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志藏
漫步在浙東北侖綿長的海岸線上,看東海潮起潮落,聞波濤聲聲不息,憑海風親吻臉龐,任思緒隨風飛揚,此情此景不禁令人心曠神怡。我作為從小生長在海邊的北侖人,盡管對家門口的海很熟悉,但每次來到海邊,我的內心深處仍涌動著一股難以言喻的激情。
面對大海,我的腦海里常常會想的很多,但每次思想中,總會條件反射般地跳出一個“鹽”字來。此時此地的這個“鹽”字,不僅只是咸的化身,更有一種給人親近和厚重沉甸的感覺。
一
從北侖說起。
作為古越的一方瀕海之地,北侖產鹽的歷史可謂悠久?!对浇^書》上已有春秋時期越地產鹽和鹽務的記載。唐代宗時,北侖沿海已有一定規模的鹽田。北宋崇寧三年,北侖建立了范圍包括長山、穿山鹽區的清泉場,鹽場官衙就設在現在的小港衙前。這標志著歷史上的北侖境內,首次有了管理鹽務的朝廷辦事機構。后,從南宋乾道年間到明天啟年間,清泉場所轄的長山場、穿山場,歸屬或合或分,幾經變更。直至清乾隆年間,北侖歷史上確立了清泉、長山、穿山三個大鹽場并存的時代,時北侖境內有煮鹽的灶田八萬多畝。其中穿山鹽場產量最高,產鹽為當時縣轄內東管鄉、西管鄉、靈緒鄉、崇邱鄉、靈巖鄉、泰邱鄉、海晏鄉等七鄉之冠。清人姚燮當時有寫穿山的詩,其中有句詩云:“犄角連三縣,魚鹽冠七鄉?!绷頁秾幉}志》記載:開禧元年,(北侖境內)設龍頭場鹽課司于靈緒鄉。這標志著歷史上的北侖,第一次有了朝廷的鹽稅務辦事機構。民國時期,北侖境內的鹽業有所萎縮,鹽場面積只有三萬多畝。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1958年國營寧波梅山鹽場建立后,北侖的鹽業發展到了歷史的頂峰。
鹽,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替代和缺少的東西。北侖人的先祖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面向大海,向大海要鹽。先祖們從最原始的刮泥淋鹵、攤灰淋鹵做起,制造出鹵水,再利用鐵盤、篾盤或鍋盤,進行煎煮,海水變成鹵水,鹵水又轉化成為白色的食鹽。后來,從不知多少代人的制鹽勞動實踐中,先祖們從火燒盤熬的煮鹽,摸索出了坦曬和灘曬制鹽工藝,不僅降低了人的勞動強度,而且產量和質量也不斷提高。
透過堆在鹽田邊雪白的鹽坨,我仿佛看到了歷史深處結草為棚的先祖們,在炎炎烈日下幾近赤裸著身子,含辛茹苦地攤泥、刮泥、抄泥、集泥、挑泥、治漏、淋漏、藏鹵和熊熊烈火的灶膛中煮鹽的場景。天外有烈日,棚內有烈火,先祖們懷著賣炭翁一般的矛盾心態,勞作在炙熱的環境中。鍋里的鹵水,變成了白花花的鹽,先祖們身上流淌的汗水,在黝黑的脊梁上也不知凝結出多少回白色的鹽花。
鹽,滲透著北侖歷史的那份咸,其中更滲透著先祖們“煮?!钡哪欠菪了岷秃顾?。
制鹽之初,北侖因“外瀕巨海,內聯大小兩江,地皆斥鹵,故環江海而居者,民皆占籍為亭戶”。亭戶,就是古代鹽民?!吨袊}業史·古代編》說:“宋初,(北侖)崇邱、靈巖、太邱、海晏四鄉人戶,即‘久來‘占據‘泥土極咸之地,‘煎鹽。”
北宋著名詞人柳永曾來定??h(含北侖)擔任“屯田員外郎”(鹽場監督官),深知鹽民勞作、生活的極端艱苦,后來他寫了首《煮海歌》的詩,這首詩反映鹽民在官租私租逼迫下的困苦,對鹽民的現狀和命運寄予深切的同情。柳永在《煮海歌》中說:“煮海之民何所營?婦無蠶織夫無耕。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輸征。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島嶼。風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溜成鹵。鹵濃堿淡未得閑,采樵深入無窮山。豹蹤虎跡不敢避,朝陽出去夕陽還。船載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熱。晨燒暮爍堆積高,才得波濤變成雪……”。
浙江天臺人陳椿,元時曾在浙西某地任鹽場司令,他經??疾煺憬瓥|南沿海鹽民的制鹽實踐,并繪制成風俗畫《熬波圖》,反映了早期浙江沿海一帶鹽民從汲取鹽水、搬運柴草、煎熬、收納制鹽的整個生產過程,《熬波圖》非常詳盡地表現了制鹽技術及制鹽勞動的艱辛……
