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柏南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增多,教育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多元化,促進了高職院校的發展。國家扶持政策的相繼出臺和資金投入規模的增大,對高職院校的財務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對高職院校財務管理工作的新挑戰。本文通過分析高職院校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善措施,僅供參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改善措施
高職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為社會培養技術實用型人才的重任,質量和管理是高職院校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而財務管理是管理工作的重點,財務管理工作如何直接關系到高職院校的資金運轉、辦學條件、競爭實力和社會信譽,因此,如何根據具體情況,分析高職院校財務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運用科學有效的應對措施,切實做好高職院校的財務工作是值得深思的問題。現將自己的一些初淺認識總結如下:
一、存在的問題
一些高職院校對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視不夠,把工作重點放在教育教學和擴大招生上,忽視了財務管理,缺乏成本控制和資金使用的統籌觀念,造成不必要的資金的浪費。工作人員對本職工作缺乏正確的認識,缺乏終身學習理念,對現代財務管理模式適應能力較差,不注重后續的自我提升,內部控制管理體系不完善,對資金利用效果評價缺乏科學性,財務分析有名無實,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對成本管理經驗不足,重視不夠,固定資產情況無人過問,甚至有的固定資產無形中被轉移、派為他用,由于保管不善、設備閑置等造固定資產成利用率低,資金損失嚴重。
二、改善措施
(一)提高對財務管理工作的認識
高職院校至上而下都要重視財務管理工作,了解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財務管理工作不只是財務人員的事,同時也是和全校師生息息相關的大事,它和每個人的切身利益都息息相關,因此,人人都要關心財務管理,人人爭做遵守財務管理規則的典范。在網絡全球化的今天,財務管理工作人員更應多了解和學習信息技術,加強對網絡的安全防范,樹立安全意識,把財務管理和內控相結合,嚴格財務事項的程序和審批,制定符合自己院校發展需求的財務管理制度,促進財務管理工作質量的提升。
(二)提高財務工作人員的素質
財務工作人員是高職院校財務工作的主要承擔者,他們自身的素質和業務能力直接關系到財務管理工作的工作效果,因此要做好財務工作人員的學習和培訓工作,定期組織財務工作人員進行業務學習,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實經驗,通過學習,使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和管理水有大幅度提高,并定期進行業務考核,考核結果和績效相關聯,并作為晉級、評優、提干等的重要參考。制定符合本院校發展需求的人才培訓長遠規劃,為工作人員創造外出培訓和進行經驗交流的機會,使財務工作人員能夠參考和借鑒他人的經驗,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進行整合,進而強化高職院校的財務管理。注重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的提升,聘請知名人士來做定期講座或接受咨詢,促進財務管理人員的隊伍建設。組織工作人員進行計算機培訓,提高工作人員對計算機的駕馭能力,強化網絡安全,警鐘常鳴,提高工作人員的自覺性,抵制各種網路犯罪,加強資金的安全管理,減少和避免因安全防范而造成的經濟損失。
(三)完善財務管理制度,加強內控管理
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規范財務工作人員的行為,為財務工作提供理論依據和重要參考。嚴格資金審核制度,加強財務內部授權審批控制,設置科學合理的審核流程,嚴格審批工作的管理。加強資產保護,制定合理的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和固定資產有關的崗位,要由不同的人分管,遵循不相容職務分離的基本原則。加強財務內控管理。合理編制單位預算,加強預算執行的監管力度。收入和支出設置專門的業務管理機構,合理控制資金的規模、資金的流向,由財務部門對資金進行統籌管理。嚴格人員錄用制度,對一些重要的業務部門,要考察崗位人員的學歷情況和專業素質,例如總賬會計需要本科以上學歷、擁有中級會計師職稱證、專業對口,認真進行財務分析,財務分析報告要具有參考價值,避免和減少因數據失真而影響決策者的判斷,出現決策失誤,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三、結束語
近年來,高職院校得到了應有的重視,無論從師資水平還是辦學條件都有了明顯改善,隨著高職院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財務管理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本文通過分析高職院校財務管理工作的不足,采取提高對財務管理工作的認識、加強財務工作人員的自身素養、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加強內控管理等改善措施,加強高職院校的財務管理,促進高職院校的健康發展。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培養更多符合社會需求的合格人才和高職院校的蓬勃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張東舞.論基于內控的高職院校財務審批模式的完善策略[J].會計師,2016 (13):43-45.
[2]趙建林.高等職業院校財務管理探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33 (12):28-30.
[3]焦軍豪.高職院校內部會計控制策略的研究[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4 (6):61-63.
[4]徐倩.高職院校加強內部會計控制的探討[J].知識經濟,2015 (13):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