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麗君
摘要:遼寧自貿區的建立,為區域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機會也對地方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提出挑戰。文章以自貿區發展及遼寧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為背景,對目前區域會計人才供給和培養過程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增強會計人才供給與區域經濟發展協同效應的恰當的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希望為遼寧地方高校制定適應經濟發展模式的人才培養方案提供參考。
關鍵詞: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具有時代性和地域性[1]。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責任之一是滿足區域經濟發展需要,服務地方經濟繁榮。遼寧自貿區的建立將為遼寧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相應地,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的優秀會計人才,增強地區人才供給協同效應將成為地方高校研究與實踐的重要課題。
一、地方高校會計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對應用型會計人才最直觀的理解是具備環境適應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會計人才。經濟發展越快,經濟活動的模式和新的經濟業務層出不窮,培養跟上時代發展步伐的會計人才愈發重要。但是,當前地方高校本科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具體地,從會計人才就業端口看,人才培養存在過剩與缺口并存的怪象。過剩是從每年畢業會計人才總量而言,缺口是指關鍵產業、尤其是新興產業崗位缺口及具備專業復合型人才的不足。最終導致遼寧會計人才存量上結構失衡的狀況。截至 2013 年底,遼寧省本科層次的會計人才僅占26.6%;有5423人接受過研究生教育(博士 110 人),僅占 1.15%[2]。但從《遼寧省會計行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10-2020年)不難看出,“了解掌握金融稅收、市場規則、內部控制與信息技術等相關專業知識并能參與戰略決策的會計人才”是未來遼寧經濟發展急需緊缺人才,也是培養的重點。而本科及以上層次會計教育是這部分人才的搖籃。從培養過程看,專業課全覆蓋,重知識、重技能、重規則,但畢業生實踐中仍不能得心應手;通識課程學時不少,但對專業支撐作用不強。
二、問題分析
就業端口的怪象表面上是會計人才結構失衡,實質是地方高校會計人才培養目標的問題。人才培養具有地域性特點,地方高校在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時既要考慮人才的通用性,又要動態考慮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協同的人力資源保障,地方高校責無旁貸!培養過程的問題體現:知識具有時代性,創新是它的內核;技能受限于技術的發展也會落后;規則取決于制定部門依據經濟社會發展步伐更新的頻率。知識、技能、規則,都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部分,但過分強調知識、技能,則會出現“重教有余、重學不足;灌輸有余、啟發不足;復制有余、創新不足”,嚴重影響學生的思維活力,壓抑學生的創新精神[3];過分強調會計的規則性,則忽視了會計的職業判斷和決策后果[4]。大學教育,哪怕是會計這種專業性很強的學科,真正要完成的使命是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分析判斷和探索創新的思維方法。
課程內容設計方面,專業課程覆蓋幾乎所有會計分支,造成學生課程負擔過重,除了應付考試外,難以有時間鉆研或對哪個具體的分支產生并培養興趣。通識課程選擇面廣,但似乎并沒有實現課程設計者的初衷。為學生打開一個更廣闊的視閾,培養他們具備雄厚的知識基礎,廣泛的興趣、愛好,也許可以作為一種解釋。或者,會計專業學生的通識教育就是為了使學生具備能夠促進專業發展的專業能力以外的更多能力、素養。前者類似于西方發達國家的“博雅教育”[5]。在大學的前兩年沒有專業限制,學生置身于文學、藝術、歷史、哲學等深厚的人文氣息中。進而思索“何以為人?”、“如何度過此生?”等深刻的人生命題。他們明確知道“我想要什么?”但我們的學生恰恰相反,大多數人知道“我不想要什么?”但不知道“我究竟喜歡什么?”可見,我們的通識課程效果并沒有達到這一高度。相比之下后者更實際,道德、責任、擔當、人生格局等這些與專業工作密切相關的基本素養不會通過專業課程的學習獲取,但卻可以由通識課來承擔。
