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
【摘 要】 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與同伴的沖突是不可避免的,合理的同伴沖突有利于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教師干預的合理性對幼兒同伴沖突的積極價值的實現起著關鍵的作用。本文對幼兒教師的干預行為進行闡述:幼兒教師干預行為存在的問題、影響幼兒教師干預行為的因素、完善幼兒教師干預行為的措施。
【關鍵詞】 幼兒教師;幼兒沖突;干預行為
一、幼兒教師對幼兒沖突的干預存在的問題
1.干預時機不當。教師的主動干預是由教師自主決定參與到沖突情境的解決中來。那么這就存在一個干預時間的問題。究竟什么時候才是教師干預的適當的“點”。
筆者通過觀察發現,有些教師在沖突一開始就迫不及待地進行干預,希望盡快制止沖突,防止出現傷害;也有些老師一直到沖突升級到雙方幼兒受到嚴重身體沖擊后才介入沖突。然而,過早進行干預,幼兒還沒來得及自行思考,就被教師剝奪了獨立解決的機會,久而久之,便會依賴教師干預沖突;而過晚進行干預,任由幼兒的沖突矛盾升級,這樣不僅會使沖突雙方受到傷害,也同時錯過了干預的最佳時間,同樣無法讓幼兒習得交往的技巧和良好的習慣。
2.干預方式以控制為主。如果控制度越高的干預行為,產生的消極效果就會越多,積極效果越少。這也意味著,控制程度越高的干預行為,越容易使幼兒產生不良的情緒體驗,幼兒越有可能反復使用消極的沖突解決策略。而筆者的調查數據顯示,當前幼兒教師的沖突干預行為仍以“權威控制型”比例最大。
這種“權威控制型”干預行為往往從教師主觀體驗出發,沒有將沖突利用起來作為幼兒學習社會交往的契機,未顧及到沖突解決的結果和對幼兒的影響,缺乏對兒童發展和沖突價值的理性思考,對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十分不利。
3.干預方式刻板化。在干預的方式中中,我們不難發現“積極幫助型”干預方式是最有利于幼兒社會交往技能的形成,因而產生的積極結果也最多。然后筆者在統計結果中發現,“積極幫助型”干預的方式只占到了23.2%。但是僅有的這23.2%的積極幫助,也沒能給幼兒帶來積極的影響。究其原因是由于這種干預方式的具體操作存在不科學,刻板化的問題。
一些教師通常也嘗試此種方式來統籌幼兒的工作,他們了解通過建議和輔助引導的方式可以有效地促進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交往習慣。但是效果并不那么理想,他們往往受到各種原因的限制,做法流于形式,看似在引導幼兒、提出建議,實際上她的指導并沒有抓住問題的根本;還有一些老師總是利用一套相同的套路對待幼兒沖突,其方法過于刻板甚至程序化。
二、影響幼兒教師干預行為問題的因素
1.教師的沖突觀。教師的沖突觀,即教師對沖突本身的觀點。有人認為沖突是消極有害的,有人則認為沖突有利于幼兒社會性發展,有人認為沖突是每個幼兒成長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師對沖突的不同觀點影響著他們沖突干預行為的介入時間及方式。
正確看待沖突、認識沖突的潛在價值的教師,懂得在幼兒沖突進行干預時根據具體的情境選擇介入時間,給予幼兒自行解決沖突的機會,并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幼兒指導,利用沖突事件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2.教師的個性特征。教師的良好個性有助于幫助幼兒形成積極的兒童觀、教育觀和沖突觀,同時也促使著教師以負責人的態度積極探索、優化幼兒沖突解決的干預方法;同時,擁有良好個性的教師,情緒穩定、樂觀向上,更能以冷靜沉著的方式、理性的教育方法解決幼兒的沖突問題。
筆者認為教師的個性特征影響著教師對工作的情緒體驗、對教育的觀念和職業的滿足感,繼而影響著教師對幼兒沖突的干預行為。教師應該注意形成符合職業要求、樂觀向上的性格特征,以積極的觀點、負責的態度向幼兒提供沖突解決的幫助。
3.教師個人生活的變化。個人生活的變化對幼兒教師的沖突干預行為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它對教師個人情緒的影響。教師在管理幼兒工作中往往會受到兩種情緒的影響,一是工作情緒,二是個人情緒。教師的工作情緒主要在工作中產生,受到教育對象、工作伙伴以及幼兒園管理的大環境的影響。
教師的個人生活朝積極方向發展,那么教師的情緒高漲,對待幼兒沖突的問題顯得更有耐心,能夠平心靜氣,很少有粗暴地解決沖突的時候;而當教師個人生活中出現問題時,教師通常是情緒低落,意志消沉,面對幼兒沖突時缺乏耐性、易怒,容易出現敷衍或強制對待。
三、提高幼兒教師對幼兒沖突的干預效果的建議
1.樹立積極的沖突干預意識。積極的沖突干預意識,一方面要求教師對沖突干預有正確的定位,另一方面要求教師更多地采取積極的、正面的干預策略。
教師要了解沖突是幼兒在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有沖突并不是完全有害,而是要意識到幼兒沖突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積極意義;明確沖突干預的目標,是把沖突看做幼兒發展的一個良好契機,教師通過沖突干預來提高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以此促進了幼兒的社會性發展。必須明確好“適時”、“適度”地進行干預。教師在此過程要學會注意觀察,憑借經驗來判斷適當的干預時間,不要太早或是太晚。
2.發展幼兒教師積極干預的技巧。(1)引導幫助為主。幼兒教師在沖突干預中扮演的角色應該是指導者和引導者,而不應該是沖突解決的主導者。教師應當提供幼兒自行思考、自行解決問題的機會。但同時也需要適時地向幼兒提供思路,引導幼兒朝積極的方向處理。教師的態度應該是平靜的,然后引導幼兒表達自己的感受及想法,利用“移情”的原理讓幼兒理解對方、體諒對方。教師引導幼兒建構沖突的解決方案,要盡量提供幼兒自行思考的機會,不能剝奪幼兒自主解決的機會。(2)注意修補善后。教師應關注幼兒在沖突干預后的情緒體驗,如果沖突幼兒在干預后出現消極的情緒體驗,教師則應當盡快幫助幼兒疏導情緒,對干預后果進行補救。教師要注意在沖突解決后幫助幼兒修補同伴關系,盡可能避免消極情緒。教師可以在沖突事件中扮演引導者得角色,幫助雙方加深對沖突事件的理解。(3)注意與家長溝通。幼兒教師應加強與幼兒家長之間的溝通,建立暢通的聯系渠道,及時向家長說明幼兒對教師的沖突干預行為的反應,另外要求家長在對待幼兒的教育問題上要盡量保持“家園一致”。家長一方面是監督者,監督幼兒教師沖突干預行為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是協助者,協助教師一起利用沖突事件對幼兒進行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