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陽
摘 要:新常態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模式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大學生在畢業時常常因為就業問題手忙腳亂,屢遭碰壁。本文對新常態背景下大學生的創業培訓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以期為大學生的創業就業培訓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新常態;大學生創業;培訓
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正面臨“新常態”時期,隨著市場對勞動力需求的降低,就業壓力與競爭越來越大。每當畢業季來臨,大量的畢業生步入社會,就業壓力巨大。社會和學校應該把握時代發展潮流,根據新常態背景下的市場需求,培養具有專業素質、具備創新創業能力和技能的新型大學生群體,為其提供合適的創業教育培訓平臺,增加實踐交流的機會,拓展、積累經驗,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
大學生創業培訓的現狀和突出問題
高校創業培訓體制不完善
高校作為大學生創業的首要選擇和陣地,應為學生提供完善且科學的創業培訓機制,幫助學生自主創業。但是,不少高校缺乏完備的大學生創業機制,大學生自主創業的道路是艱難且長久的,倘若高校不能提供政策和機制的支持,學生在創業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困難而半途而廢。此外,部分高校即使擁有創業培訓機制,卻沒有從實際出發,沒有尋找真正適合當前環境和在校學生的創業體系。因此,倘若想要展開創業培訓工作,就要根據新常態背景的市場需求和學生的能力,建立并完善創業培訓機制是高校的首要任務[1]。
在校學生創業資金短缺
積累創業資金是創業前期階段籌備的首要任務,其影響著創業過程中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決定了企業是否能夠正常運轉,由此可知創業資金的重要性。但是不少在校學生都缺少足夠的資金儲備,在創業初期便會因為資金問題打退堂鼓,放棄創業。社會上的資金獲取渠道對大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風險性,不論是貸款還是財產抵押,對大學生的承受能力來說還是難度偏大。因此,為了最大程度地鼓勵大學生創業,高校應設置創業基金,解決大學生創業資金獲取難、風險大等難題。
大學生創業經驗不足,實踐機會少
大學時期是學生向社會過渡的重要階段,大學生對創業知識的掌握不夠,缺少社會經驗和實踐實習的機會,導致他們處于尷尬的局面,想要創業卻因缺少人脈、創業經驗和機會而望而卻步[2]。社會實踐經驗的不足導致大學生只能用年輕和時間作為資本,最后落得“頭破血流”的下場。在校期間,高校也很少為學生自主創業提供機會和平臺,導致學生培養創業能力和實踐的機會少,錯過創業的黃金期。
創業教育體系不健全
正因為高校對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的忽視,導致創業培訓教師的缺乏,大部分展開創業培訓工作的教師本身便缺少實踐經驗,反倒將錯誤的創業觀念灌輸給學生,耽誤學生未來的發展,經驗不豐富的教師就如同紙上談兵一般教育學生,最終只會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3]。除此之外,高校開設的創業課程也是少之又少,不是開設的課程不專業,便是設置的學時過短,有的學校甚至等到學生在大學四年級尋找實習崗位時才開展創業培訓項目,這導致學生錯失了很多合適的創業機會和創業項目。另外,大部分創業課程過于理論化,沒有實際的教學案例和創業項目,大大減少了課程的活躍性,降低學生的創業學習積極性,不僅不能起到鼓舞學生自主創業的作用,還會適得其反。
新常態背景下促進大學生創業培訓的具體策略
完善創業培訓政策
