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在新課改要求下,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形成互動式、討論式等多種多樣的教學模式。教學的有效性表現在教師職業素養不斷提升前提下的課堂教學的“預設”與“生成”。
關鍵詞:預設;生成;理念
一、 引言
高中思想政治課重要的目標是形成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培養學生良好品質的基礎上,為學生未來的成長奠定堅實的立身和發展的基礎。但當前很多高中思想政治課往往采取以教師為中心的單向灌輸教育模式,在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的情況下,對于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沒有明確的目標。
二、 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定位
(一) 指示方向與規定結果統一
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最有效的方式在“預設”與“生成”,也就是指示方向與規定結果的統一。有效的教學預設就好像是導航標,通過預設的實施獲得最終的教育結果,并促使課堂教學沿著預設的軌跡運行,最終實現思想政治課堂教育的性質和方向。所以,有效的教學目標,是我們評價與衡量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預設與生成效果的最重要指標。
(二) 預設與生成統一
高中思想政治課堂預設是形成于教師大腦中的思維場景與課堂教學的預先模式設定。他并沒有將課堂的具體內容轉變為動態的教學過程。因此,在生成的過程中,無論教學課堂的情境如何變化,都自始至終的需要將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列為唯一的教學目標。由此才能夠使思想政治課堂教學預設與生成形成辯證統一的關系。通過開放互動、動態多元的教學過程實施,形成學生正確的“三觀”認識,這也是預設與生成統一的最后結果。
(三) 生活和知識統一
生活和知識統一表現在思想政治課堂教學過程中,是預設的生活性和生成的活潑性兩方面。也就是說能夠融入生活中的各種各樣的素材,通過教師教育過程的轉化,使這些素材成為學生思想政治課教育目標接納的媒介,是預設的根本性意義和價值。生成的活潑性則在于,既定教學目標下,學生知識的獲得能夠隨時隨地應用到生活的各個角落當中??梢姡抡n改中的學生主體性本質是教育能夠肩負個人成長與國家進步重擔的一大批人。
三、 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目標預設與生成的影響因素
(一) 教學環境因素
中國經濟將近40年的高速發展催生了功利性色彩嚴重的教育模式。這在整個大的教育環境中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育沒有和升學考試密切掛鉤,因此,無論是學校、家長還是學生本人對于思想政治課都沒有足夠的重視。而作為很多思想政治課教師深知這門課對立身立人的重要性,但受制于升學壓力,學生對待思想政治課態度輕忽的情況下,教師力不從心。從小的課堂環境而言,單向式灌輸教育不能在教學中形成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只有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和教師的思維同步,才能夠使學生在思想政治課的教育過程中不斷收獲意外的“驚喜”,所以在大的社會環境教師無力改變的前提下,只有通過本崗工作預設與生成的深度研究,才能夠使思想政治課教學目標處于理想的范圍內。
(二) 教師因素
在新課改中倡導講授和學生練習相結合,無論是探究式教學,還是討論式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是思想政治課的學科推進向科學化合理化方向前進的必要因素。因此。教師在思想政治課教學預設與生成的問題中,首先應該轉變個人的教育理念。單向式灌輸已經不能滿足當前高中生個性的需求。只有主體性教育觀念下形成的素質教育途徑,才能給學生帶來全面發展的機遇。因此,思想政治課堂教學預設與生成的根本目標,在于解決學生終身教育的問題,教師的預設與生成,必然會以立身、立人以及生活為指南,從而應用新的教學理念主導教學思想,真正做到政治課的預設與生成。
(三) 學生因素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是預設與生成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之一。學生受制于自身思想水平的限制,還不能意識到思想政治課的重要性,所以,教師有必要在構建主義認知理論的基礎上,預設和生成能夠凸顯學生主體觀念的思想政治課課堂教育。比如,學生有各種各樣的興趣愛好,由此而產生各種各樣的興奮點,并進一步結合到自身的生活與學習當中,形成學生對于思想政治課不同的需求。找到這些不同點之間的共性,也就形成了教師在思想政治課堂教學預設與生成的關鍵性目標。
四、 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預設與生成的策略
(一) 基本要求從有效教學目標生成
有效教學目標預設的基本要求必須遵循學生需求點的適用性和實用性。新課改中,所謂的全面素質教育,其根本的目標是形成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德識兼備。因此,當新課改的內涵將教育目標指向:知識來源于生活,從生活中挖掘知識的方向時,教師教學目標預設的基本要求,自然會走向學生為主體的生活。在教學課堂情境的預設中,生活與知識水乳交融,學生所獲得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統一在生活這一方向。即學即用的良好效果,必然能夠推動學生對思想政治課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二) 創設實現教學目標的多角度實施策略
教師在認真鉆研課程標準的基礎上,能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并能夠充分挖掘教育資源的內涵與本質;通過對學生個體情況的全面分析與把握,捕捉個性化教學中學生不同點之間的共性;最終開放課堂教學,是教師創設實現教學目標的多角度實時策略的原則。
教師的預設貼近于學生生活與個性中的共性,因此,營造目標生成的課堂環境是教師預設的首要目標。從教育教學的互動性觀點來看,教師的教學預案不單純是教師個人開發的過程,需要在既有的課堂環境下與高中生共同開發下一節課的教學預案。在課堂中捕捉生成的良機是思想政治課堂教育靈感創設的關鍵。比如有的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會讓老師感到意外,此時就需要教師在不斷提升自身素養的前提下,有極強的應對技巧。而傳統被認為擾亂課堂秩序的“插嘴”等現象,其本質上是生成的良機。緊緊抓住“插嘴”現象,耐心傾聽學生的陳述,在捕捉到生成信息后,解決學生的困惑與迷茫,使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劉霞.預設還是生成:主題選擇與開發中的矛盾解析[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1(03).
[2]張福寶.創設課堂教學的靈動性和有效性——初中英語課程教學目標精心預設與動態生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0(11).
[3]朱文輝.預設與生成:有效教學范式之嬗變[J].教育探索,2010(10).
作者簡介:
康鋒,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圖木舒克市,新疆圖木舒克市圖木舒克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