以前晴天時,從北侖海岸邊的大堤上俯視一壟壟緊緊相連的鹽田,鹽田就像大地上的一面面鏡子,映襯著藍天和白云,而鹽田邊小山一樣露白的鹽坨,仿佛是“富士山”的縮微,極富韻味。
對鹽,我既感嘆它的潔白,更感嘆曬鹽的勞動人民那雙魔術師般的手,它讓東海岸邊黃色的海水,脫胎換骨般的完成了一個驕傲而圣潔的轉身。
二
北侖有個“鹽”島。
“鹽”島就是梅山島,它位于寧波的東部,它是北侖區的第二大島。
從前,人們說起梅山,話題自然離不開鹽和生產鹽的鹽場。以至北侖的老百姓到本地的親戚朋友家做客,吃飯時感到“下飯”炒得太咸,直接說不好意思,常常會換種開玩笑的說法:“儂家里梅山客人來過啦?!敝魅肆⒖堂靼?,原來是“下飯”里鹽放多了。
鹽,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替代和缺少的東西。世居海島的梅山人“靠海吃?!?,除了發展捕撈業外,還向大海要鹽。因此,梅山島產鹽的歷史可追溯到唐代宗時代,那時海島已有小規模,分散的鹽田。北宋崇寧三年以后,梅山鹽場一直歸穿山鹽區管轄。
新中國成立后的1957年10月,“國”字號的寧波梅山鹽場開始籌建。至此,梅山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鹽區建設拉開序幕。第二年3月,三萬多名建設者在梅山島東南端東起磨頭山、西至下峙頭,經過72天的艱苦的筑塘圍海,用人力累計搬運20多萬土石方,圍起了長達4946米的海塘。當時,連做基礎用的松樹也用了6萬多根。接著,建設者又完成了全長4700米的排淡河,至10月,終于建成了占地面積近三百公傾的鹽場,并投入生產。
在戰天斗地的歲月里,梅山鹽場的建設者硬是憑著常人難以想象的意志和毅力,手扛肩挑車拉,候潮溜泥板,挖泥圍海塘,歷時七個月完成了通常需要二年才能完成的工程量。
投入生產后的寧波梅山鹽場生產穩步發展。到1994年,鹽場年最高產量達二萬多噸,鹽田畝產近七噸。梅山鹽場生產的鹽,不僅產量高,而且質量好,在銷往國內市場的同時,還出口新加坡等國,享譽海內外。同時,梅山鹽場還延伸產業鏈,從事鹽化工生產,產出氯化鎂、氯化鉀、溴素等產品。
梅山島上除了國營寧波梅山鹽場外,當時還有梅東、梅西、七姓涂、燈塔、盤峙等多家鄉辦、鄉村聯辦的集體鹽場,梅山島多種經濟成份的產鹽企業并存,使整個梅山島成了鹽的大規模生產基地。
我雖然沒有曬過鹽,但去梅山參觀過鹽場。在鹽場,我馬上被鹽田邊上堆著的雪白的“鹽山”所吸引,鹽民告訴我,這叫鹽坨。然后又來到圍成方塊狀的鹽田,只見鹽田灌入沉淀后的海水,在炎炎烈日下,一會兒便有白色的晶體產生析出,水底下呈現出濃白的糊狀,用手一摸,有粗粗的顆粒感,舌尖往食指一舔,生生的咸,所以梅山一帶的人說某種東西咸,叫“生咸”,特別咸,則叫“生生咸”。
如今的梅山島,已告別了“鹽場”時代。從前的鹽場,已成為梅山保稅港區的腹地,再過若干年,梅山島將是我市最靚麗的新城區之一。
三
鹽,滲透歷史的咸。
置身于歷史長河,鹽曾經在我國古代政治、經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早在春秋時期,管仲曾在齊國當過鹽政官。后來,朝廷多設鹽務機構,機構內有鹽政官,從事食鹽交易需要向朝廷“請示”,核準“指標”,即“鹽引”。未經審批,從事食鹽交易則為非法,官府逐嚴懲不怠。
我國古代,由于食鹽的重要性,也由于鹽處于壟斷地位,鹽曾在歷史上成了繁榮一方經濟、振興一方商幫的“主角”。有了鹽,從經營管理層面看,便有了鹽民,有了鹽商,有了鹽政官;從生產經營流通環節看,便有了鹽場、鹽(商)道、鹽鋪;從鹽商大小、職能分工看,又有窩商、運商、場商、總商。
由于鹽的特殊性,即壟斷和暴利,又由于鹽與百姓的生活十分密切,易貯存不變質,所以我國古代的徽、晉、秦、魯、閩、粵、甬、洞庭、江右、龍游等十大商幫,多與經營鹽業有關。但主要是徽、晉、陜三大商幫,主營業務中的“頭排頭坐”就是鹽。
史載:“(徽商)主要經營鹽、米、絲、茶、紙、墨、木材、典當商最為著名,頗具壟斷之勢?!??!皶x商經營鹽業、票號等商業。”有關我國古代的鹽業史料記述,徽商創建之初,是通過鹽的貿易,完成了最原始的資本積累,徽商做鹽生意鼎盛時,范圍遍及東以淮南為大本營,西抵滇、黔、關、隴,北達幽燕、遼東,西至閩、粵,鹽的生意還做到東南亞和日本。
徽人曰:吾鄉賈者,首魚鹽,次布帛。
