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摘 要:隨著中國經濟發展迅猛,房價不斷攀高,房地產行業成為我國支柱行業之一,傳統的歷史成本計量已經不能真正反應當前投資性房地產的真實價值,公允價值計量應運而生。本文從金科地產集團的年度財務報表數據入手,通過驗證公允價值模式對企業會計信息的影響,進而為健全公允價值提出有效策略,并對公允價值計量的前景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公允價值;投資性房地產;金科地產集團
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計量對金科地產集團的影響
對企業來說,房地產分為投資和自用,前者為賺取租金或資本增值,后者是為持續生產經營活動而必備的固定場所。投資性房地產投資金額大,持有時間長,流動能力和變現能力較差,具有高風險和高收益的特征;而自用房地產主要用途就是生產經營,一般不會進行變賣處理,即使發生收益或虧損,也不產生實際效益。
對投資性房地產采用公允價值模式進行后續計量,會計核算上會有兩個特點:一是不計提折舊或進行攤銷;二是資產負債表日,公允價值與原賬面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當期損益。且一旦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不得轉為成本模式。
首次采用的影響
金科集團的主營業務是房地產投資,該公司成立之初就采用了成本模式計量,2012年變更為公允價值模式。2010年初,金科投資性房地產金額很低,無法真實客觀地反映公司價值。2011年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后,投資性房地產占總投資比例由0.9%提高到4.28%。利潤總額由3171萬元增至112492萬元,增長率為3447%。可見,公允價值模式對金科地產的賬務報表賬面數能夠產生較為明顯的有效刺激。
后續的業績影響
分析投資性房地產對業績的影響時,一方面看宏觀經濟環境,另一方面應關注該行業的周期性。隨著中央對房地行業調控政策的出臺,如果在房市行情火爆、估值年份較高的時點選擇該模式,會提起透支業績。
公允價值模式對企業來說是雙刃劍,具有典型的順周期效應。在經濟形式較好的時候,企業的凈資產和凈利潤會隨之上升,而遇到經濟衰退時,投資性房地產會貶值,呈現價格大幅下降的局面。不過,對于財務良好、發展穩健的企業,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肯定是利大于弊的。
我國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應用現狀分析
條件苛刻,操作難度大
在房地產市場較為發達的國家或地區,因市場活躍、競爭規范,公允價值相對準確且容易取得。但在我國大多數地區,投資性房地產有的按雙方協議價格確定、有的按評估價格確定、有的按活躍市場報價,公允價值做不到公允性。我國未有統一標準的公允價值信息平臺,影響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且公允價值的確定依賴假設、模型、參數,如果估計錯誤,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后續計量成本高
公允價值的后續計量成本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評估成本,主要包括對資產的評估、市場調研、財務信息確認等。因為投資性房地產項目的復雜性、專業性為保證計量結果的質量,一般都是外聘第三方的機構獨立進行評估。如金科集團就是委托重慶華康資產評估土地房地產估價有限公司對自持投資性房地產進行評估并確定其公允價值;二是稅收成本,主要表現為在投資性房地產計量上的會計準則制度與稅法脫節。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無法通過折舊和攤銷進行抵稅,減少稅收負擔,還增加了所得稅納稅調整的工作量、復雜性。
對我國上市企業公允價值應用啟示
當前我國的市場經濟尚不完善,使公允價值計量在實際運用中面臨挑戰,為此,結合金科集團的案例分析,提出如下的建議:
完善公允價值標準體系
政府應充分完善會計規章,發揮其監管、規范市場的作用。第一,對于已存在的活躍、公開的交易市場,建立統一標準的公允價值信息平臺,確定公允價值估值技術,進一步完善和建立經濟數據信息平臺,為房地產行業提供相關的市價行情。第二、政府部門和資產評估協會應加大對市場評估的監督力度,保證資產評估的專業、獨立,使評估結果真正公允。
加強監管力度,提高違規成本
新的會計準最重要的觀點就是從利潤表觀向資產負債觀的轉變,要求企業財務管理以資產質量管理為重,而不是單純追逐利潤。證監會應加大管理力度,規范上市房地產公司的信息披露,防止企業利用公允價值操縱利潤的情況出現。在實務操作中,證監會需完善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和技術,對公允價值惡意操縱者和獲益主體進行嚴厲處罰,將注冊會計師的公允價值審計作為執業檢查的重點,為新準則的實施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除此之外,企業管理層也要健全公司治理結構,加強自身約束及內部控制,構建公允價值會計的保障體系。
結語
高質量的財務會計信息是資本市場、證券市場、金融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而公允價值計量是會計計量發展的方向。針對全球金融危機中公允價值暴露的種種問題,會計行業人士也紛紛提出自己的解決之道與改革建議。本文存在很多不足:一是公允價值理論研究缺失,未能從價值理論高度提供理論支撐,二是未能提供具有實務性、有效的解決方案,對會計信息控制機制的運行研究不足,未能對估值技術層面提出對策。
(作者單位:重慶理工大學)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S].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2]趙彥鋒.公允價值計量經濟后果研究——來自我國上市公司的證據[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