為幫助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能夠得心應手開展創業項目,各大高校和社會政府就需要提供合適的創業平臺和空間,需要制定完善的創業培訓計劃,需要制訂適應新常態背景下的大學生創業政策。首先,從政府方面來看,政府應出臺輔助大學生創業的相關法律法規,積極扶持和鼓勵大學生創業,創造積極向上的創業環境,為其提供政策支持;其次,從社會層面來說,社會大眾應積極鼓勵大學生創業,設立創業咨詢機構,并為創業中的大學生提供技術和資金的支持,扶持有發展前景的創業項目,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最后,從學校層面來說,各大高校作為大學生第一次接觸創業和展開創業的主要平臺,應結合行業和專業特色,根據本校學生的特點和專業技能,設置適合在校學生的創業計劃,并積極開展創新創業培訓教育,最大程度支持學生創業。
加大創業資金的投入和支持
大學生在創業時面臨的首要難題便是資金問題,政府和社會機構應為大學生設立無息免息的小額貸款機構,專門扶持具有創業能力、想法新穎的大學生創業計劃。另外,各大高校同樣應設立校內創業基金,征集在校大學生創業計劃書,經專家審核論證后,鼓勵有發展前景的計劃實施,招聘有能力的學生組成創業小組,并給予其資金支持和技術幫助。在政府、社會機構及高校多方面的幫助和支持下,才能夠最大程度化解學生創業難題,解決資金問題,為其提供發展空間,實現大學生的創業夢想[4]。
構建創業平臺,增加大學生實踐機會
高校和社會應為大學生創造合適的創業平臺,營造和諧積極的創業環境,這樣才能整合多方優勢,打造集培訓、咨詢、扶持、技術支持為一體的優質創業場所。另外,高校和社會要加強聯系,共同打造和整合優質的創業平臺,為廣大的大學生提供交流溝通的場所,通過線上交流和線下交流兩種方式,滿足學生的溝通需求[5]。線上平臺主要作為咨詢解疑場所,幫助正在創業、有創業計劃的大學生解答疑問,不論是企業的注冊問題還是資金求助問題,都能夠在線上平臺得到回復和解決。線下平臺主要提供技術支持和資金幫助以及創業培訓,各大高校應開設學生創業培訓班,以方便學生學習創業知識,提高創新能力,增加大學生實踐機會。
營造活躍的創業環境
營造良好積極的創業環境。首先,學校和社會要積極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知識,讓其樂于創業、敢于創業、不怕創業失敗與挫折,鍛煉學生的創業能力,增強其自強不息、敢闖敢拼的精神和品質,即使是面對具有一定風險性的創業項目,同樣能夠做到冷靜面對;其次,學校和社會要樹立全體師生熱愛創業、尊重創業的優秀創業文化,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認識到創業并非那么可怕,不被自己的學生身份所束縛,即使在創業過程中遭遇挫折和失敗依然能夠堅強站起來,樂觀面對[6]。
做好大學生創業的教育工作
在大學生步入社會之前,便要展開創業教育,設置創業認識課程,該課程的設置內容和實踐需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課程的內容必然是不一樣的,設置的學時更要具體合理,及時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知識,讓學生積極制定自身的學習創業規劃,促成其創業能力的提高。
結語
在新常態背景之下,大學生的創業培訓計劃和路途是任重而道遠的。正因如此,政府、社會和高校更應積極地展開創業培訓工作,對于目前存在的創業難題要逐一攻破,為大學生開創適合的創業道路,幫助其認清自身的發展方向,從政策、資金方面給予支持,為其提供交流的平臺和空間,使其擁有源源不斷的創業動力,促使其更好的實現人生目標和社會價值。
(作者單位:洛陽市公共就業服務中心)
【參考文獻】
[1]孫忱. “新常態”背景下大學生互聯網創新創業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旬刊), 2015(32).
[2]周曉東. 經濟發展新常態視角下大學生創業能力的構成與培養[J]. 繼續教育研究, 2016(02).
[3]汪菁菁, 雷茂娟, 葉慧文. “互聯網+”新常態下大學生創業意愿現狀分析與養成對策研究[J]. 科教文匯(下旬刊), 2016(08).
[4]何桂玲, 陳澤凡, 廖志凱. 新常態下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資源支持研究[J].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 2015(07).
[5]楊若鄰. 新常態背景下高校大學生創業模式探析——以湖南懷化學院“三創學院”為例[J]. 人才資源開發, 2015(10).
[6]李繼娜, 楊紅瑞. 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大學生創業就業能力提升的對策分析[J]. 商情, 2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