作為我國最古老的商人之一,晉商的崛起,同樣也是建筑在白花花的食鹽之上的。河曲是晉商的起源地,那里人多地少又貧瘠,生活極為艱辛。窮則思變,于是在明朝初年朱元璋當皇帝的時候,晉人逮著了朱皇帝因駐軍要糧,下達的“以糧換鹽引”的政策良機,史稱“開中制”,天生會吃苦耐勞的山西人,靠推著木轱轆小車,載著鹽糧,歷盡山高路遠的苦不堪言的艱辛,最后足跡布及漠北、西域、遼東,乃至嶺南地區,“木轱轆小車”推出了一方新天地。晉人,后來應該稱晉商了,還不滿足這些小打小鬧,強悍的山西人最后進入了鹽都兩淮,乃至控制鹽都,官商互動,壟斷海鹽集散地,若干年后終于造就了一批中國歷史上頗負盛名的晉商。聰明的晉人后來又衍生出金融業務,即以匯兌為主線的票號、錢莊、典當業。
與晉商相鄰的秦商,從事鹽業起步略晚,雖步人后塵,但也得益匪淺,“(秦商)從經營鹽業中獲得了大量的厚利,可惜利益的原因使他們內部開始分化,秦鹽商與晉鹽商分道揚鑣,最終秦鹽商到了四川獨立發展?!币虼耍厣虖慕洜I海鹽轉入了內地,變成經營井鹽和池鹽了。
中國早期的商業史,“鹽”成為關鍵詞,鹽成為滲透古代中國經濟史的那份具有穿透力的“咸”。
我曾到過浙南仙居的皤灘古鎮、皖南的宏村和江蘇揚州的個園,親眼目睹了鹽這一特殊商品在歷史上給這些地方造就的繁華、帶來的奢華。
歷史上,由于交通艱險,因此鹽多靠水、陸兩路運輸,多靠肩挑手提、木轱轆小車或馬幫、駱駝、騾子等搬運。漫長的歲月,在中華大地上,磨出了一條條鹽道。歷史上的鹽界有“井鹽越山,海鹽舶水”之說。陸道,在川黔交界處,有一條號稱“辛酸鹽運史”活見證的仁懷古鹽道,蜀南鹽道,秦巴鹽道,湖南的永州鹽道,滇緬至昆明的煉象關古鹽道……,而滇西北通西藏的“茶馬古道”更是一條盡人皆知的十分重要的古鹽道;水道,有鹽城的串場河、老通揚運河、揚子江,黔北的赤水河,浙南的皤灘河……,還有淮鹽海河船隊,更是將運鹽范圍輻射到大半個中國。我的老家,浙東穿山半島上的中嶺古道,曾經也是鹽道,只是后來商貿發達后,鹽道的內涵發生變化,發展成為商貿古道。
由于路途漫漫,鹽運途中,必然需要有鹽商、鹽工和運鹽牲畜憩息停留之處,所以,鹽道上就自然形成了古鎮,直至后來的與鹽商相聯系的城市,因此,鹽道是綿長的藤蔓,而古鎮就像藤蔓上結出的瓜。兩淮的草堰,曾是歷史上的鹽城,揚州則是當時全國最大的鹽場管理、經銷中心,揚子江邊的淮鹽總棧十二圩,則是那時的“鹽都”,湖北漢口有“十里通津駐鹽船”,貴州的土城、茅臺鎮、吳馬口是川鹽入黔的囤積地和必經重鎮,而浙江皤灘、湖南永州、廣西興安三里陡、廣西玉林福綿鎮船埠、廣東大埔三河鎮、云南西陲寺登街……,這些地方的形成和發展,都是依賴鹽業鹽運興盛起來的。這些地方的歷史深處,始終有鹽晶的光芒在閃爍。
在唐代,鹽利稅收就占當時朝廷稅賦收入“一半以上”,在其他各代,鹽賦的收入,一直是國庫的重要支柱。
由此可見,在經濟不發達的我國古代,鹽成為經濟命脈。鹽專賣在促進特定地區經濟繁榮、一業帶動多業、造就了一批鹽商的同時,對朝廷賦稅的貢獻是何等的巨大。當然,作為生活必需品,最終受到剝削和利益損害的還是廣大老百姓。
透過滲透古代中國歷史的那份具有穿透力的“咸”,一些問題不得不引起我的思考。在十大商幫中,有得天獨厚優勢的魯、閩、粵、甬四大商幫,卻不是靠鹽起家。鹽商鹺賈,多為內地商幫。這或許是前三大商幫,捷足先登,交通了鹽政,壟斷了鹽業?或許是其他商幫開辟了新的商貿天地,不在“一條道上跑”?此外,一些鹽商“鹽始鹽終”,單一經營,也形不成大氣候,如井鹽之都四川自貢的鹽商,雖在本地有所作為,但缺乏在全國的影響力,后期又被淮鹽擠壓得很厲害,處境不好,從未擠進全國十大商幫。
在今天,鹽雖然不像古代那樣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它的作用絲毫沒有因為社會的進步、商品經濟的日益發達而減退,鹽除了具有傳統的食用功能外,鹽化工產業的興起和發展,更成為“鹽的革命”。鹽,不僅僅是滲透古今歷史的咸,更由于鹽化工產業鏈長、關聯度大、技術密集、產品附加值高、帶動能力強的潛在特點,給鹽的新生帶來了十分廣闊的前景。
四
鹽的咸,浸透了地名。
地名不僅是一個符號,它往往反映出一個區域人們的價值取向、獨特的歷史記憶和鮮明的文化特色,我的老家北侖地名中的鹽文化元素,就是最好的印證。
