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亭萱
摘 要:本文提出了以家庭為納稅單位是我國個人所得稅的改革方向。但與此同時,我國當前制度環境與稅收征管水平等諸多方面還存在著與此改革方向不相適應的制約因素。為促進以家庭為納稅單位的個人所得稅改革,筆者進一步提出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系統的配套改革推進:一是建立分類與綜合相結合的課征模式;二是設定家庭扣除項目;三是完善稅收征管體系,具體來說,就是健全納稅人信息庫和納稅人識別號制度;四是提高納稅人自主納稅意識。
關鍵詞:個人所得稅;納稅單位;家庭
引言
中國正處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縮小貧富差距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據國家統計局公布,2016年基尼系數為0.465,比2015年高0.003。雖然不同機構測算出來的基尼系數并不相同,但是總體來說,中國基尼系數高于貧富差距線0.4,并且呈上升趨勢。這表明我國貧富差距在一步步拉大,急切需要政府通過組織稅收收入和財政支出的形式調節收入分配,進而實現收入再分配,縮小貧富差距,在稅收中的個人所得稅中主要發揮著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
我國個人所得稅已開征38年,在這期間,個人所得稅根據發展需求進行了不斷的調整。目前所實行的個人所得稅征收是以個人為納稅單位的個人所得稅,采取的是分類征收的模式。這些規定與我國個人所得稅開征之初,稅收征管水平較低的現實條件相符合。但是,隨著中國的迅速發展,現行的以個人為納稅單位的個人所得稅暴露出了許多問題,比如橫向不公平等,這就使得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的能力弱化,進而不利于縮小貧富差距。對此,人們提出了改革個人所得稅納稅單位的想法。
我國以個人為納稅單位的個人所得稅存在的問題
以個人為納稅單位的個人所得稅橫向不公平
收入水平相同的家庭,承擔的稅收負擔卻不一定相同。收入分配越均等的家庭,面臨的邊際稅率相對低,稅收負擔低。比如,有甲乙兩個家庭,家庭構成相同,均為三口人。甲家庭中夫妻都參加工作,并且收入均為4000元,每人每月應交個人所得稅15元,總計30元。乙家庭只有一人參加工作,月收入為8000元,因此每月應交個人所得稅為345元,遠遠高于甲家庭。如下表1所示,按照家庭計算稅收負擔,甲家庭的稅收負擔遠遠低于乙家庭的稅收負擔,這不符合稅收的橫向公平原則。
以個人為納稅單位的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不合理,不符合量能負擔原則
我國現行的費用扣除標準沒有考慮到納稅人的家庭負擔和納稅能力。比如兩個家庭,一號家庭為兩口之家,只有丈夫參加工作且月工資為8000元,需要交納個人所得稅345元。二號家庭為三口之家,也同樣只有一人參加工作,工資也是每月8000元,需要交納個人所得稅345元。但是,二號家庭由于有一個兩歲的孩子,需要大量的奶粉等嬰兒用品支出。所以,同樣的收入與個人所得稅,二號家庭的負擔更重,納稅能力低于一號家庭。同時,目前費用扣除標準缺乏彈性。不同年份的物價水平不同,但是費用扣除水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維持不變的,這就變相地加重了納稅人的稅收負擔。
不能實現個人所得稅調節收入分配的征收目的
以個人為納稅單位的個人所得稅不能實現我國個人所得稅征收目的,即調節收入分配。但是,現在人們的收入來源越來越多樣化,以個人為納稅單位和分類課征的模式不能全面地綜合把握一個人的收入水平,因此不能實現這一目標。而且,現在貧富差距問題越來越突出,對收入調節分配的需要進一步增加。現行的以個人為納稅單位的個人所得稅不能滿足這些要求,因此個人所得稅需要進行納稅單位的改革。
我國現階段實施以家庭為納稅單位的制約因素分析
個人所得稅納稅單位的選擇問題不同于單方面的提高起征點問題。以家庭為納稅單位的個人所得稅的改革是整個個人所得稅制度的改革,需要對稅率、扣除、信息采取、稅收征管體系等多方面進行改革,涉及的方面十分多。因此,改革的制約因素也非常多。主要有下面幾個方面:
分類課征的局限性
我國目前的個人所得稅采取的是分類課征模式。這種模式與以個人為納稅對象相適應,與以家庭為納稅對象不兼容。分類課征主要是根據收入的來源不同,分別以不同的稅率征收個人所得稅。同時,對于不同來源的收入,費用扣除標準也不同。比如,工資的稅率為七級累進稅率,扣除標準為3500;偶然所得不符合免征條件的全額按稅率20%征稅;以家庭為納稅單位是對家庭的總收入征稅,是以家庭為基本單位計算所得,設定扣除標準和稅率表,這與分類課征模式相沖突。
納稅人的自主納稅意識不高
以家庭為納稅單位需要納稅人有較高的自主納稅意識,在年終自覺申報納稅。而目前我國納稅人的自主納稅觀念沒有樹立,采取的稅收征管模式是以源泉扣繳為主,只有“年收入高于12萬元的”納稅人采取自主申報。這些制度的設定沒有幫助人們養成自主申報的習慣,不利于以家庭為納稅單位制度的實施。
納稅人信息監管困難
以家庭為納稅單位需要準確掌握納稅人的家庭成員信息和家庭收入。比如:受教育情況、就業狀態、年齡、健康狀況(是否殘疾)等。這些信息的采取仍然是稅務部門的一大難題。如今人們的收入越來越多樣化,收入來源分散,現金支付、銀行卡支付、支付寶、微信支付等多種支付方式同時存在。而現在我國稅務部門并未建立與銀行等相關部門、機構的信息共享系統,無法從源頭進行監管。這就使得以家庭為納稅單位對家庭收入的監管困難,不能準確獲得納稅人的收入總額,無法準確核算稅收,進而就無法實現個人所得稅的收入調節功能,縮小貧富差距,也無法做到稅收公平。
家庭組成復雜
