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行為療法是建立在學習理論基礎上,運用較為廣泛的心理治療方法,它有很多具體治療方法。現在,行為療法開始重視認知因素,發展了認知——行為療法。在心理治療上,行為療法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但也有局限性。
關鍵詞:行為療法;學習理論;認知因素
一、 歷史背景
行為療法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及60年代初期。它是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分析治療方法的一個分支行:行為療法于20世紀50年代同時出現在美國、南非、英國。盡管當時遭到了傳統的精神治療師猛烈地批判,但是,該方法還是幸存下來了。它重點強調行為反射技術的有效性,并認為它能成功地替代傳統心理療法。20世紀60年代,班杜拉提出了社會學習理論,這個理論把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性條件反射與觀察學習結合起來了,重視行為療法中的認知因素,強調改變導致來訪者心理紊亂的認知因素。
二、 三大發展領域
1. 經典性條件反射。一些反射行為,如膝蓋反射、唾液分泌等即為經典性條件反射,20世紀50年代,Wolpe和Lazaruss及Eyse11ck開始用動物實驗中的發現來治療臨床病態恐懼,他們工作的理論基礎是HuiIlia的學習理論和巴甫洛夫條件反射,這些先驅們強調實驗分析和治療方法的評估。系統脫敏感療法就是在經典性條件反射模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2. 操作性條件反射。Skinne認為,操作性行為是沒有可覺察到的外來刺激的反映。例如閱讀、寫作、駕駛等。20世紀50年代斯金納在美國研究了操作性條件反射用于精神病患者治療效果。在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原則基礎上,斯金納形成了關于控制性行為的觀點,這些觀點的理論假設是:當行為導致一種特殊的結果時,如果缺少某種強化,無論是消極的或是積極的,學習不會產生。他認為,被強化的行為會趨于重復出現。而那些沒有被強化的,則趨于消失,他的大多數著作都把操作性條件反射的概念用于社會領域。
3. 行為療法中的認知趨勢。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行為主義在思維領域取得了合法地位。行為療法開始強調治療過程中認知、情緒、與行為之間的相互作用,認為在刺激和反應之間有中介調節因索。
三、 治療過程
1. 治療目標。行為療法中目標占據了一個重要的位置。該療法的總目標是創造一個新的學習環境。這個目標是建立在學習能改善問題行為的假設之上。來訪者常常在咨詢開始時就規定了具體的目標,治療過程中又不斷地評估、反饋、讓治療雙方知道目標在什么程度上可以實現。行為療法強調治療雙方積極的配合,治療雙方通過磋商,得到一個清楚、易理解、雙方都認可的可測量的目標。
2. 治療師的作用和角色。治療師就像臨床醫師,他們注意來訪者給的線索,并根據自己的臨床直覺,應用總結、反思、解釋等技術。但是,他們與臨床醫師有兩個區別:強調細節和試圖得到關于問題行為難度和問題結果的情境信息。
3. 醫患關系。臨床研究證明,醫患關系是治療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一個好的治療關系能增加來訪者接納治療的機會。它不僅有利于來訪者配合治療,對治療效果產生積極的期望,而且有利于治療師了解來訪者。
四、 治療技術的運用
1. 松弛療法及其相關方法。松弛療法主要是通過全身的肌肉放松,來緩解緊張情緒,消除疾病,增進健康的一種方法。來訪者學了一些基本的放松方法之后,為了達到最大效果,一般每天只要堅持練習20~25分鐘就會形成習慣。松弛療法經常與其他行為技術一起共同使用。
2. 系統脫敏感療法。這一方法由美國心理學家 J. Wolpe 首創,最初用于治療動物的實驗性神經癥。這種療法主要用于焦慮的回避性反應。它包括:第一,對引起焦慮的刺激進行分析,對造成焦慮的情境從低到高進行劃分;其次,配合焦慮層次進行放松訓練,循序漸進,有系統地解除焦慮,這樣與來訪者建立了一種習慣于有害刺激而不再敏感的正常行為。系統療法能有效地用于噩夢、厭食神經過敏、困擾、強迫、口吃和消沉等疾病。
3. 模仿。模仿即為觀察學習,指個體通過對他人的行為及其強化性結果的觀察,獲得新的行為反應,或已有的行為反應得到修訂。是根據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albert—abandura,1925—)的社會學習理論發展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有許多復雜的行為是不可能通過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條件反射的作用來簡單地加以控制或改變的,必須通過觀摩、示范或學習,通過模仿才能獲得。具有威望、地位等級的模型較低威望水平的模型易于模仿。
五、 行為療法的貢獻及局限性
1. 行為療法的貢獻。在強調細節和運用系統的治療技術方面,行為主義者做出了貢獻;其次,行為療法向治療師提供了一個大范圍的治療技術。因為行為療法強調行為,治療師又有很多的行為策略來幫助來訪者在行為改變計劃中改變自己的行為,所以,與其他治療方法相比,行為療法被推廣到更廣的領域。
2. 行為療法的局限性。由于行為療法只注意外顯行為反應以及引起這種反應的刺激情境,而忽視了人腦內部的復雜過程,即人的復雜的內心世界的作用。因此,行為治療作為一種心理治療方法就有著明顯的不足。
六、 總結和評價
現在,行為療法強調個人與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環境的認知因數和主觀反應已經在行為療法實踐中占有一席之地。人本主義療法和行為主義療法已建立聯系,特別是,現在人們都強調自我導向方法和認知行為療法。行為主義包括三個主要的發展方向,經典性條件反射、操作性條件反射和影響行為的認知因素。行為療法是多種多樣的,但都基于嚴格的心理學成果,遵循科學的研究準則,運用學習原理,并采用程序化的操作流程,來幫助來訪者學習新的行為,破除異常行為,且在過程中不斷地進行評估。行為療法的一個特點是在治療過程剛開始就制定具體的目標。在治療方案的設計上,治療師會采用最適合特定病人的技術和方法。在治療技術選擇上,治療師有更大范圍的選擇,如松弛培訓、系統脫敏感作用、模仿等。
參考文獻:
[1]樂國安.從行為研究到社會改造[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張伯源.心理治療手冊[M].北京:輕工出版社,2000,3.
作者簡介:
陳朝暉,講師,貴州省貴陽市,貴州廣播電影電視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