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
【摘 要】現代信息技術在現代小學科學教學中地位突出,作用顯著。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以圖色、聲像等能有效調動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觀察記錄能力與實踐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探索求知的欲望。教師在教學中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會在教學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科學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以視頻、圖像、聲音等形式存在的各種資料層出不窮。教師能利用好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使原本抽象的文字定義形象化,以圖像、視頻為主的教育資料能有效調動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觀察記錄能力與實踐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探索求知的欲望。在教學中合理利用好信息技術,會大大提高教學效果。
一、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的使用有助于因材施教、實現教學個性化,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通過聲音、圖像等信息直接刺激學生的聽覺和視覺,激發學生思維積極性,促使學生去迅速感知、牢固記憶、靈敏思維、豐富想象。當學生對課本知識無法感知時,使用信息技術,就如同給學生的思維搭上一個個的腳手架,對學生的學習就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學生在現代教育技術營造的教育環境中學習,各種感官被充分調動起來,思維活躍,能更積極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大大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和效率。
“太陽為什么東升、西落?”“動、植物為什么都要生活在空氣中?”“小石頭在水中為什么會下沉,木塊又為什么會漂在水面上?”“石頭為什么會風化”等等問題好像十萬個為什么在孩子們的頭腦中出現,為了滿足學生的這種求知欲望,教師可以靈活機動地采用信息技術,在網絡中找圖片和資料播放給同學們看,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將抽象的知識道理寓于生動的形象之中。把學生們帶到古今中外海闊天高的知識海洋里,激起了學生極大的學習興趣,使其學生主動地去探索大自然中的奧秘,去體味探索成功的樂趣。如教學《昆蟲》一課,在學生掌握了昆蟲的概念以后,訓練學生能否在眾多的動物中判斷哪些是昆蟲。這時我在電腦上出示“送昆蟲回家”的題目,讓學生以游戲的形式把昆蟲拉到相應的方框里,學生興趣高昂,又強化了知識。
二、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觀察記錄能力
運用多媒體可以幫助學生直觀有序地認識事物,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我們知道,春暖花開的季節,很多植物很快地發芽、長大、開花了,進入了秋天后,校園里的植物又發生了什么變化呢?在教學《植物發生了什么變化》時,我根據教材要求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把學生平時不易看到的內容呈現在眼前,還將特定的鏡頭緩慢播放、定格、放大、重復,加強對學生的觀察訓練。學生隨著圖像的播放,對一棵樹的樹葉大小的變化、顏色的變化、軟硬程度的變化進行了細致地觀察、記錄。由于學生已有了身臨其境的感覺,腦子里有了樹葉的形象,再讓他們說說自己看到的樹葉,有什么不同,就容易多了。通過多媒體的運用,學生感知了季節的變化,植物葉的變化,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
利用信息技術,給學生提出學習任務,通過實驗,讓學生在觀察與探究過程中,獲取知識。學生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知識得到了豐富,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現在的學生依賴性強,怕動手。教師就應針對這樣的特點,在教學中充分應用信息技術手段,鼓勵學生動手實踐,逐步引導學生在實際中鍛煉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
如在《種子發芽實驗》的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通過兩周的連續觀察,了解種子發芽的過程,寫好觀察日記。我選了綠豆為材料,采用了對比實驗方法,要求學生做好實驗,回家觀察綠豆觀種子的變化,把自己的發現記錄下來。學生剛開始都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但是大部分學生不能堅持觀察,僅僅停留在綠豆芽發芽階段。我在教學中,督促他們繼續觀察記錄,發現了什么問題,及時組織學生探討,還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自己解決問題。當學生真的發現并解決了在教科書上沒有的知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都得到了培養和提高。
四、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探索求知欲望
現代教育技術多媒體教學能輕松實現圖、文、聲、像等多媒體的再現功能,把動態和靜態安排在不同的界面上,使學生盡快進入教師所創設的學習環境中,在頭腦中產生疑問,導致探索欲望的產生。例如,在教學《云的觀測》這一課時,我利用了課件,在導入時讓學生欣賞一段春、夏、秋、冬不同季節云層的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這時提問:“你們想知道這些云是怎樣組成的?”學生產生了好奇,更想知道下文,再讓學生觀看云形成的視頻。這樣云的高度和形狀在觀看中一下清楚了,學生們將高漲的情緒投入到學習中,本課的重點難點在觀看中不費力氣就解決了。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合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為課堂教學創設了恰當的學習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探究實驗的創新能力,切實提高了科學課堂教學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