。雖然說,在這方面有些許的遺憾,但是整體上來說,翻譯還是解決了大部分的語言溝通問題,讓各個國家可以相互汲取有利的文化知識,共同發展,帶動整個人類文明一起向前前進,因為關起房子自己造車已經被嚴酷的歷史現實所證實是失敗的,我們唯有展現大國樂于分享的態度,與他人合作共同成長,才能成為更好的我們。例如現在我們國家所實行的絲綢之路,就是完美的印證了這個事實。
在譯文界中,有一條不成文的三條規定,也是翻譯界約定成俗的規定。首先便是前文反復強調的標準問題,這一條是后面兩條的基準,因為如果翻譯的牛頭不對馬尾,首先這便是一篇失敗的文章,更談不上后期的修改[3]。還有一條是對其所做的譯文進行文化翻譯精準的判斷,因為很多文化專有名字在翻譯詞典上是做了特殊的規定的,所以所有的譯者都應該按照字典上所規定的標準去執行,不應該不懂裝懂的去按照自己的主觀意識去進行翻譯。最后一條是關于其譯作的文學價值并對其做出評價,最后一條也是譯者的最高境界,因為一篇文章的文學美丑的評價是要在文學地位很高的人才能去判定的。例如茶文化的翻譯,如何能將茶文化的內容翻譯到位,使外國人可以通俗易懂的了解到我國的茶文化的傳承歷史,并根據茶文化為中介對我國的人文和習俗做出簡單的了解是第一項難題,第二個難題是如何將茶文化的內涵用外文表達出來,因為茶文化需要大量的引經據典,這個對于譯者來說,是一項非常有難度的挑戰,并且這項難題,是需要譯者擁有大量的知識才能去應對的。最后一個難題便是對譯者的譯作做一個文學上的評價,因為文學美丑相當于一個人的整體感覺,例如有一個人五官單獨拿出來很好看,但是聚在一起很別扭,譯作也一樣,如果見茶文化的譯作拿出來整體去看,而不是單獨的去看哪個片段,這個時候去做一個客觀評價,可能會更加的直觀。
進行大量的文獻翻譯時,難免會碰到一些晦澀難懂的話,例如進行我國的經典文獻翻譯時,會碰到一些引經據典的內容,這個時候,對于一些才疏學淺的譯者來說,可能就會出現誤譯的問題。當出現這種問題的時候,后果可能會因此而引起很多讀者的誤解,并且因此而對我國的傳統文化失去興趣,這也是翻譯中最致命的問題,但是人們難免會有差錯,即使一些才高八斗的學士也難免會出現這種差錯,我們能做的,一方面是提高自己的知識面,為我國的傳統文化的傳播做貢獻,另一方面,是對譯作進行多人校對,這樣才能避免譯作中所出現的錯誤的頻率。
因為茶文化對于教育界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讓茶文化在年輕一代中進行傳播是非常重要的,對于年輕一代傳播最主要的途徑便是讓茶文化以課程的形式走進校園,所以不可避免的是讓茶文化的傳播走進課堂,在理論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對譯作的質量做出嚴格的要求,并且在翻譯的標準上,還要求譯者有著幽默生動的話語,讓學生不會感覺到枯燥。另一方面也是對語言教師的挑戰,如何調動起學生對學習茶文化的興趣和熱情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最重要的一點是,如何引導學生們對于茶文化的理解,以便進一步的挖掘出茶文化的含義。由于中國社會地位的提高,許多國外的人都有強烈的愿望去了解已經存在了五千多年的古老國家。茶在先秦時期就有記載,甚至一些中國的傳統神話也提到了茶的發現,比如神農嘗百草。在茶文化的傳播中,我們有許多先驅者,他們率先開創了許多先例,比如鄭和下西洋和絲綢之路。還有許多古代藝術作品,如《西游記》。這些跡象表明,古人想要與更多的人分享我們的文化。
茶文化是我國重要的軟文化之一。現在許多社區都設置了專門與茶有關的活動室,茶文化不僅僅是表現在物質的表面,而是茶本身具有的味道。作為一個五千年的文化,茶有著獨特的文化,我們也有一個美好的愿望,我們希望茶不僅僅在我國引起一股學習的熱潮,在國外也一樣。在中國有句老話,以茶會友,所以讓年輕人們理解茶的最基本含義,是現在最重要的任務。所以這個對于茶文化翻譯中的質量要求更加的要求,也是因為茶文化對于我們國家的重要性。
茶文化源遠流長,它象征了中國人為人處世的哲學之道。學生時代正是對這個世界所具有的事物的了解的一個啟蒙期,茶文化中所具有的寓意,如樸素、純真、誠實、尚和等都是一些美好的品質。當茶文化作為一項可以和專業課媲美的學科一樣走進了課堂是,證明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茶文化的含義。所以這就要求我們要在翻譯原作時,抱有非常嚴謹的態度去完成它。完美的翻譯是指根據其文學價值和當地人文文化的正確翻譯來決定正確或錯誤的決定。在翻譯中,有一個明確的規則,你不能把你自己的主觀判斷添加到最初的作品中,這也是對作者和讀者的尊重。當然,譯者也可以把自己的注釋添加到一些晦澀難懂的文章中,這將使一些普通讀者和非專業讀者受益。語言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如果采用傳統的模式對學生進行孜孜不倦的傳道解惑,將會引起大學生們對茶文化這門課的反感。所以在茶文化的傳播中,一方面要求譯者的精準度以及語言的幽默生動性,還要求傳道授惑的人有著非常好的口才。
綜上所述,學生的整體素質水平教育取決于目前這個社會發展水平和結構的合理性。所以在茶文化的傳播中,年輕一代是主力軍,我們應該做一個優秀的引導者,引導其對茶文化的感興趣度。將茶文化中所具有的優秀品質,拿來借鑒學習,可以作為一個非常好的引導中介。,如果語言是不同的,就不能讓人們理解茶文化的意義,所以也不會有更多的人對茶文化產生興趣,翻譯的要求沒有太多,唯一的要求就是標準,要非常完整的表達出原文的意思,但一些中國古典詩歌,想要通過翻譯去讓讀者深入感受它的美,是非常艱難的,甚至也是不可能的,唯有深入了解我們國家的歷史背景和語言后才能深刻感受。雖然說在這方面有點遺憾,但總體來說,翻譯能解決大多數語言交流的問題,讓每一個國家都可以共同發展,推動整個人類文明向前向前,與他人合作共同成長,我們也可以變得更好。例如,我國現在實施的絲綢之路是很好的證明。語言翻譯可以推動全球共同發展,共同建造我們這個美好的家園,共同去解決困擾我們的環境問題,讓生命的意義變得更加的美好。
[1]王向遠.翻譯文學導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27-129.
[2]許明.中國佛教經論序跋記集 (一)[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46-48.
[3]金翰鈞.中日茶文化之比較研究[J].世界農業,2016.224-227.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基于應用翻譯質量控制的誤譯研究》 (項目編號:14E087)
張小川(1982-),男,黑龍江哈爾濱人,大慶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盧 巖(1981-),女,黑龍江大慶人,大慶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