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推進,高校和社會融合得越來越緊密,很多方面也將逐步和世界接軌,如今的高校都是沒有“圍墻”的大學。在新的發展形勢下,高校校園文化面臨新的特點,出現了新的問題。
關鍵詞:高校校園文化;問題;創新
校園文化是校園內所呈現的一種特定的文化氛圍,它是以校園內生活成員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校園文化,重在潛移默化,它如一只無形的手,指導著學生們向著健康而有序的方向發展。
一、 新時期高校文化建設的特點
(一) 校園文化活動的商業性越來越突出
大學校園文化受到的最大影響,就是在市場經濟背景下,校園文化的精神價值、引導功能變得疲軟無力。校園精神以極其隱蔽的方式發生變異,短期行為的功利、實用誘惑著大學生。在這種背景中,高校校園文化走出了象牙之塔,尋找與社會形態的契合點;不斷與市場經濟進行磨合,理性地尋找兩者的結合點,給自己做一個恰當的定位,開辟校園文化的探索與創新之路。
(二) 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之間的失衡
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一邊倒”。校園文化的主流不再是空中樓閣式的“學院文化”。今日的大學生,打破了以往校園文化的限定,開展各種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文化活動,與社會建立緊密的聯系。社會文化逐漸滲透到校園中,而校園文化對社會的輻射力卻逐漸減弱。社會文化不斷地對校園文化形成沖擊,在大學中“經商熱”“炒股熱”此起彼伏,校園文化卻難對社會形成影響力。
二、 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遇到的問題
(一) 校園文化建設目標不明確
校園文化建設目標指向不明,思路不清。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主要是為了弘揚學校精神和培養學生的學校精神,使學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但在現實生活中,校園文化建設往往呈現出盲目、混亂等特征,在發揮教育、鼓勵、創新功能上顯得十分被動。我國高等教育價值取向的主要表現就是重科技、輕人文。
人文環境的熏陶作用逐漸被人們所忽視,其僅成為德育工作的一個環節。校園文化建設不能進行人文整合,也就不能承載人文教育的責任,尤其在大學生素質修養中發揮重大作用。校園文化建設脫離于科學教育,就無法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校園文化生活主要體現在生活文化方面,校園文化建設若沒有牢牢抓住校園文化的核心,無論其活動如何豐富多彩,都難以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一些校園文化活動重娛樂性輕教育性,使其應有的教育功能得不到有效發揮;側重于物態文化和文化方式的多樣性,使得校園的精神文化得不到開發。
(二) 校園文化建設的局限
目前我國絕大多數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職能和任務,主要局限在學生管理部門,校園文化建設被當成是管理學生業余生活的方法和手段,強調文化的控制功能以及物質功能。學生管理部門工作時,把各項活動取得成功作為自身工作的
重心,盡量做到在學校的制度控制范圍內保證學生的各項活動的進行。大多數人都沒有看到校園文化建設與教學部門等部門之間的聯系。同時,校園文化建設制度具有一定的缺陷,缺乏明確的目標機制、合理的機制整合以及建立科學的評估機制。
三、 高校校園文化的創新途徑
(一) 重視大眾文化的積極作用
在過去,我國高校意識形態教育主要是通過單一的、直接的、灌輸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來完成。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迅速發展,東西方思想文化交流和碰撞日益增多、激烈,思想政治領域的斗爭愈演愈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應該注重探究意識形態教育與高校校園文化結合的創新道路,發揮校園文化的政治功能。
為此,我們應該把校園文化建設與大眾文化這一現代化的產物結合起來。
大眾文化是中國當代市場經濟的產物,能夠體現時代精神的追求,反映社會發展的歷史進步性,并與市場經濟和工業文明的發展要求相適應。大眾文化體現了對現代工業文明的推動,協調心理需要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大眾文化沖擊著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要鞏固一個社會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需要引導、調節和制約其他文化的發展,改善其文化生態環境。建設一個以主流文化為主導的、多種文化并存的社會文化體系,并實現這一體系的健康發展。
(二) 重視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作用
高校校園文化具有多元化特征,但多元性并不表示各種價值觀和文化形式的地位和發展機會處于等同的狀態,也不代表對多元文化不加剔選的盲目認同。校園文化建設要把價值選擇作為首要前提,堅持一元主導、多元共同存在的文化發展觀念。我國的高校校園文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導文化,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體系。一方面,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把握文化建設的“靈魂”。在意識形態領域、在發展方向問題上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另一方面,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把握文化建設的“核心”。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推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
參考文獻:
[1] 賈霄燕等.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探索[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
[2] 于濱.中國高校校園文化沖突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張欽愷,山東省高密市,青島科技大學高密校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