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雯卿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度增長,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成就。但與此同時,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生態惡化等問題也日益凸顯,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桎梏。發展綠色經濟,走可持續性發展之路已經成為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對此進行了探討,以期有所借鑒價值。
關鍵詞:綠色經濟;路徑;中國經濟
21世紀,綠色經濟已經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西方國家的綠色經濟發展為我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鑒。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我國應該走一條適合中國特色的綠色經濟發展模式。
加強輿論支持、樹立綠色發展理念
綠色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全社會的支持。長期以來,由于過度看重GDP,全社會普遍缺乏綠色發展的意識,為綠色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困難。新時期,我們要加大宣傳力度,在全社會普及和宣傳綠色經濟發展理念。首先,立足學校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生態意識。青少年時期是形成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對這個時期的青少年進行生態文明和環保意識教育,能夠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消費觀,樹立正確的生態環境保護觀念,并將這種觀念融入日常生活行為當中。其次,加強新聞媒體宣傳。我們要通過新聞、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介,大力宣傳綠色經濟發展理念,宣傳國家環境保護和經濟綠色發展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規,在全社會營造“青山綠水”也是巨大財富的意識,讓社會大眾能夠積極參加到綠色經濟發展中,不僅自身要節約環保,還要積極舉報一些污染環境的違規行為。最后,政府是綠色經濟的倡導者和實施者,政府本身就要做出表率。各級政府應積極實施綠色采購,一方面可以引導全社會樹立正確的綠色經濟理念,另一方面也可以督促供應商實施清潔生產和能源節約,生產高品質的綠色產品。
建立綠色考評體系,實現綠色發展
長期以來,我們國民經濟核算一直用GDP指標來衡量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并將其作為考核地方政府的主要指標之一。在改革開放初期,以GDP為主的考核模式在推進城市建設,發展區域經濟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隨著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GDP核算忽視了自然資源的生態價值,將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對立起來,這種考核模式的弊端開始凸顯,于是綠色經濟核算應運而生,綠色經濟核算主張從傳統的GDP總量中減去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資源成本,體現經濟發展中的生態環境代價。但現實中,綠色經濟核算對環境保護的效果并不明顯,還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動,不斷提升綠色指標和環境質量考核在政府考核體系中的權重,增加生態考核、綠色考核的導向作用。除此之外,各級政府也要建立生態責任機制和追責制度,對政府干部任職期間的行為進行監測,對損害環境的行為進行處理,即便領導干部離任之后也要進行追責,杜絕地方政府為了追求“綠色政績”而進行數據造假和形象工程的行為,真正推動綠色經濟的發展。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推動企業轉型
企業是綠色經濟發展的主要參與者,企業要改革傳統生產模式,進行產業轉型升級,不僅需要經營理念的變革,更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然而,現實中很多企業沒有資金購買綠色經濟發展需要的技術和設備,這就需要政府的參與和支持。首先,政府可以對從事清潔生產、清潔技術開發的企業提供無息貸款支持,幫助他們解決資金難題。也可以這些環保企業進行稅收減免,鼓勵他們積極進行產業結構升級,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同時政府對污染型企業要加以重稅或者關停,保護生態環境。最后,綠色產品得到消費者的認可需要一個過程,綠色產品中包含更多的綠色技術,增加了生產成本,因而綠色產品價格要高于類似商品,導致消費者購買的意愿不足,這就需要政府對消費者購買綠色產品提供一定的補貼,增加綠色產品的普及率。
大力發展綠色技術,提供技術支持
綠色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綠色技術的支持,企業要敢于犧牲眼下的短暫經濟利益,大膽對傳統技術進行改革,舍棄落后的工藝設備。企業要重視資源的回收與利用這一生產版塊,對該版塊進行創新,用高新技術加大廢品的回收,避免資源材料過早成為廢棄品,同時將回收物再做處理,通過創新技術使其再次成為生產原料或者直接生產為產品。在排污方面,水排污和大氣排污是環境污染的兩大罪魁禍首,針對兩項排污技術,企業也要加強創新。水排污處理方面,對生化池進行合理設計,對 A2O常用工藝進行技術改革,做到處理污水時能夠節約能源,提高處理率。大氣排污處理方面,針對生物納膜抑塵、濕式收塵、云霧抑塵等常用技術,對其進行改良整合,提高除塵效果,降低成本。
結語
總之,生態文明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底線,傳統高投入、粗放型發展模式已經走到盡頭。今后我們要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曹東.中國綠色經濟發展和機制政策創新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05).
[2]高紅貴.供給側改革下綠色經濟發展道路研究[J].創新,2017(11).
[3]林昕瑤.我國新常態視域下的綠色經濟發展探析[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