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霞
摘 要:商業銀行在金融體系與經濟結構中占據主導地位,因此,在供給側改革的經濟環境下,通過政策扶持、經營模式轉型、管理機制改革等手段進行信貸風險的嚴格管控,成為商業銀行現代化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實際的工作環節中,商業銀行應認真對產業產能類型、庫存、運營資產、生產薄弱環節等內容進行調查,加大對新興產業攻擊力度的同時,保證金融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平衡。
關鍵詞:理論基礎;信貸資源;拓展項目
經濟結構與金融體系作為共生系統,能夠互相影響,而商業銀行作為金融機構的重要主體,只有積極融入到經濟結構性改革的實踐進程中,才能保障原有的經濟主體地位,實現現代化運營模式改革。
當前階段供給側結構進行改革的理論基礎
供給側結構的優化改革最早可以追溯到“凱恩斯革命”與“里根經濟學”發展時期。凱恩斯將社會發展需求作為影響國民經濟的主要發展要素,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社會供需是影響經濟結構的主要因素。在凱恩斯的經濟理念被廣泛普及的幾十年后,部分西方國家為追求更高的經濟效益,發生了較為嚴重的污染問題,導致了經濟發展停滯、大面積失業問題爆發、市場高膨脹等“滯脹”問題。在此基礎之上,吉爾德以供給學派代表人物的身份提出了新的經濟發展觀點,認為當社會需求凌駕于供應時,必然會對社會經濟造成不利影響,使得市場出現呆滯、缺乏創造力、生產力降低等現象。他將薩伊定律作為供給學派的理論原則。然而,盡管結合供給學派理論制定的“里根經濟學”緩解了當時社會的滯脹矛盾,但由于這種經濟管理機制使得美國政府長期處于赤字狀態,使得該種經濟理論逐步被淘汰。從不同階段經濟理論的發展進程來看,只注重需求或只注重供給都無法為社會經濟的良好發展提供保障。因此,需要綜合供給側與需求側之間的關系,對新時期中國經濟供給側進行良性改革。從商業銀行的角度出發,如果將經濟學理論中的供給管理與需求管理有機結合應用到銀行改革中,不僅可以為商業銀行的現代化轉型夯實基礎,還可以通過結構性轉型對信貸風險進行有效控制。
商業銀行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發展現狀
早在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就經濟結構問題在中央財經會議上提出,國家應適當擴展社會總需求,同時,推動經濟供給側結構的優化升級,注重供給體系的效率以及質量,帶動實現經濟持續增長的實際動力,從而保證社會生產力的整體躍升。因此,在進行供給側的結構性經濟改革的過程中,應注重市場自身的調節作用,平衡供給側與需求側之間的關系,而不應該僅依靠政府購買的方式促進社會總體消費需求。作為國有金融體系重要組成的商業銀行,當前階段,在推進供給型經濟結構改革進程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以某商業銀行為例,2016年協助政府部門與相關企業去庫存、去產能,為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提供支持,發放貸款的總數達到了三百多億元。與此同時,通過對多過剩產能企業單位信貸投放的壓縮,從煤炭、鋼鐵等傳統產業中退出貸款數額達到了六十八億元。此外,該商業銀行與鋼鐵、礦產企業簽訂了債轉股合約,起到了示范效應。某保險商業銀行也積極融入供給側的改革進程,對“兩高一剩”的貸款項目進行嚴格控制,將信貸資源向新興產業、綠色能源行業以及重點改革單位傾斜。截止到2016年,該家銀行綠色信貸的實際額度達到五百多億元,低碳類的金融信貸數額達到三千億元。在此基礎之上,金融保險銀行對產業基金的經營模式進行了創新,將重大項目以及國企單位的混改放在了重點關注的位置上,專門設計了供給側改革的項目基金,為經濟結構的改革提供了資金保障。
商業銀行信貸模式的轉變
