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榮輝
摘 要:汽車電氣設備實驗要求學生具備汽車電氣系統原理分析及故障檢修的實踐技能,以培養適應現代汽車行業和電氣設備制造企業技術、管理、服務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
關鍵詞:實驗;能力;電氣設備
基本信息
實驗目標
社會能力:具備小組協作精神;具備自我創新的能力;有良好的職業道德。
方法能力:能夠根據維修手冊、結合理論分析,制定合理的工作計劃;能夠正確分析汽車空調系統的系統電路圖;能夠正確分析汽車空調系統的故障原因并排除故障。
專業能力:具備獨立完成任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備對實驗、維修結果評價的能力;能正確分析汽車整車電路圖;能對汽車電氣各系統的基本故障進行分析。
實驗內容
1.汽車電氣與電子設備的作用、結構、原理;2.汽車電氣主要元器件檢修;3.汽車電氣常見故障與排除;4.典型車系電路分析汽車電氣診斷故障,測量必要的參數,根據診斷結果進行維修。
實驗項目劃分
實驗項目1 汽車整車電氣設備認識;實驗項目2 汽車電路保護元件認識和檢測;實驗項目3 蓄電池結構認識和檢測;實驗項目4 發電機結構認識和檢測;實驗項目5起動機結構認識和檢測;實驗項目6 起動機控制電路;實驗項目7點火系統結構認識;實驗項目8前照燈結構和控制電路;實驗項目9 轉向燈結構和控制電路;實訓項目10 汽車輔助系統結構認識及控制電路;實訓項目11 汽車空調保養與維修。
實驗要求
1.著裝整潔;2.明確實驗目的;3.注意實驗時人員及設備的安全;4. 能對實驗結果做出考核及評價。
實驗項目(以實驗項目11:汽車空調保養與維修為例)
實驗項目基本信息
1.實驗目標:(1)掌握汽車空調制冷系統的基本組成及主要部件的作用和工作原理;(2)掌握汽車空調控制電路及工作過程;(3)掌握汽車加注制冷劑方法;(4)掌握汽車空調加注冷凍機油方法。(5)掌握汽車空調的常規檢查方法。
實驗內容
1 .在實車上認識汽車空調系統的基本組成,主要部件的作用及工作原理;2.會分析汽車空調系統的控制電路及工作原理3.能夠正確分析汽車空調制冷系統的故障原因并排除故障;4.掌握加注制冷劑方法;5.掌握加注冷凍機油方法;6.掌握汽車空調的常規檢查方法;7.小組討論總結完成實驗報告。
實驗項目設計
1. 在實車上認識空調系統各部件及作用。2. 掌握空調制冷控制過程。3. 汽車空調系統的維護作業主要包括檢漏、制冷劑排空、抽真空、制冷劑加注、冷凍機油添加。4. 制冷劑加注,制冷劑加注方法有兩種,具體加注方法為:
低壓端加注法
(1)系統抽真空檢漏后,將中間軟管與制冷劑罐連接,關閉歧管壓力表的高、低壓手動閥。(2)打開制冷劑罐,擰松中間注入軟管歧管壓力表側的螺母,聽到制冷劑排放的聲音后,立刻擰緊螺母。(3)打開歧管壓力表組的低壓手動閥,將制冷劑罐正立,使制冷劑以氣態形式進入低壓測。當低壓側壓力不再增加時,關閉低壓測手動閥。(4)啟動發動機將其轉速控制在1250~1500r/min,打開空調開關,把鼓風機開關和溫度開關都開到最大,同時將車門打開。
冷凍機油添加
(1)壓縮機冷凍機油油量的檢查
一般有兩種方法: ①通過觀察窗檢查。通過壓縮機上的觀察窗,可觀察壓縮機油量,若冷凍機油面達到觀察高度的80%位置,是合適的,若油面在此界限以下,則添加冷凍機油;若在這個界限之上,應引出多余的冷凍機油。 ② 觀察油尺法。對于未裝觀察窗的壓縮機,可用量油尺檢查其油量。
(2)冷凍機油的加注,一般可在系統抽真空之前進行,添加方法有:①直接加入法②真空吸入法。
汽車空調的常規檢查
汽車空調的常規檢查方法以看、手感檢查和儀器檢查為主。
1.看:看檢查的重點以檢漏和判斷制冷劑是否適量為主。2.摸:手感檢查;( 1)車箱內出風口的溫度;(2)壓縮機的吸入管和排出管的溫差;(3)冷凝器表面溫度。3.聽:聽機器運轉聲音。4.測:利用壓力表、溫度計、萬用表、檢漏儀檢測有關參數。
汽車空調保養與維修實驗課程考核評價表
實驗項目(權重) 考核標準考核分值
實驗12汽車空調保養及維修任務1:檢查確診汽車空調故障(20%) 1.能夠掌握汽車空調系統的基本組成及主要部件的作用。2.能夠正確診斷汽車空調系統故障。 20分
任務2:閱讀電路圖并分析故障原因及部位(30%) 1.能正確分析汽車空調系統電路圖2.能根據電路圖正確分析汽車空調系統的故障原因 30分
任務3:檢測診斷及排除故障(40%) 1.能制定維修計劃和方案2.根據診斷結果進行維修。3.利用診斷設備排除故障 40分
任務4:小組總結、討論,完成實訓報告(5%) 1.分析小結,小組成員共同協作排除故障。2.認真完成實訓報告。5分
(作者單位:西安汽車科技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穆乾坤,魏幫頂主編.汽車氣設備[D].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
[2]朱彩云,張忠偉主編.汽車電氣與電子控制系統檢修[D].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3]毛峰主編.汽車電器設備與維修[D].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