鹽,因為其與百姓的日常生活休戚相關,又由于我國古代相當長歷史階段,鹽成為官府稅收的重要財源,且賦稅集權在中央。如《新唐書·食貨志》載:“天下之賦,鹽利居半”。《宋史·食貨志》又記述:“東南鹽利,視天下為最厚”。北侖產鹽歷史悠久,是我國東南沿海一帶乃至全國著名的海鹽生產基地,及至新中國成立后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梅山鹽場、白峰輪江鹽場,曾獲國家輕工業部優質原鹽產地稱號。北侖歷史上,因與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北侖的地名,也因此深刻地打上了鹽文化的烙印。
北侖與鹽相關的地名的由來,多數因鹽場生產或管理體系中的鹽、咸、場(廠)、丁、墩等而得名。
鹽 是最直觀的產物。因此,北侖帶鹽字的地名以前多些,現在隨著時代變遷,變得少了。如小港衙前的鹽司后,原屬小港,后因行政區劃變化設立戚家山街道后蔚斗社區下屬已拆遷的鹽場自然村。小港鹽場,曾屬黃跟村,1961年為小港鹽業大隊,1985年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征用土地和場址,原址不存,而成為廢止地名。白峰鎮輪江鹽場,位于牛軛江東岸,屬白峰鎮輪仰村轄區,亦因穿山港開發征用,地名廢止。
咸 是鹽的味道,因此,北侖有的地名也咸味十足。如春曉鎮(原三山鄉)的咸昶村。 據《寧波市北侖區地名志》載:咸昶,該地原為海涂,后圍墾曬鹽建鹽廠,“咸昶”乃“鹽廠”之諧音。
場 鹽場是古代所設的一種產鹽的專業機構,是鹽場生產的最大建置單位。宋時,北侖就有清泉場、穿山場。歷史上的清泉場,東至小港口,西至鄞州楊木橋,南至徐家洋,北臨海,辦課海灘達3487.7畝,鹽為官府專賣,曾設鹽課司,地址為現在的江南衙前,柳永曾在此任職。歷史上柴橋蘆江入??谝粠榇┥綀觯迦艘圃娫疲骸瓣鹘沁B三縣,魚鹽冠七鄉”,說的就是穿山場,以至現在的柴橋街道穿山村,就以此而得名。大榭街道長塘村有個下泥場,“該地原為曬鹽泥場,故名?!碑斎?,下泥場是個小地名,有異于上述清泉場、穿山場官府所設建制。
廠 古代的廠,有棚舍之意。如結茅為棚,亦叫廠。寧波一帶用竹木草搭成的冬冰貯藏處為冰廠。因此,煎曬海鹽之處,也謂之廠。廠一詞,在北侖靠海處,使用極多。如大榭有6處之多,梅山則有5處之多,大榭有上廠、下廠、中廠、里廠、外廠,幾乎涵蓋了整個地理層面;大榭街道王榭村有個老廠里,因“早居者搭草廠曬鹽為生”而名;梅山有碑塔一個后廠,史料說“(后廠)早居者搭舍曬鹽,村處鹽廠后面,故稱后廠”,另外梅山鄉碑塔、梅中、梅東村各一個廠跟,廠跟的說法是“早年村民務農兼曬鹽,在鹽廠邊建房,故稱廠跟?!卑追彐偹厩按逡灿幸粋€下廠自然村,位于村子靠海一側,當地人說這也是因曬鹽搭棚而成為地名。白峰鎮下陽有一個地名,則稱地廠。
丁 指丁戶煎鹽之地。這類地名現所存不多,據查僅存小港街道鮑家洋村朱街丁。
墩 平地有土堆,謂之墩。據年長者回憶,沿海有墩處,以前多因咸泥堆成眾多土墩而成。北侖因海濡之地,叫做墩的地方很多,這一方面確實是堆鹽之地,另一方面則是土堆之意。如屬堆鹽之地的有梅山鄉外墩村,“早年村民刮泥淋鹵制鹽,其咸泥堆成眾多土墩,村處碑塔墩頭之外,故名?!贝箝拷值篱L墩村,長墩村還有一個后墩自然村,該村原為海涂,后由人工圍涂曬鹽逐漸堆積形成較長墩地而名;大榭街道太平村也多墩,下轄有方墩、梅家墩、周家墩、胡家墩、徐家墩、汪家墩共6個墩。白峰鎮小門村,曾有張家墩、王家墩,兩者歷史上皆為咸泥堆成之地。
由地名可以見證,歷史上北侖也是鹽的故鄉。
五
凝視一個鹽商的歷史背影。
江蘇揚州古城,憑兩淮之利,長江水系和淮河、運河之便,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它在歷史上成為晉、徽、陜等鹽商的云集之地,也成為歷朝兩淮鹽交易的管理和集運中心,史稱鹽都。
如今的揚州,鹽都的稱謂已經隱入史冊,鹽都的痕跡已然灰飛煙滅。只有個園成為揚州城內僅存的當年風云鹽商的一個縮影,一個活的“標本”。
個園位于鹽阜路。阜者,多也。地名,常常也是歷史的印證和寫照。個園的主人是一個名叫黃至筠的浙人后裔,黃至筠以兩淮鹽總、鹽運使的身份而名載史冊。
去個園前,我在反復琢磨這個“個”字,簡單而又顯得單薄的“個”字,竟為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園林的名字。為什么叫個園?它又包涵了園主人怎樣的寓意?
