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蕩
摘 要:統籌城鄉居民保險制度的基礎是制定統籌城鄉居民保險法律制度,該法律制度對居民醫療保險的實施有保障和督促的作用。這一問題的研究對城鄉建設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可以起到促進城鄉發展,促進城鄉一體化的作用,同時,也體現了國家對居民健康、居民生活條件的重視。結合實際情況來看,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的法律制度并沒有完善,也可以說仍在起點的位置。本文筆者將對統籌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改革研究做出簡要的論述。
關鍵詞:統籌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法律制度;改革研究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新時代,已經形成了以互動發展,實現城鄉一體化,雙贏為目的的發展格局,實施了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摒棄過去的重城市、輕農村的觀念,讓城鄉居民享有平等的權利、均等化的公共服務。因此,統籌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的法律制度就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使得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真正落實。
統籌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法律制度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的統籌城鄉理論
馬克思否定了城鄉二元的觀念,同恩格斯一起批判了米爾伯格為代表的一些著名經濟學家的統籌城鄉是一種空想理論的觀點,在馬克思對這一觀點進行深刻的分析和反駁之后,提出了符合新時代的觀點,即統籌城鄉理論。馬克思認為統籌城鄉應該在政府大力的、強制性的推動下實施,從而實現城鄉的共同發展,縮小城鄉差距,使城鄉經濟社會實現均衡、持續、協調發展,以進一步實現小康社會,這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而又復雜的任務,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將馬克思的統籌城鄉理論得以實現。
社會公平理論
統籌城鄉居民醫療保障制度,關鍵是要看保障。每個人獲得的權利應該是平等的,相應擁有的保障也應該一樣,把這一含義放到醫療保障制度上,就應該解釋為:農村應同城市一樣得到同等的重視,得到政府相關的醫療保障。目前,農村的公共衛生和預防保健工作都十分薄弱,農村居民缺乏醫療保障,農民們看不起病的現象時有發生。政府必須建設農村與城市統一的醫療保障制度,解決農民健康保障問題,城鄉統籌發展才能進步。因此,建立農村醫療保障體系,重視農村發展,逐步縮小城鄉醫療保障水平的差距,最終才能建立城鄉一體化的醫療保障體系。
社會共同責任理論
社會共同責任理論認為,互相給予援助是醫療保障制度實施的重要要求。最初的保險制度是管理者以降低社會風險為目的,通過法律來向全體民主強制性的收取保險費用,讓個別民眾通過全體民眾獲得醫療保障。而我國醫療保險是籌集、分配和使用醫療保險資金的制度,是一種通過籌資機制,建立全國城鎮醫療的保險制度。在統籌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中,社會共同責任理論是重要的合作精神,不僅能擴大互相救助的范圍,甚至讓全國人民都能擁有醫療保障,還可增加民族凝聚力,讓全國人民團結在一起。
統籌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法律制度的完善建議
構建價值取向
建立統籌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法律制度應該符合人民的需求,確定根本意義的制度對國家發展與人民有實用,堅持城市與農村共同發展來不斷完善醫療保險法律制度,最終能夠讓全國人民都享有醫療保障。在相關法律制度完善的過程中,政府一定要重視城鄉的共同發展,公平對待農民,甚至優待農民,構建維護社會公平的價值取向。
更新立法理念
隨著經濟的發展,全民生活條件的整體提高,統籌居民醫療保險法律制度的立法理念必須要更新,跟上時代的步伐,順應時代的發展,這樣的法律制度對人民才能有更大的幫助。因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立法理念:第一,堅持馬克思的城鄉統籌理論,摒棄重城市、輕農村的傳統思想觀念,讓城市與農村共同發展,實現城鄉一體化。為此,政府要公平給予城鄉資源,提高農村醫療保障,在政府的監督下達到統籌城鄉居民醫療保障制度的任務;第二,互相幫助、共同發展。全民參與,擴大救助范圍,使每一位居民都能得到醫療保障,享受待遇,最大程度地分擔社會風險,推動統籌城鄉居民醫療保障制度的進行;第三,堅持社會公平理念,保證每一位居民都能有平等的醫療待遇,不因地位和財富而有所差距。而政府在這個過程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強化政府法律責任規制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是法律實施的重中之重。因此,要緊緊圍繞處理好政府和居民關系這一核心,通過依法全面履行職能,擴大互相幫助的規模,激發社會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讓更多的人享有醫療待遇,形成一套完整的統籌城鄉居民醫療保障的法律制度體系。同時,政府各部門要履行自己的職責,使整個體系有規律、有效地進行,提高工作效率。
結語
通過本文的論述,統籌城鄉居民醫療保障制度仍然需要完善,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通過不懈地努力,循序漸進,完善法律制度,構建價值取向強化,更新立法觀念,強化政府法律責任規制,堅持馬克思的城鄉統籌理論,法律制度才能完善。
(作者單位:遼寧省交通高等??茖W校)
【參考文獻】
[1]王薇.統籌城鄉醫療保障制度的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5(23).
[2]張舉國.中國統籌城鄉醫療保障制度的發展與選擇[J].經濟研究參考,2015(66).
[3]張舉國.投資與消費的選擇——以統籌城鄉醫療保障制度的未來建設為目標[J].生產力研究,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