近幾年,宏觀經濟的發展速率逐步下降,企業的運營壓力普遍增加,實際的貸款償還能力整體下降,使得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難度加大。不良貸款的余額以及不良貸款率同步增長,部分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甚至達到了萬億級別,不良貸款率激增到2%以上。在供給側改革政策提出后,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以及余額上升趨勢有所緩解。這種信貸業務的變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商業銀行傳統信貸發展模式步入了轉折階段。商業銀行作為金融體系的重要發展主體,應充分認識現階段信貸市場的發展趨勢,從實踐環節出發,轉變原有的經營模式。據相關信貸數據表明,產能過剩產業的貸款項目呈負增長的態勢。這種情況進一步表明商業銀行信貸改革是一種必然趨勢。與此同時,傳統信貸單位的貸款項目經營不善,過剩產能單位以及“僵尸產業”的大范圍退出,部分政府類的貸款項目逐步被低利率的政府債置換。商業銀行在貸款項目的選擇上進入了兩難境地,一方面,傳統貸款項目的運營不善,使得優質資產的深度開發利用受阻;另一方面,新興的產業卻得不到充足的融資支持,降低了經濟結構優化發展的速率。受新經濟形式的影響實體貸款項目也受到了一定的沖擊。融資模式的轉變、貸款方式的差異,使得商業銀行應轉變戰略模式,增加投資產業,從而適應不同用戶群體的多元化需求。
基于供給側改革背景商業銀行增強信貸風險管控力度的有效途徑
調整信貸資源的傾斜方向
商業單位應對產能過剩的單位進行信貸資金的調整,縮減貸款額度,主動降低“僵尸產業”“兩高一剩”等項目資源占有率,重新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將更多的信貸資源傾斜到重點產業及新型能源產業的行業中來。通過資源的合理調整,提升商業銀行的經營能力,為供給側經濟結構的優化提供支持。
開拓新的金融服務項目,提升信貸資源的利用效率
供給側經濟結構的轉型,勢必會對商業銀行信貸服務的范圍、形式、內容等造成一定的影響。改革的深入實施會催生新的金融服務與商業經營模式,如互聯網金融產業、大數據處理運行、高端制造產業以及綠色能源開發等。因此,商業銀行應轉變傳統的經營模式,提升對新興產業、創新技術的關注,積極配合政府部門,對重點發展項目提供資金支持,保證經濟結構的合理轉變。
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務機制
發展普惠金融,對小微企業進行針對性的創新支持,使小微企業申貸簡便合規;建立綠色信貸長效機制,密切關注綠色金融需求,探索綠色債券等新型金融工具和服務,發展綠色金融;建立完善適應零售業務特點的申貸體系,發展消費金融,爭取獲得共贏。
構建高效、專業的信貸風險預防、控制系統
在供給側改革的實施中,涉及生產能力過剩和庫存較多的行業是不良貸款發生的關鍵領域,商業銀行要進一步加強風險監測和預警,拓寬風險處置方式。在嚴格控制新增貸款的同時,積極參與企業破產、企業資產重組以及債權轉股權等問題,促進相關企業不良貸款的清理。創新不良貸款處置方式,推進不良資產證券化,降低存量不良貸款規模。
結語
當前,我國的經濟態勢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需要平衡社會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關系,通過供給側經濟結構的深入改革對原有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模式進行調整。信貸項目作為商業銀行運營的重點環節,在進行經營模式轉變的過程中會產生不同類型的風險,因此需要商業銀行圍繞經濟改革理念,對重點項目的信貸風險進行嚴格管理,降低金融信貸風險發生的可能性。
(作者單位: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太原建設路支行)
【參考文獻】
[1]張光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條件下商業銀行化解信貸風險的策略研究[J].中國農業銀行武漢培訓學院學報,2017(02).
[2]張長全,高露,劉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防控研究[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8(03).
[3]工商銀行河北省分行課題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的商業銀行信貸策略研究——以河北省商業銀行為例[J].河北金融,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