當我隨著如潮的人群,踏入個園的那一刻起,我的內心已起了漣漪,如此這般的名園,豈一個“個”字了得!
在個園躑躅,修篁弄影、假山奇觀、樓軒雅韻、亭廊詩情、庭院古風……,在我的眼前如歷史煙云般一一晃過。
轉身進入的是豪宅府第中的漢學堂。漢學堂是黃家大宅門的主廳,佇立在莊重而又華麗的堂前,又一個想法迅即出現在我的腦海。在這里,精美考究的黃鹽總的府第應該是主角,而個園最多是個“附屬”。然而,在揚州,乃至在海內外,歷經數百年的揚州鹽商宅第似乎被人遺忘,而個園卻喧賓奪主一般,名聞遐邇,這無心插柳的事情恐怕是黃鹽總當初自己也沒有想到的。
出了漢學堂,我輾轉到了火巷。火巷是從前大戶人家的防火弄,火巷狹長的空間,給人以逼仄感,仰望窄窄的天空,正好有白云徐徐流淌,裊裊依依,如傾如訴……。我想,歷史上的黃鹽總雖然日理萬機,想必也看到過這樣的景致,此地此景,不知他當時會有什么樣的感想。
在個園走動,我始終感覺到歲月深處的咸味伴隨著我的左右;在個園走動,它的一事一物始終維系著鹽都百年不變的商魂,黃府和個園是建立在鹽基礎上的活著的“歷史標本”;在個園走動,拐彎抹角間,我仿佛總能看到了一個長衫飄逸鹽商的歷史背影,顯得鎮定、自如,揮不掉,抹不去。
如此,讓我們隨著個園主人的背影,把思緒拉回到明清時期的揚州。
明清時期的揚州,朝廷把鹽業壟斷管理機構兩淮鹽運史和兩淮鹽運御史設在那里,從而使揚州成為全國最大的食鹽集散地。到清朝乾隆、嘉慶年間,揚州“以鹽興市”到達頂峰。清人黃均宰《金壺浪墨》上說:“揚州繁華以鹽盛,兩淮額引一千六百九萬有奇,歸商人數十家承辦……由是侈靡奢華,視金錢如糞土,服用之僭,池臺之精,不可勝紀……”。
黃至筠,經營兩淮鹽業的總商,是當時鹽業界手眼通天、呼風喚雨的了不得的人物。
縱觀黃至筠的成功,除了其本人機靈的天賦和經商奇才外,還在于他利用了十分難得的關系和機遇,來發展自己。
黃至筠祖籍浙江,因為他的父親在河北趙州做官,他也只能出生在趙州。十幾歲時,黃至筠因父親去世,遭遇家庭變故,家產蕩然無存。幼年的黃至筠體會了做官父親離開人間造成的種種巨大落差,深刻體會到了什么叫世態炎涼。黃至筠父親一位好心的朋友,見剛成年的黃至筠是一塊玉,不加雕琢,埋沒人才,豈不可惜了?于是就寫了一封信,讓他進京拜見當時的兩淮鹽政官。幾經周折,黃至筠見到了兩淮鹽政官。兩淮鹽政官是當時管轄揚州鹽業的最高行政首長,他見黃至筠不僅長得一表人才,談吐和舉手投足之間,又感胸有文墨,心藏謀略,略顯城府,是個可用之材??疾煲环?,遂委派他到揚州任兩淮鹽總。
一封信成為一座橋,一封信又溝通了人脈。黃至筠找關系奏效,高人給橋過河接脈,遂進入一方新天地。
利用兩淮鹽政大人提供的平臺,天生具有經商、管理、協調才能的黃至筠,短時間內進入角色,把兩淮鹽業經營得風生水起。經營過程中,黃至筠自己也開始融入了社會,實現了人生的原始積累,有了做大做強的本錢。
有錢后的黃至筠逐漸重視精神文化層面的東西,既是上層風雅的要求,也是自身天賦使然。揚州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著名的“揚州八怪”就是代表。沒有文化底蘊的人,是斷然不會被揚州風雅的上流社會所接納,因此黃至筠不斷包裝自己,敢于下真功夫,他空閑時間專攻書畫,逐漸黃至筠的書畫水平也到了一定境界,“外鄉人”逐漸融入了當地的上流。同時,他對幾個兒子的教育培養也煞費苦心,化重金請名師,嚴教子,不懈怠,后來,四個兒子均有出息和建樹。
個園,明朝時叫壽芝園。黃至筠發跡接管后,以竹為主題稍加整修,易名個園。個園變成了黃至筠個性化的“作品”,一度成為揚州政、商、文化界人士的“俱樂部”。
幾年后,機會之門,又一次向黃至筠洞開。
嘉慶初年,朝廷因應付各地危機軍費開支大增,全國又水災嚴重,國庫拮據。為解燃眉之急,朝廷公開賣官,號召富人捐錢,然后賞給榮譽官銜。黃至筠是明眼人,他順勢而為,前后捐資數十萬兩白銀,朝廷因此賜他“鹽運使”的榮譽官銜。同時,朝廷為嘉獎他捐款的愛國之舉,叫他進京祝壽,賞他到圓明園聽戲,賜給他仆人。而他的長子、次子,都因捐資而被賜給“郎中”的官銜,福蔭子孫。