三、地方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首先,合理確立地方高校會計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目標是構建人才培養模式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合理確定地方高校會計人才培養目標才能構建精準的培養模式,實現目標預期的培養效果。如前所述,人才培養具有時代性和地域性。時代性在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要求人才必須具備創新素質和能力。地域性使得區域經濟發展將對人才素質類型和層次提出具體要求。遼寧經濟在自貿區的帶動下必將出現新的經濟增長點:區域經濟的全球化聯系更加密切、外資外貿產業及傳統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新型經濟模式的涌現。地方高校在本科會計人才培養方面應該明確和預見本地區經濟發展特點和優勢,以區域經濟發展為導向,努力培養具備良好道德素養、環境適應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應用型會計人才。
其次,確立符合遼寧地區經濟發展需要的會計人才素質標準體系。發展中的遼寧經濟環境呈現出復雜性和動態性的特征,對會計人才素質的要求是多維度的。從專業素養層面說,會計領域相關知識和實務操作能力,即傳統業務能力是對一名合格會計人員的最低要求,必須精通;此外,為適應動態、復雜、國際聯系密切的新經濟環境,需要會計人才具備國際視野的判斷能力、適應產業發展與新經濟模式的創新能力及良好的外語及跨文化溝通能力。而這些都來自于與會計工作相關的管理、金融、貿易、經濟、法律甚至電子商務、計算機網絡安全等領域。另外,恪守職業道德,維護國家利益、保護國家安全的高度責任感則是從職業價值觀角度對會計員最嚴格的要求。
再次,探討課程體系建設。專業課程設置應本著“精專業”原則,抓住核心,比如財務會計理論、財務會計(初、中、高)。在教授核心課程時,注意訓練學生“知其所以然”,運用會計思維推此及比、舉一反三的思維方式,其他分支則可以作為專業選修課,讓高年級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學習和研究。專業基礎課程要本著“厚基礎”原則,有針對性的設置管理、金融、貿易、法律及網絡安全等方面的課程,為會計實踐工作鋪平道路。對會計從業人員最高的要求是責任感和道德律,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構建強烈的責任感和高道德標準的源頭活水。在這一層面的育人原則是“正三觀”。三觀教育始于孩提但成于大學。大學期間是學生“三觀”修正和定型的重要時期,路徑之一就是通識課。通識課程的設置不必過寬,但要服務于塑造正確的“三觀”,訓練學生正確價值判斷的思維方式。
最后,教學實踐活動改革與創新。如果課程設置體系是實現培養目標的“形”,教學活動則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魂”之所在。不論哪一門學科,思維方法的訓練永遠是第一位的。要在課堂上啟動學生的大腦,引導學生去思維、判斷甚至創新,這是傳統的教授方式所不能達到的效果。案例教學、情景模擬、翻轉課堂等教學手段同樣可以嘗試在會計教學過程中運用以加大學生參與課堂的程度,將課程形式由教師主導的授課為主方式轉變成教師引導的學生參與為主的思維訓練與表達的形式,真正實現師生共建的課堂模式。
綜上,地方高校在本科會計人才培養方面應該更多地關注本地經濟發展的特點和優勢,以區域經濟發展為導向,調整會計人才培養模式,以滿足遼寧自貿區建設和發展對本科應用型會計人才的巨大需求,只有這樣,才能積極促進地方經濟繁榮,實現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胡瓊.地方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2 (04):103-105.
[2]金永利,李曉清,秦留志.遼寧省會計人才現狀及需求分析[J].商業會計,2015 (14):123-125.
[3] 劉永澤,孫光國 . 我國會計教育及會計教育研究的現狀與對策 [J]. 會計研究,2004(4):77-81.
[4] 楊政,殷俊明,宋雅琴 . 會計人才能力需求與本科會計教育改革:利益相關者的調查分析 [J]. 會計研究,2012(1):25-35.
[5]何玉潤,李曉慧.我國高校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基于美國十所高校會計學教育的實地調研[J].會計研究,2013 (04):26-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