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育是整個教育活動的目的,也是整個教育活動的靈魂,學校德育制度建設是為德育工作的開展服務的,要保障德育活動的多樣化開展,除了德育理念上的轉變,一些可取的技術支持也十分重要。
關鍵詞:德育;德育制度;德育活動形式
瞿立鶴先生這樣定義德育:德育,是“學校為學生安排之教育設施,啟發道德意識,培養道德觀念,陶冶道德精神,實踐道德行為,驅使個人行為,合于社會行為之歷程。”也就是說,德育是整個教育活動的目的,是整個教育活動的靈魂,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是整個教育內容的生命所在。學校德育制度是指學校對德育主體實施德育過程而制定的有關德育活動的規范體系。定義學校的德育制度,應該從整個學校的運作機制而不是僅僅基于道德教學(如思想品德課)來考慮,即整個學校的教育制度,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作是德育制度。近兩年國家以及各省市在推進德育工作時,提出了“讓道德教育貫穿于學校工作的始終”這個口號。僅從推進學校德育活動多樣化這一個層面來說,這種將學校整體教育看作德育教育的德育理念,無疑給德育活動的實施提供了一個十分豐富的載體。學校德育制度建設是為德育工作的開展服務的,要保障德育活動的多樣化開展,除了德育理念上的轉變,一些可取的技術支持也十分重要。筆者根據多年實際工作經驗,提出以下切合農村中學現狀的德育制度建設措施。
一、 德育制度建設需改變德育理念和德育體制
筆者通過實地調研以及對其它學校的走訪,發現目前大部分農村學校在德育制度建設方面還停留在以道德教育為主,以管代導的簡單德育體制層面上。針對這種現象,筆者建議學校在進行德育體制建設時,應結合學校其他規章制度,本著學校德育工作是為學生營造道德熏陶環境的理念,制定出符合學校實際,操作性較強的德育制度。要避免德育體制的簡單化,改變以管代導的德育方式。將德育的主體由傳統的教師轉換為學生,改變枯燥說教方法,重心移到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道德環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讓其自發地感受道德養成的必要性。德育理念和德育體制的改變,有助于學校德育工作的延伸開展,也是保證學校德育活動多樣化的基本前提。
二、 德育制度建設要更新德育內容。
大部分中學尤其是農村中學現有的德育內容過于傳統和陳舊。學校德育內容在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質等方面,一是要著力改變德育內容大而全,不能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而提出適度要求的現象。農村中學學生人數近年來急劇減少,這也給學校德育工作減輕了負擔,學校可以結合學生成長記錄袋建立學生德育檔案,針對不同學生不同需求提供針對性較強的德育工作方式和內容。二是要著力改變傳統德育教育內容枯燥無味,只講空泛的大道理,缺乏可接受性的現象。班級是學校教育的基礎,班隊活動是學校開展德育教育的主陣地,學校應號召各班隊開展貼近時代要求的一系列主題班隊活動;少先隊組織是整個教育事業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的得力助手,更是開展德育的一個重要部分,德育教育只有寓于豐富多彩的少先隊活動中才能收到實效;任何一門學科教學都直接地或間接地、有形地或無形地在進行著某種德育工作。把德育滲透到具體學科中,使傳授科學知識與育人有機的結合起來具有較強的可接受性,同時,教學中滲透德育方式是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容易做到扎實有效。有條件的學校可結合現代多媒體教育資源,將德育內容的表述形式改為講故事,排練話劇,經典紅色、勵志、教育影片觀賞等豐富多彩的形式,讓學生在參與中體會,進而得到道德情操的陶冶。三是要時刻把握德育內容的基礎性,注重培養學生遵紀守法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注重引導學生增強守法和用法意識,自覺遵守社會倫理規范,邀請本地派出所工作人員,擔任學校法制副校長,充分發揮法制副校長的作用,根據不同年齡階段青少年的特點,通過開設法制教育課、舉辦專題講座和報告會等形式,提高學生的法制意識和辨別是非能力,增強全校師生學法、用法、守法的意識。四是要堅持德育內容的一貫性,在《中小學德育工作規程》和《關于整體規劃大中小學德育體系的意見》的框架內穩定延續學校德育工作的主題理念,不隨著社會政治形勢的變化而變化,為學校文化和德育理念的特色發展奠定基礎。
三、 德育制度建設要拓展德育方式和途徑。
傳統的以“注入式”為主的德育方法,由于缺乏學生的主動參與,造成德育工作必然趨向于單一化,德育活動的多樣性更是無從提起。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理念應該由“道德教育”向“道德影響”轉變,在“教育即是德育”理念的指導下,學校的任何工作都可以成為德育工作,任何活動都可以成為德育活動。關鍵在于學校是否能夠營造一種良好的,師生參與度高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德育環境。近年來,在新課程改革和推進素質教育的要求下,各地都在嘗試如何推進新課程改革和推進素質教育工作,由此而產生胡學生自主管理模式就為德育工作方式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和試點。僅從保障德育活動多樣性這個層面來講,在學生自主管理模式下,學生是一切學校活動的主體(教學活動、德育活動)。在教師的指導下,活動的籌備,組織,舉辦,參與各個方面都由學生自主進行,受群體效應影響,學生對于活動的參與性很高,其方式也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因此,改變傳統的單一的以教師為主體的德育方式,肯定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學生自主管理,教師適當引導,在群體效應的影響下,德育方式必然會呈現出師生共同推進,形式多樣化的趨勢。
當然,德育方式的拓展是保障學校德育活動多樣化的必備條件之一,它是由學校單方面進行,大部分時間在校園內完成的。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德育作為一種意識論,是與其對應的社會存在無法割裂的。這就要求學校不能關起門來搞德育,而是應該積極地聯系學生家長,協同社會力量,共同為學生道德養成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作者簡介:劉向添,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頭寨子鎮教管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