一時間,黃至筠在揚州人氣指數迅速攀升,商界、鹽界唯黃鹽總馬首是瞻,揚州城內人人爭說黃鹽總。黃至筠,這個外鄉來的人,終于在揚州土地上深深地扎下了根。
至此,黃至筠實現了從生意人“鹽商”到準官員“鹽運使”的華麗轉身,也成為他人生事業的頂峰,“換血”后的黃至筠在歷史舞臺上的身份上有了質的變化。
后來,黃至筠又以其與朝廷的特殊關系,了解到即將“鹽政改制”,說白了,也就是取消“鹽引”,黃至筠以其商人的特別“嗅覺”,在事業“成敗”之機,抓住機遇賺了最后一筆“鹽引”錢。
事情是這樣的。
道光皇帝繼位以后,鹽法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道光十二年朝廷裁撤兩淮巡鹽御史一職,改由兩江總督兼任。新任兩江總督兼兩淮巡鹽御史首先在淮北推行票鹽法,避免了大鹽商世襲食鹽貿易、壟斷鹽利的局面。
雖然黃至筠在支撐著兩淮鹽商的殘局,但朝廷政策使然的敗局已成定數,煊赫一時的兩淮鹽商敗落已成必然。然而,老謀深算的黃至筠,為躲避災難,使出渾身解數,作了最后一搏。道光十二年,當“鹽改”尚未獲得皇帝認可的時候,商業嗅覺靈敏的黃至筠,通過四處打探,首先得到“鹽改”的可靠信息。他設局特地派人往各地收購鹽引,并放風說,鹽引很快要暴漲。各色鹽商聞風而動,紛紛跟著黃至筠購買鹽引。幾天之后,“鹽改”實施,鹽引價格一落千丈,而此時黃鹽總數十萬鹽引已暗度陳倉,幾近廢紙的鹽引,在黃總商手里變成了白花花的銀子。
雖然,最后一搏黃至筠有嫁禍于人之嫌,但自己卻躲過一劫,還發了一筆橫財,顯現了其保自身的“奸商”的本質。黃至筠以其在“鹽政改制”前賺了最后一筆銀子,實現了其營鹽近四十多年的“落日的輝煌”。
據史書載,黃至筠其實是個個性復雜的人。他是商人,卻有儒風;他顯得大智若愚,卻很有謀略;他深得商家擁護,卻又專斷獨行;大難臨頭,卻又獨善其身。最后一點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硬道理”,一個人連自己都保不了,何以立世?
以至于“鹽引風潮”過后,黃至筠仍“不負眾望,照常坐著轎子出入兩淮鹽運使衙門,出謀獻策,當機立斷,將揚州鹽界的局面又維持了一段時間”。
生活中的黃至筠,也是個個性豐滿的人物。
黃至筠,性喜竹,個園中光竹的品種就達60種之多,舉凡龜甲竹、斑竹、金鑲玉竹、玉鑲金竹、慈孝竹、佛肚竹、方竹、辣韭竹、高節竹、紫竹、黃皮剛竹、小琴絲竹、毛花竹、金明竹等。他連自己的名字,起得也與竹有關。筠,竹皮、竹子也。主人愛竹,無非是以自己獨有的方式,寓心于物,表達“本固”“虛心”“體直而節貞”之意。而個園中的石,更是值得一說。黃山石、太湖石、宣石、烏峰石……,揚州本地不產名石,“物以稀為貴”,而作為鹽商則有從各地運石之利。鹽運往各地,回來是空船,載石而歸也合情理。
“高節人相重,虛心世所知”。竹文化的內涵,有儒家文化精髓;而石,則代表著硬氣,代表著堅毅和果敢。這同樣也是園主人個性的寫照。
黃至筠做人處事始終是“簡單、低調”的。到這里,我的腦子突然有了新想法,即黃至筠的“簡單、低調”,是否有前車之鑒?我的腦子里迅速出現了沈萬三的名字。
揚州與蘇州相近,蘇州的沈萬三,這位祖籍同為浙江的黃至筠上輩人,為明初巨商。沈萬三后來私產積累到富可敵國,但他不是考慮民生、救濟勞苦大眾,而是春風得意,欲望膨脹,越俎代庖地做了本應朝廷做的事,如幫朱元璋修筑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不僅比朝廷修建的質量好,速度也快,這就招致嫉妒。事畢,他又自我感覺良好,想大出風頭出資百萬兩黃金,代替皇帝犒勞軍隊。這在朱皇帝看來,已經觸及他的底線,掃了皇上和朝廷的顏面,暴戾的朱皇帝遂大怒:“匹夫敢犒勞天子的軍隊,絕對的亂民,該殺”。沈萬三因此被抄了家,還差點丟了性命,人財兩空的他終被發配邊疆,客死他鄉。對發生在大江兩邊記憶猶新的事,聰明機敏的黃至筠不可謂不知。他以史為鑒,“簡單、低調”成為他的人生座右銘,沈萬三是深刻的活教材,以至于他花巨資改造個園享受生活,不惜投入重金聘名師培育后代,在環境優雅子孫滿堂中盡享天倫之樂,乃得善終。
