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舒睿
[摘要]以微博、微信等網絡新媒體作為重點的時代已經悄無聲息地到來,它具備信息量繁多、普及面廣、傳遞實效性強等特性,在給人們的生活提供很多方便的時候,給各大高校的學生團體的思想教育工作也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因此,根據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和機遇,文章首先說明了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挑戰;其次敘述了高校思政教育在新媒體時代下避免挑戰的對策;最后闡述了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機遇。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挑戰;機遇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8)21-007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8.21.035 [本刊網址]http://www.hbxh.net
新媒體時代的主流代表是微博,它具有多元化的特性,比如迷你化、瞬時性、扁平化的特性,改變了傳統內容、溝通方法。伴隨現代信息化的發展,微博已經實現將應用平臺拓展到移動終端,新媒體時代的主要對象逐漸變成廣泛的青年大學生,上網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中主要樂趣。因此,多元化的互聯網時代即給予了大學生的豐富課余時間,并且提升了高校師生的通訊質量,并且提升了高校如何做好大學生思政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全新的任務。
一、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挑戰
(一)觀念形態繁瑣
在目前新媒體的背景下,各個類型的網絡信息會造成學生的觀念形態展現繁瑣發展的形勢與狀態,這就思政教育的教學是沒有好處的。現在各式各樣的海量文化數據正在經過新媒體傳遞的形式教授給大學生群體,當中不缺少廣泛的不良信息,如此一來,大學生已經建設好的準確價值觀與人生觀就會面臨挑戰。長期下來,大學生的人生觀很有幾率出現較大的轉變,就這個狀況而言,高校應該適量地轉變教學方式,運用新媒體傳遞的方法強化學生的思政教育,加大對大學生的管理與教育力度,加強學生對信息挑選與評判的技能。
(二)對學生養成健全人格不利
微博在給大眾供應訊息平臺的同時,對大眾的思想也給到了一定改觀,特別是大學生,心智水平還沒固定,對事物的感知水平還需要不斷加強。新媒體時代下為大學生更為自由、公共的溝通展示平臺,也讓大學生的想法沉迷在微博媒介的世界中。然而忽視了舊社會的人和人之間的溝通。新媒體時代的交流準則能讓大學生受到高品質的教育,但是他們利用微博媒介難以懂得怎樣和人相處。我們所說的人格實際上說的就是每個人獨有的個性和習性,進行合理的融合,指的是每個人的個性、氣質、技能等特性的總稱,人格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的實際社會生活和團隊生活才可以有效生成。大學階段實際上就是從稚嫩邁向成熟的人格的跨越期,太過迷戀在新媒體時代的環境當中會導致他們在實際生活當中碰到困難的時候會選擇退縮,或者在網絡媒介當中去宣泄自己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埃里克森把人格分成八個時期,當中大學生大多數都處在人格的不穩定時期,他提出這個年紀階段屬于早期的成年時期,是人格養成比較重要的階段,人應該勇于和他人產生親密關系,就會把自己和其他人結合在一起,萌生情感上的親密,不然就會衍生一種寂寞感。現在的微時代即便給大學生們帶來了互動的紐帶,可是一樣對有些大學生加入實際的團體生活有著一定程度上的挑戰,對大學生養成健全的人格有著不利的影響。
(三)陳舊教學模式,載體無法滿足學生需求
傳統的對大學生開展思政教育的方式大部分選用的是“面對面”的形式,不管是集中教學還是單個溝通,教育是單向的,所以老師常常會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朝學生單一地傳遞教學內容,理念傳統,教學耗損的東西太多,而且成效不盡人意。網絡時代下,大部分學生都會經過微博來發表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微博作為大學生概念的宣導場地,而目前大部分的大學老師因為受到年齡和年紀和專業水平的約束,并不了解微博對于大學生理念和現實生活帶來的變化,沒有經過微博去認識到大學生的思想狀態,而執意選用陳舊的教學方式進行思政教育工作,讓學生出現了抵制的心理。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數都是“90后”,他們擁有自己獨立的個性,并且十分強烈,不喜歡受到一定的約束和限制,尤其是傳統、單調的教育方式,現代大學生是真正追求新鮮事物和追求改變的新時期青年,所以,如若老師在教學過程當中不重視和學生們的溝通力度的加大,而始終保持單一的教學形式,無法落實思政教育工作的真正目標。微博給學生帶來的具有個性化的展示形式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人員在教育模式、手段、資源的挑選等形式上加強創新,突破陳舊框架的約束,來滿足目前學生對于思政教育機制的需求。
