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瑛輝
摘要:社會服務是高校的三大職能之一,是高等學校利用自身智力資源優勢為社會做出直接貢獻的有效途徑。高校憑借社會服務凸顯自己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特別是地方高校,應面向社會需求,通過為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文化服務、做好政府的“智囊團”和將自身資源向社會開放等方式,加強地方高校社會服務職能建設,本文以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文化扶貧工作為例來論述建立地方高校文化扶貧長效機制,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與實現高校社會服務職能意義。
關鍵詞:高校;文化扶貧
一、高校文化扶貧意義
扶貧工作是當前最大的政治任務,開展文化扶貧,是當前地方高校有效實現社會服務職能的方式,也是地方高校服務社會的一種趨勢。社會服務是高校的三大職能之一,是高等學校利用自身智力資源優勢為社會做出直接貢獻的有效途徑。高校憑借社會服務凸顯自己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高校要牢固樹立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全方位開展服務。開展科學普及工作,提高公眾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因此,我國高等院校應借鑒國外高校社會服務的成功經驗,樹立主動貼近社會、服務社會的理念,在與社會的有效互動中實現共贏發展。特別是地方高校,應面向社會需求,通過為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文化服務、做好政府的“智囊團”和將自身資源向社會開放等方式,加強地方高校社會服務職能建設,以文化扶貧工作方式,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與實現高校社會服務職能具有非常大的現實研究意義。
二、地方高校文化扶貧長效機制建設
開展地方高校社會職能建設研究由來已久,早在 20 世紀 70 年代,美國社會工作學者安德遜(Anderson,1972)就提出了傳統臨床模式、學校變革模式、社區學校模式、社會互動模式這四種學校社會工作模式。此四種模式對我國開展高校社會職能建設有很好的借鑒作用。在我國,自 1987 年開始,高校社會服務職能研究在中國成為熱點論題。部分學者開始關注國外引進的高校社會工作在我國開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有學者從資源整合利用的角度入手,認為高校社會工作能成為高校資源的“生力軍”,是高校本身資源的局限性導致的,由此產生開展高校社會工作的需求,并提出服務社會應作為高校社會工作開展的優先方向。而開展文化扶貧,是建立地方高校在文化扶貧中的長效機制,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和促進高校社會服務職能轉化有效措施。
三、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文化扶貧機制的建立
(一)建立“以產治學,由產支教”的文化扶貧機制
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地處贛南原中央蘇區核心區域--贛州,承擔著為江西省培養林業專業技術人才重任,而贛南是中國南方重要生態屏障,林業計算專業人才缺口較大,這對江西建立“生態文明示范區”及“美麗鄉村江西樣本”等戰略目標人才支持嚴重不足,林業發展和林業人才培養對促進贛南產業幫扶具有重要作用。學院與江西省林業廳,教育廳和編辦共同努力,出臺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就業的林業“三定向”政策,通過4年實踐,解決了贛南林業人才進口難、出口難、培養與供需脫節等問題,并根據林業生產季節性特征和關鍵崗位能力需求,結合林業專項教學安排林業“三送”支教活動,進而達到“以產治學,由產支教”文化扶貧社會效果。
(二)構建產學研共同體,通過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實現文化扶貧
學院以林業專業為橋梁,匯集校內外科研院所和贛南家具產業優勢資源,以送科技到企業、鄉鎮林場及果農,共同開發研究項目課題方式,搭建產學研用合作平臺,共建產學研發中心和貢獻型教學團隊,成立經濟林研究中心,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中心和林下經濟研究中心等聯動機制,學院師生共同參與,按照“企業出題,學院出智,多方籌資,成果共享,行業受益”建設運行思路,聚焦林業人才培養機制,科研協作攻關和行業成果轉化共享,形成了良好的林業技術扶貧效果。
(三)建立“三化育人,知行合一”生態文明文化扶貧機制
江西贛南,陽明心學發祥地,其核心內容之一就是知行合一。在贛南鄉村實行環境化心、技能化知、實踐化行的“三化育人”生態文明教育扶貧工作模式,讓師生通過暑期下鄉形式,宣傳生態環境、豐富贛南客家生態文化,打造良好的自然與人文環境,潛移默化地傳播生態文明理念,培養贛南鄉村生態文明意識,解決贛南礦業發展生態修復意識淡薄問題;技能化知是重點,系統傳授生態文明知識和技能,解決贛南鄉村生態文明知識不足的問題,面向贛南老表系統地傳授生態文明知識和技能,普及果業生態種植知識,解決了贛南臍橙產業生態種植知識不足問題;實踐化行是關鍵,通過推行生態文明文化扶貧實踐、推動生態文化實踐育人、推進生態科技實踐育人、推廣生態服務實踐育人,開展各類生態下鄉實踐活動,使生態文明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強化贛南老表生態文明行為養成,解決了其急功近利破壞生態文明和知行不一問題。
(四)發展農村電商扶貧機制
電商扶貧,易操作,扶貧見效快。學院領導調研贛南特產市場,建立贛南電子商務學院,發展農村電商作為贛南文化扶貧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借助“互聯網+電子商務”實現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的新路,學校為贛南農村培訓電商人才,讓貧困群眾“零門檻”參與電商產業發展,利用電商平臺推銷贛南特產。如贛南寧都縣農村電商服務體系建設,寧都縣賴沙村出現一批“淘寶村”、“電商村”。
四、結語
文化扶貧在扶貧開發中發揮著基礎性、引領性作用,它是用文化的力量打斷或阻隔貧困的自然傳遞,從改變和提升貧困人口的思想觀念、精神狀態、生存技能等綜合素質入手,增強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能力。當前,我國在文化扶貧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如一些地方政府對文化扶貧的內涵認識不到位,文化扶貧供給與需求脫節導致效能不高,地方高校參與文化扶貧意愿不高,文化扶貧的成果轉化周期長等等。文化扶貧要想取得實效,地方政府應建立文化扶貧的統籌協調機制,整合地方高校文化資源,積極轉化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加強教育投入,增強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進而提高地方高校參與當地文化扶貧工作的積極性,是文化扶貧的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張世定.文化扶貧——貧困文化視域下扶貧開發的新思維[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16 (3).
[2]王楠,毛清華.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的模式創新研究[J].生產力研究,2011 (3):62.
[3]聶娜,譚樹華.地方高校產學研合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0 (7):157.
[4]贛州統計局.贛州統計年鑒[J].中國統計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