黃至筠,歷史深處一個鹽商的背影似乎更為清晰。
再聯想到個園名稱的真實寓意,似乎也可昭然了。
個園之名雖源于月光下竹葉像“個”字,但一枝竹葉像個字,二枝竹葉就是個個了,三枝竹葉則成眾了。而黃鹽總避繁就簡,避多挑少,“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肯定有他的用意。這就是做人要“簡單、低調”。哪怕其實不簡單,也以“簡單”昭示,此乃謀略,或自我保護。為官為商乃至為民,歷朝歷代,都是一個道理。
一個鹽商的背影,在詭譎的歷史煙云里,顯得悠長而又耐人尋味……
六
曾經奢華的鹽商。
扒開中國古代鹽史的門縫,我所窺見的不僅僅是雪涌般白鹽帶來的一迭迭銀票和叮當作響的山樣的銀元、銅錢,還有那些擁有金錢的主人。這是一群特殊的群體,他們交通官府壟斷著食鹽的專營權,在食鹽的聚散之際,給他們帶來了滾滾財源,真是“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
清代。兩淮。
當時中國的鹽區和食鹽集散地,各地鹽商云集,暴富后的鹽商“五子登科”,熱衷于追求物質生活享受上的“新高度”。
上文中講到過浙籍鹽商黃至筠的“手眼通天”“奢華人生”,這里再講講黃至筠的“百魚湯”蛋炒飯。據有關史料記載,“百魚湯”蛋炒飯,吃一碗飯,要費銀子50兩。這碗蛋炒飯要保證每粒米飯完整,又能“粒粒爬”(即每粒米飯分開,不粘連),每粒米飯都泡透蛋汁,外面色澤金黃,里面雪白。這碗蛋炒飯要用“百魚湯”,百魚湯里有鯽魚舌、鰱魚腦、鯉魚白、斑魚肝、黃魚膘、鯊魚翅、鱉魚裙、鱔魚血、烏魚片等等,做工精致復雜奢華程度,真是令人瞠目結舌。
當然,別的鹽商發家后,也揮金如土,過著驕奢淫逸、奢華無度的生活。清朝浙江海寧鹽官吳熾昌,在他的《客窗閑話》卷3《淮南宴客記》記載道:(鹽)商洪姓者,淮南之巨擘也,曾助餉百萬。賜頭銜二品,其起居服食者。王侯不逮。戊辰之歲,予幕游淮上。仲夏,洪商投刺,約消炎會,偕同事數友,詣其宅,堂構爽塏.樓閣壯麗,姑無論矣。肅客入蕭宅,委婉曲折,約歷十數重門,入一小院,山石玲瓏,植素蘭、茉莉、夜來香、西番蓮數十種。以白石琢盆,梓楠為架,排列成行,咸有幽致。正南小閣三楹,前槐后竹,垂蔭周匝。閣中窗戶盡除,懸水紋蝦須簾箔,望之洞虛縹緲。卷簾入內,懸董思白雪景山水,配以趙子昂聯句。下鋪紫、黃二竹互織字地簟,左右棕竹椅十有六,磁凳二,以龍須草為枕褥,棕竹方幾一,花瀾細密,以錫作屜,面嵌水晶。中奮綠荇,金魚游泳可玩。兩壁皆以紫檀花板為之,雕鏤山水人物,極其工致……山石玲瓏,植素蘭、茉莉、夜來香、西番蓮數十種,以白玉琢盆,梓楠為架,排列成行,咸有幽致。正南小閣三楹,前槐后竹,垂蔭周匝。閣中窗戶盡除,懸水紋蝦須簾箔,望之洞虛縹緲。卷簾入內,懸董思白雪景山水,配以趙子昂聯句。下鋪紫黃二竹,互織卍字地簟。左右棕竹椅十有六、磁凳二、磁榻一。以龍須草為枕褥,棕竹方幾一,花襴細密。以錫作屜,面嵌水晶,中蓄綠荇,金魚游泳可玩。兩壁皆以紫檀花板為之,雕鏤山水人物,極其工致??掌湎兑酝▋蓨A室,室中滿貯花香。排五輪大扇,典守者運輪轉軸,風從隙入,閣中習習披香,忘其為夏。未幾,肅客人苑囿,邱壑連環,亭臺雅麗,目不暇給。于是繞山穿林,前有平池,碧玉清波,中滿栽芙蕖,細白相間,灼灼亭亭,正含葩欲吐時矣。緣堤而東,千樹垂楊之下,別具舫室,渡板橋而人,為頭亭,為中艙,為梢棚,宛然太平艘。窗以鐵線紗為屜,延人荷香,清芬撲鼻。其椅桌皆湘妃竹,鑲青花磁而為之。中艙兩筵已具,肅客就坐,筵上安榴、福荔、交梨、火棗、蘋婆果、哈蜜瓜之屬,半非時物。其器具皆鐵底哥窯,沈靜古穆。每客侍以孌童二,一執壺漿,一司供饌。饌則客各一器,常供之雪燕冰參以外,駝峰鹿臠,熊蹯象白,珍錯畢陳。妖鬟繼至,妙舞清歌,追魂奪魄。酒數行,熱甚,主命布雨,未幾,甘霖滂沛,煩暑頓消,從窗隙窺之,則面池龍首四出,環屋而噴,宴畢雨止,予潛察龍之所在,則洋夷制皮為之,棹人池中,一人坐其背,鼓水而上也。嗟乎!鹺,儈耳,而享用逾王侯,何德堪此。