二、高校思政教育在新媒體時代下避免挑戰的對策
(一)學校用制度約束學生
新媒體的虛擬性不單單給高校政治的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契機,并且還具有相對的挑戰性,新媒體的虛擬性會導致學生出現依靠的心理,繼而躲避現實的社會。高校的學生參差不齊,對白身的控制能力較差的學生會依賴于新媒體時代的虛擬世界,導致逃避實際社會當中的學習與就業負擔,太過放縱自己,如此長時間發展會導致學生與實際社會分離,失去一定的生存水平與社會溝通水平,特別不利于學生的后續發展,就此來說,學校能夠設定有關的規章機制來約束學生的行為,控制學生使用網絡的時間,設定獎勵與懲罰的規定,把學生在多媒體的學習時間記到日常的分數考核當中,如若學生把大多時間花費在網絡游戲上的行為,就應該按照其行為的嚴重程度扣掉相對的學分,并且學校可以在晚上十點以后斷電斷網,預防學生熬夜上網。
(二)跟隨時代發展的腳步另辟蹊徑
第一,應該合理運用微博和微信等互動溝通平臺,讓陳舊的思政教育形式和微時代的網絡合理地綜合在一起。現在,微博、微信等互動平臺,在我國各大高校的學生當中都獲得了不錯的反饋和大量的運用,大學生不單單利用微博、微信等微時代網絡來確保自己的娛樂需要,并且還能夠通過網絡見識到平時學習不到的東西。合理運用微平臺,發表部分有助于大學思政教育的消息,建立一個優良的教育環境,以此促進學生的思想價值觀的形成,給學生灌輸一些對社會發展有益處的社會價值理念。第二,追溯全新的思政教育教學模式,在一定限度上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于微時代背景下備受學生們廣泛注意的焦點增加關注度,同時把這部分話題科學地引進到思政教育的課堂當中去,指引學生站在公平的角度上對網絡當中發生的事情進行客觀的評價,促進高校思政教育教學效率的提升。
三、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機遇
(一)加強學生思維的開放性
新媒體用在高校思政教育當中,讓思政教育素材更加多樣。這導致大學生群體有了觸及更多種類思想文化的契機,拓展了學生的認知空間,提升了學生的探索好奇心,學生在探索的過程當中,在思維上獲得了激活和發展,從而加強了其思維上的開放性。并且,新媒體存在公平、快速、直接、交流、尊重等等個性的特點,在思政教育當中,教育人員和受教育人員雙方可以直接加入留言、評論、探討,這從某種程度上能夠當作是給學生帶來了開放性思維練習的時間與空間,加強了學生思維上的開放性。
(二)運用新媒體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交互性
現在,用電腦、手機等電子設備作為終端的新媒體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運用范疇逐漸普及。各個高校能夠運用多媒體當作教育的工具,把師生之間的交流變得更加便利,如此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各個高校的思政教育在空間與時間上的多樣化發展,各個高校需要自主地面對新媒體提供的基于。例如,老師發表有關的就業信息、考研建議、教學輔助短片、學校公告板等一系列內容都能夠經過新媒體開展傳播,如此能夠讓師生之間的交流落實一對一的輔導,同時新媒體的運用能夠讓學生在反饋部分精準地表達出自身的疑問,如此一來能夠便于老師迅速、正確、全方位地搜集學生們的意見。
(三)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水平的提高
在目前的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群眾觸及的思想文化展現多樣化和復雜化的形勢,這在很大意義上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同時提高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水平,思政教育成效的好壞和學生自身的學習水平有很直接的關聯,伴隨學生主動學習水平的提升,思政教育的教育效率自然會有一定的提高。新媒體的產生,讓高校思政教育更加具備主動性,學生認可與尊重這種新的主動性的教育方式,學生不再是學習被動者,同時其激勵學生展現出自身的想象與創造能力,使大學生變成主動學習的擅長者,同時保證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
結束語
在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面臨著一些挑戰與機遇,我們需要把握好機遇,把新媒體當作教育的工具,提高教育的發展效率。同時,針對所面對的挑戰,各個高校需要第一時間找出解決的對策,盡量落實新媒體和思政教育的完美結合。
參考文獻:
[1]朱曉琳.基于新媒體環境的高校思政教育手段及策略[J].理論觀察,2017(8):152 -154.
[2]張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探析[J].高教探索,2016(2):118-123.
[3]畢紅梅,付林溪.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轉換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5):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