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
摘要:本文選取了勃拉姆斯兩首以自然風光的浪漫詩為歌詞的藝術歌曲,從作品分析、歌詞大意、演唱詮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試圖闡述其風格特征進而對如何演唱這類藝術歌曲提供借鑒。
關鍵詞:勃拉姆斯 藝術歌曲 自然風光 浪漫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22-0001-03
勃拉姆斯一生所寫的204首獨唱藝術歌曲中,關于描寫大自然的作品不勝枚舉,直接在標題中體現出來的就有近40首作品,占總數的五分之一,其他未在標題中直接體現出來的藝術歌曲,其多數歌詞中也都有提及大自然風光,部分未提及的,也有其意境與大自然的詩意。本文擬就選取其中的兩首作品來進行詮釋分析。
一、夜鶯的展翼(Nachtigallen schwingen)Op. 6, No. 6
(一)作品分析
《夜鶯的展翼》是勃拉姆斯早期的作品,1853年7月創作于哥根廷,歌詞選自詩人霍夫曼1843年的作品《Gedichte》。此曲是ABA的三段體結構,音樂織體形象單純、簡潔。第一段樂曲開始的鋼琴旋律部分如同鳥兒的歌聲一般清脆嘹亮,彰顯出熱鬧、歡快的氛圍,隨后,樂曲在第12小節處聲音開始變弱下來、并且速度稍稍減慢,那是花兒們在夜鶯響亮的歌聲中開始慢慢蘇醒(見譜例1)。
第二段,也是全曲最重要的發展部分,歌詞述說著渴望愛情的人正哀嘆著自己的落寞孤單。此段的演唱旋律主要以四分音符的三連音進行,而鋼琴伴奏部分相比較第一段,在節奏上有所緩和,和弦部分和旋律聲部是交錯行進,結合歌詞內容,充分呈現了渴望愛情的人猶豫、彷徨的心理(見譜例2)。
第三段從鋼琴前奏開始,再次回到熱鬧、歡欣的場景,鳥兒和花朵們的雀躍隨即打斷了詩人在第二段的幻想,這段音樂和第一段音樂雖然在旋律織體上有著相似的特點,但是卻表現了詩人不同的心情。第三段最后多出來的兩行詩詞,勃拉姆斯在第43小節開始將樂句又進行了擴充和延伸,歌聲最后在晦暗的旋律中結束,尾奏表達出輕柔的憐憫之情(見譜例3)。
(二)歌詞大意
Nachtigallen schwingen lustig ihr Gefieder,
夜鶯愉快地揮動它們的翅膀,
Nachtigallen singen ihre alten Lieder.
夜鶯唱著它們古老的歌曲。
Und die Blumen alle,sie erwachen wieder,
所有的花朵再度蘇醒,
bei dem Klang und Schalle aller dieser Lieder.
在這些有著響亮而清晰聲音的歌曲中。
Und meine Sehnsucht wird zur Nachtigall,
我渴望變成了一只夜鶯,
Und fliegt in die blühende Welt hinein,
飛進了花團錦簇的世界,
und fragt bei den Blumen überall,
且到處向花朵們打聽,
wo mag doch mein,wo mein Blümchen sein?
屬于我的小花在哪里?
Und die Nachtigallen schwingen ihren Reigen,
夜鶯飛旋于它們的群舞之間,
unter Laubeshallen,
在樹葉密布的門廊下,
zwischen Blütenzweigen,
在花朵的枝芽中,
von den Blumen allen aber ich muβ schweigen.
在這些花朵面前我必須保持靜默。
Unter ihnen steh ich traurig sinnend still,
我帶著悲傷的思緒靜靜站在它們之中,
Eine Blume seh ich,die nicht blühen will.