看了這段文字,兩淮的鹽商生活比《紅樓夢》中鼎盛時期的賈府還講究。
民國著名記者、作家曹聚仁在他的《食在揚州》中,對鹽商家中的廚子以及干炒茄子、紅燒獅子頭則是這樣記述的:昔日揚州,生活豪華。揚州的吃,就是鹽商培養起來的。揚州鹽商幾乎每一家都有頭等好廚師,都有一樣著名的拿手好菜或點心。鹽商請客到各家借廚師,每一個廚師,做一個菜,湊成一整桌。我教書的那家吳家,他家的干炒茄子,是我一生吃過最入味的。我的朋友洪逵家的獅子頭,也是揚州名廚做的,一品鍋四個獅子頭,每一個總有菜碗那么大,確實不錯。
還有,乾隆年間的李斗著有地方志《揚州畫舫錄》,書上說揚州鹽商:“烹飪之技,家庖最勝,如吳一山炒豆腐,田雁門走炸雞,江鄭堂十樣豬頭,汪南溪拌鱘蝗,施胖子梨絲炒肉,張四回子全羊,汪銀山沒骨魚,江文密蛼螯餅,管大骨董湯、鮆魚糊涂,孔讱庵螃蟹面,文思和尚豆腐,小山和尚馬鞍橋,風味皆臻絕勝?!碑斎唬乙彩谴薪艹?,即如張東官所做“肥雞火熏白菜”、“肘子肉”是乾隆皇帝所愛吃,賞了二個銀錁的。《畫舫錄》還說到富貴游家,以大船載酒,數艘并集,銜尾以進,至虹橋外,乃可放舟,賓客喧闐。
在兩淮鹽商中,奇異的吃法還有:“竹竿擊豬背”,即用竹竿擊豬背,直至有腫,然后,割其背腫之處烹而食之;“沸湯澆駝峰”,選健壯駱駝縛于柱,以沸水澆其背,取駝峰食之;“鑿猴腦髓”食之,類似于傳說中廣東人的吃法;“黃河鯉魚血制羹”,方法是取黃河大鯉魚倒掛梁上,碎其首而滴其血,制羹食之……
無獨有偶,以產“井鹽”聞名的四川自貢的大鹽商,同樣食不厭精,追求極端的奢華。一種吃法叫“豬血泡”,操作方法是將活豬捆住,用楠竹筒將滾燙的糯米稀飯,強行灌入豬嘴里,然后將豬殺死,取下豬嘴、腸、胃燙起的血泡,精心烹制而成;“泡青蛙”,在配齊佐料的大鹽水缸中,放上若干木塊,將青蛙放入鹽水缸中,青蛙就只能蹲在木塊上,然后將缸口密封,過半年后再將缸口打開,這時青蛙已干死在木塊上,取出蒸食,其味絕佳;此外,還有“吃青蛙肚”“醋鵝掌”“鴉雀嘴”“露水菌”“火邊子牛肉”等等。
在現代人看來,古代鹽商追求的物質生活,不僅窮奢極欲,而且有違人道,令人目不忍睹。這只能說暴富后的鹽商,是特殊歷史階段特殊背景下的特殊群體,不僅反映出“暴發戶”式的鹽商畸型的消費心態,更是他們精神空虛、無所追求內心世界的暴露。
收回歷史的視線,回到紛繁的現實。從小在東海岸邊長大的我,對鹽可謂是再也熟悉不過了。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大人就會將煮熟的咸魚、咸肉,用竹筷沾了味道后,放在我的舌苔上“開葷”,以示將來有魚肉吃,憧憬未來美好的生活。因此,從這一刻起,白色晶體的食鹽,或者已經化身的它,就將在生活中伴隨我的始終。
小時,看大人在海邊曬鹽,邊上是一堆堆雪白的“鹽山”。圍成方塊的鹽田,灌入海水,炎炎烈日下,一會兒便有白色的晶體析出沉淀,用手一摸,底下是濃白的糊狀,并有顆粒感,舌尖往食指一舔,生生的咸,所以浙東人說某種東西特別咸,叫“生咸”。
每當我置身于波瀾壯闊的東海岸邊,每當我躑躅于海邊一壟壟鹽田,每當我穿越山中商貿古道和留戀于鹽道古鎮……,歲月深處的鹽、鹽民、鹽商、鹽政官和因鹽而帶來的紛繁復雜的歷史場景,就會一幕幕地浮現在我的眼前。
它是那么的虛幻而又那樣的真實,這一幕幕情景,常常令我如醉如癡,浮想翩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