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學能力是學生長期學習和全面發展的需要,將自學能力培養目標與初中數學教學相結合是初中教師的工作挑戰之一。本文主要分析了自學能力對學生能力發展的重要意義,并提出了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自學能力;數學;策略;意義
數學學科要求學生具備較強的邏輯能力和推理能力,這些能力的形成必須通過教師的引導并且在大量的實踐中逐步養成。這就需要學生掌握正確的自學方法,提高自學能力,能夠在自主探索中發現數學問題,并通過自主探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這種自我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探索發現,最終使得自身的數學能力得到提升。因此,初中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方案中教師需要轉變角色,還主動地位于學生,給學生留出足夠的自主學習空間。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注重對教學經驗的總結,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全面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多年的教學經歷使筆者深刻意識到自學能力對學生的重要意義,并據此提出了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進行自學能力培養的五種策略。
一、 培養初中生自學能力的意義
自學能力的含義就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在課上進行知識解析,課下還要同家長一起督促學生完成課后作業,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學生幾乎沒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和自主探索空間。在這種學習狀態下,學生的學習效果差,創新能力不夠,數學綜合能力低下,一般學生只能掌握教師課堂教學內容的一部分。這種灌輸式的學習容易激發學生的逆反心理,盡管能夠使學生在大量的重復灌輸下接受部分知識,但整體來說這種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能力的培養。長此以往會限制學生的思維發展,導致學習的能力越來越差。而自學是指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發現數學問題,再通過自己進行探索和思考,對已有的知識進行整合和調取,通過自己努力解決數學問題,并在這一過程中達到數學能力的提升。自學能力不僅僅是對數學學科的學習至關重要,也是其他學科的學習要求,更是立足社會的關鍵技能。只有具備良好的自學能力,學生才能適應各個階段的學習變化、環境變化,才能更好地立足社會發展、滿足社會需要。
二、 培養初中生自學能力的策略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只有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學生的能力才能有質的提升。另外,教師也需要在正確高效的教學策略的幫助下實施學生自學能力培養的教學,這樣才能盡可能縮短培養周期,盡快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自學習慣及方法。
(一) 督促學生提前預習
傳統教學模式均以教材為依托,學生自學能力培養同樣也需要教材的輔助,數學教材本就是進行學生自學能力培養的最佳工具。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需要循序漸進,不能過于激進,避免急于求成反而弄巧成拙。起始階段的自學可以讓學生對每天的新課內容進行提前預習,這既可以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又可以讓學生提前熟悉新課內容,便于正常的課堂教學順利開展。然而,初中階段的學生存在很強的逆反心理以及惰性,課前預習往往是沒有教師監督的,因此,大多數學生都會渾水摸魚,并不會完全按照教師的要求提前對新課進行預習。因此,教師需要采用更有效的方式,督促和引導學生預習。
首先,教師每天可以根據下一節課的教學內容設計一些簡單的問題和基礎的練習作為預習作業,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預習然后完成預習作業。布置的預習作業經過學生對新課的自主預習就能夠解答,難度不能太大。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5.2分式乘除法》
時布置了預習任務:
(1) 計算25×56,23÷69,并說出分數的乘除法的法則;
(2) 歸納分式乘除法的運算步驟和運算順序;
(3) 計算:(a)x+2x-3·x2-6x+9x2-4 (b)a2-1a2+2a+1÷a2-aa+1
這樣用布置預習作業的方式督促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自學是最有效的方式。
其次,新課開始之前,教師可以根據預習內容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檢測。檢測可以采用提問和小測的形式進行。小測的題目要簡單,可以由課本例題改編,也可以由預習練習進行變形,這樣才能檢測出預習效果。
(二) 激發學生的自學欲望
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需要建立在學生主動配合的基礎上,只有學生愿意主動學習了,教師的教學策略才能產生效果。對于上述預留作業和檢測的方法只能對部分學生起效,而對一些逆反心理較強的學生可能無法達到預計的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這部分學生,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激發學生對自學數學的興趣。教師可以利用初中學生好奇心強烈的年齡特點巧設懸念,逐步引導學生進行自學。例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嗎》這一課前,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好奇的心理,引導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提前預習,以達到引導學生自學的目的。教師可以拿出一根繩子,告訴學生不用借助圓規、直角三角板等,用一根繩子就可以畫出直角三角形,并告訴學生可以通過下一節的內容的學習找到答案。這樣一來,好奇心強的這部分學生自然就會自學新課了。教師還可以在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檢查后對預習效果好的學生進行獎勵和表揚,做的差一點的學生也要進行幫助和鼓勵,給他們希望和信心。教會他們自主預習的方法和技巧,讓他們體會成功的快樂,這樣就能夠激發學生的自學欲望。