我看見有一朵花將不會綻放。
(三)演唱詮釋
此曲標示為(Allegro non troppo),意為不過快的快板,所以在速度上要有所控制。因全曲音域整體普遍偏高,所以在演唱時,在保持聲音高位置的同時,切記保持喉頭下放的穩定性,氣息的靈活性和聲音的彈性也是保證旋律的連貫和優美的前提條件。在演唱下行音型的樂句時,要注意氣息的平穩及音色的統一,尤其是換聲區的高音F時,歌者要打開頭腔,找準高位置,配合身體的力量來對聲音進行有力的支撐。
第一段的演唱,第一個音就是高音F,且要用f的力度來演唱,所以第一段的整體聲音音色要具有明亮的色彩,充分展現出詩中熱鬧、歡欣的場景。唱到第二段的時候,聲音的力度和亮度都漸弱下來,這段歌詞描寫了詩人因自己落寞孤單隨即產生了幻想。這一段以四分音符的三連音節奏型出現的比較多,并且還是帶有跳音標記的三連音,鋼琴伴奏的音符密度也有所降低,節奏型和第一段有著很大的變化,所以在演唱上既要處理好跳音和連音的關系,還要用敘述性的且帶有控制的聲音把詩人彷徨的內心世界展現出來。第三段的旋律雖和第一段有相似之處,但是由于詩人的心情發生了變化,所以在聲音的表現上要有所區分,再有就是第三段多出來的兩行詩詞影響了第三段整體的情感基調。因此,演唱時除了注意歌詞內容進展的同時還要注意作品的結構形式,及時調整演唱的聲音音色,以便更加充分的將音樂表現出來。
二、喔,清幽的樹林(O kühler Wald)Op.72,No.3
(一)作品分析
此曲作于1877年3月,詩詞選自布倫塔諾《Gesammelte Werke》作品集,勃拉姆斯選擇性的采用了原詩的第一節和第三節,簡化了其戲劇性的部分,這也符合了他創作作品平實的一貫風格。此作品是五首歌曲(Fünf Ges?nge,Op.72)中的第三首,此時勃拉姆斯已進入創作成熟期,這一時期的作品藝術性都很高,這五首歌曲也曾被克拉拉·舒曼評為勃拉姆斯所有創作的歌曲中最優秀的代表作。
此曲屬于通譜體歌曲,篇幅很短。第一段由鋼琴伴奏部分四分音符的和弦彈奏引入,沉穩的音響效果帶給人像是心臟跳動的聲音,動人扣人心弦(見譜例4),第一段的兩個疑問句分別將旋律拋向高處,加重了語氣,同時,10-11小節鋼琴伴奏處出現了未解決的屬七和弦,同樣把疑問句展現得淋漓盡致(見譜例5)。
第二段在12-13小節處出現了調性變化,此時音樂顯示出了朦朧、虛幻的感情色彩,像是一點點走進了詩人的內心深處(見譜例6),接下來,鋼琴伴奏中八分音符的節奏型較之前的四分音符,流動性加強了,在情緒的表現上有所增加(見譜例7)。
作品第4、5小節的“Liebchen geht”和第16、17小節的“Liebchen geht”鋼琴部分的節奏型是一樣的,作用在于加強詩詞表達的含義。作品最后一句詩詞重復了兩遍,且結尾旋律的第23、24小節是以上行半音音階的方式進行的,表現出了詩人冥想、虛幻的思想情感,24小節鋼琴伴奏部分與作品一開始的鋼琴部分又呼應了起來,再現了開始那深沉般心臟跳動的聲響,令人回味無窮(見譜例8)。
(二)歌詞大意
O kühler Wald,
喔!清幽的樹林,
wo rauschest du,in dem mein Liebchen geht?
當我愛人經過時你在哪兒低語著?
O Widerhall,
喔!回聲啊,
wo lauschest du,der gern mein Lied versteht?
你又是在哪傾聽我歌曲的共鳴?
Im Herzen tief da rauscht der Wald,
在我內心深處的樹林亦在作響,
In dem mein Liebchen geht,
當我的愛人經過時,
In Schmerzen schlief der Widerhall,
回聲在憂傷里沉睡著,
die Lieder sind verweht.
歌曲也隨之消失無蹤。
(三)演唱詮釋
這是一首愛情詩,描述了詩人為愛人的離開而深感悲痛,其歌聲在林中響起,連回聲也帶著悲傷。勃拉姆斯被這動人的哀歌所觸動,細膩敏感的精神世界和靈魂深處的悲傷使他對此產生了憐憫之情,進而為此詩譜曲。因此,在演唱這首作品時,情感基調應該是緩慢而深沉的,深情而精致的把哀傷的詩意表現出來。
這首作品適合抒情中音聲部進行演唱,唱好這首作品的前提是需要有豐富的想象力去體會勃拉姆斯豐富復雜的內心世界和別具一格的感情格調。兩節詩相比較而言,第二節詩比第一節詩在演唱情緒上要更激動一些。第一節詩中有兩句疑問句,因此在演唱上要更注重內在心理刻畫,演唱線條要舒展、悠長,第一節詩結束后的休止給最后的疑問句留有了足夠的空間去想象和醞釀。第二節詩演唱的一開始,調性出現變化,速度要平穩緩慢進入,在14小節的最后一拍上,速度稍稍加快,演唱到18小節時,情緒達到最高點,重點強調“schmerzen”一詞,唱出悲苦的痛徹感。隨后的第20小節,聲音和情緒都漸漸減弱,直至全曲最后。整首作品自始至尾,聲音都要和鋼琴伴奏合二為一,仿若詩人行走于林間,聲音回蕩在樹葉沙沙的聲響中。
勃拉姆斯大量的使用以自然風光的浪漫詩為歌詞,并進行譜曲,創作出了一首首精美動人的佳作,其中既有典雅明朗的抒情,也有歡快輕松的詼諧,既有莊嚴深刻的沉思,也有悲傷難抑的哀痛,既有清新愉快的樸實,也有艱深內省的言辭。勃拉姆斯通過寫景來映襯詩人內心的浪漫情懷,歌曲中所傳達的對自然、愛情與生命的感悟,讓其藝術歌曲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1]王厚誼.論勃拉姆斯藝術歌曲的音樂創作風格[J].藝術百家,2007,(04).
[2]桑桐.勃拉姆斯歌曲中的藝術手法選析(一)——紀念勃拉姆斯逝世110周年(一)[J].音樂藝術,2007,(02).
[3][德]漢斯·A·諾伊齊奇.勃拉姆斯[M].王慶余,胡君亶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4][英]保羅·霍爾姆斯.勃拉姆斯[M].王婉容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