以家庭為納稅單位,重點在于家庭的界定。目前,我國的家庭組成十分復雜。如果以戶口本為家庭界定的依據時,就會面臨同一張戶口本上的人是否真正生活在一起的判定。這需要實地考察,還需要不定期檢查,工作量巨大,耗費時間、人力、財力,并不切實可行。
如果以婚姻為家庭界定的依據,就需要對一些幾代同堂的家庭進行拆分,這時候就面臨贍養老人費用究竟是如何劃分的問題。有些家庭的子女眾多,不能判斷出究竟這項支出該由哪個家庭承擔,也無法確定這個家庭是否真正支付了這一項支出。
難以制定新的費用扣除標準
以家庭為納稅單位需要設計新的費用扣除標準。對于費用扣除標準的設定,要求充分考慮不同家庭的具體情況。比如,這個家庭需要撫養的子女個數及撫養子女的支出,需要贍養幾個老人及養老的支出,喪失勞動力的人數及支出等。每一項費用的數據都需要經過大量的調查,且不易獲得,工作量巨大。
探析推進實施家庭制個人所得稅的配套制度改革
建立分類與綜合的結合的課征模式
目前,我國采用的是分類課征模式。隨著收入越來越多樣化,分類課征存在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它弱化了個人所得稅的收入調節分配功能,不符合個人所得稅的征收目的,不利于社會公平。同時,它與以家庭為納稅單位的個人所得稅不匹配。因此,進行個人所得稅的改革,首先要將分類所得稅轉向分類綜合所得稅。
個人所得稅納稅單位的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個人所得稅稅收征收模式的改革是其中最必不可少的一項環節。分類與綜合相結合的課征模式簡稱混合制,混合制是分類課征與綜合課征并行,在收入發生時采取分類課征的模式分類征收,在年終,將納稅人的收入進行匯總,計算應納稅額。對于年內已經繳納的個人所得稅,從應納稅額中扣除。這樣,在分類課征時可以采用源泉扣繳,征收簡便。在綜合課征環節,有利于納稅人養成自主申報意識,給以家庭為課稅單位的個人所得稅改革提供了必要條件。
增加涉及家庭負擔的費用扣除
目前,我國采用的是以個人為納稅單位。在費用扣除方面沒有考慮家庭負擔,這不利于社會公平的實現,也不符合橫向公平原則。家庭作為社會基本單位,個人收入主要用于家庭支出,因此在費用扣除的設定中考慮家庭費用扣除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這方面我國可以借鑒外國的費用扣除設定。比如,日本的配偶扣除、撫養扣除,加拿大的基本免征額,韓國的基本扣除,以及法國的系數法等都為我國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的設定提供了參考。我國費用扣除項目應增加撫養子女扣除,養老扣除,配偶扣除,醫療扣除,住房扣除,殘疾扣除,捐贈扣除等項目。這與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二孩政策的實施等社會發展背景相適應。
同時,我國的費用扣除需要與物價水平掛鉤。我國目前工資的費用扣除標準是3500元,這是在2011年設定的。然而,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的物價水平一直在上漲。其中,2017年的居民消費水平上漲了1.6%,但是起征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調整。費用扣除額也是這樣,中國目前的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存在著滯后于物價水平與經濟增長水平的情況。因此,應該建立與物價水平相關聯的費用扣除制度。
建立現代化的征收管理制度
現在,信息化水平越來越高,互聯網與生活越來越密不可分。稅務部門開始利用互聯網辦公,征管水平與稅務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這促進了我國現代化征管制度的不斷完善,讓以家庭為納稅單位的個人所得稅的實施變成可能。但是,目前我國的征管水平依舊沒有達到實施家庭制的要求。因此,要不斷完善稅收征管體系。
建立信息共享體系
稅務部門內部,稅務部門之間,稅務部門與銀行等相關部門之間可以構建信息網,完善納稅人的基本信息與涉稅信息,建立完備的數據庫。一方面,在全國稅務部門之間信息共享,有利于掌握納稅人的總體納稅情況,同時方便稅務部門進行稅收工作。另一方面,與銀行等部門建立聯系,可以有效監管稅源,防止納稅人偷稅漏稅,提高稅收監管水平。
建立納稅人識別號制度
可以用身份證號作為納稅人的識別號。通過建立納稅人識別號制度,掌控納稅人的收入信息。解決了納稅人收入來源多樣化、分散化,不便于統計的問題,為以家庭為納稅單位的收入統計提供了制度支撐。
加大稅收知識的宣傳力度,提高納稅人自主納稅意識
讓納稅人知法、懂法、守法。具體可以通過公益廣告、宣傳標語、電視劇等途徑宣傳稅法,讓稅法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這有利于提高納稅人的稅收遵從度。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李華.家庭還是個人:論我國個人所得稅納稅單位選擇[J].財政研究,2011(02).
[2]雷沛瀅.我國個人所得稅納稅單位選擇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7.
[3]高亞軍.構建和諧社會的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設計建議[J].經濟研究參考,2014(06).
[4]艾華.進一步完善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考量[J].會計之友,20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