除此之外,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需要有足夠的獨立思考空間,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予以充分考慮,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傳統教學方法中,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講課,一定時間后再讓學生根據教師的講解進行練習以檢測學生的聽課成果,并根據檢測結果進行查漏補缺。這種方式完全剝奪了學生自主思考的空間,學生完全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生不需要對整體知識進行思考和分析,只需消化教師詳細分解的知識并沿用教師的解題思路和方法。學生無法體會到自學和自主探索的樂趣,無法體驗經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因此無法產生自學的欲望。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為學生預留足夠的自學空間和思考空間,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體驗自學的快樂。如新課中的例題、想一想、做一做等內容就可以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自主解決問題后再進行提問、課堂展示,甚至請一些同學上臺講解,并對完成效果好的同學進行表揚,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endprint
(三) 引導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拓展延伸
教材是最適合學生進行學習的主要資料,教材內容的安排難度適中,最適合初中階段的學生進行學習。但是教材內容不足以滿足學生應對相關知識的所有題型,只靠教材內容的學習學生不能應對各種靈活多變的題型,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對教材的內容進行拓展延伸,鼓勵學生進行創新。教師可以在每節課后作業中增加一些拓展延伸類題目(如將例題進行改編等),也可以在課后為學生提供一些延伸類自學資料。
(四) 引導學生之間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立足高效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目的,教師可以將全班學生進行分組學習和討論,充分考慮學生的自學基礎和知識儲備基礎,將性格互補、成績互補的學生分在同一組,讓小組成員就某一問題進行討論和交流,讓學生通過組內互助進行能力上的平均化。在這一過程中,自學能力較差的學生可以受到自學能力較強學生的幫助和影響,也能受到其他同學思維的影響,讓優秀的解題思路在組內充分交流,最終整組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都能得到提高。這種學習方式需要教師精心安排和設計,要保證學習內容和方案的可操作性。并且,在進行自主學習和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對每個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觀察,盡可能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和亮點,并對學生加以引導。經過長期的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探究能力一定會得到提高。
(五) 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自學方法
學習方法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只有科學有效的方法才能幫助學生逐步提高能力。部分學生由于受到認知水平和學習基礎的限制,容易形成錯誤的學習習慣進而養成不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教師平時要多讓學習小組內、外的學生相互交流學習方法,尤其是讓一些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介紹他們的學習經驗。但有些學生會盲目模仿成績優異的學生的學習方法,沒有對自己的思維習慣、邏輯能力和學習基礎進行充分的考慮,這種盲從的行為不但無法幫助學生提高成績,還會因效果不佳而對學生的信心造成影響。教師要對學生的方法養成過程進行密切的關注,要因材施教,幫助他們解決共同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及時糾正學習方法出現偏誤的學生。另外,教師要指導學生形成獨立的、特色的學習方法,讓學生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這樣學習才會變得既輕松又有效。
三、 結語
綜上所述,學生的自學能力事關學生長期的學習效果,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今后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教學任務,需要全體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漸完成。
參考文獻:
[1] 楊惠玲.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J].考試周刊,2017(79):99.
[2] 鄭榮.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研究[J].數學大世界(上旬),2017(10):24.
[3] 周麗.淺論高中數學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7(17):53.
[4] 張紅.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反思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中),2017(8):186.
作者簡介:溫富友,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城關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