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柏林

摘要:本文在研究中以機構投資者、企業生命周期、會計信息質量為核心,提出假設,論證三者之間的關系,設計變量與模型,并對假設加以論證,明確三者間的聯系,為企業管理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議,推動企業快速發展,并為相關研究人員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幫助。
關鍵詞:機構投資者;生命周期;會計信息質量
有效的會計信息可以直接反映出企業現有盈利能力與財務現狀,為企業內外環境的治理提供基礎條件。由于在現代企業管理中,資本所有者和資產經營者處于分離狀態,很容易形成信息不對等情況,這會威脅資產所有者的利益。機構投資者具有信息搜集與分析能力,可以通過上市企業的會計信息來判斷企業價值,持續性研究與監督上市企業會計信息,這不僅制約著大股東自利行為,也監督經營管理者行為。而相比于西方發達國家而言,我國機構投資者尚未成熟,在數量、規模、投資理念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探究機構投資者、企業生命周期與會計信息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度量標準
(一)財務舞弊度量法
本文所指的財務舞弊主要是指違反法律法規、會計準則而受到處罰的企業,在學術界中,有很多學者在進行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研究中,利用財務舞弊的方式進行度量,發現存在財務舞弊的企業都存在一些的財務特征,其中公司股權和治理結構、機構投資者監管都會對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產生影響。這種度量方式由于樣本量少,其結果會有一定的片面性,缺少整體情況的映射。
(二)會計信息披露度量法
會計信息主要是經過生產加工后才披露和利用的,針對上市公司而言,對外披露財務信息報表是一種強制性要求,財務報表中的會計信息會直接影響投資者的決定,而信息披露質量也就成為會計信息質量的度量標準。在國內外相關文獻中,主要介紹兩種度量方式,一是通過權威部門所提出的信息披露評級數據進行衡量,二是構建披露指數,實現會計信息質量量化,主要涉及到分析師主觀評分法和客觀評分法,主觀與客觀的結合,評價企業財務信息與非財務信息。
(三)盈余質量度量法
在會計信息質量的現代化研究中,大多數學者會以盈余質量為會計信息質量替代變量,這是國外的研究方向,即為盈余管理程度計量,主要站在不同角度與研究目標來使用不同的度量方法,包含三種常見方法:第一,站在市場價值的角度上,對會計盈余信息質量進行評價,依托于事件研究法,利用“會計盈余-市場回報模型”的方式獲得盈余反應系數,以此估計會計信息質量。第二,通過反向回歸來建立盈余和股票匯報關系的模型,判斷盈余穩健程度,股票匯報可以反映出盈余質量中的權益價值信息。第三,簡歷應急模型,區分正常應計和異常應計,通過異常應計進行盈余質量的評測,一般以Jones模型、DD模型為主。在此過程中,這種應計利潤分離法可以應用在盈余管理研究領域中,由于國內學術界對盈余管理的證實和驗證,使用應計利潤分離法進行盈余管理計量是未來會計信息質量研究的主要方向。
二、機構投資者、企業生命周期與會計信息質量的定向研究
(一)提出假設
將上市企業生命周期劃分為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根據國內外相關文獻和已有結論證實,本文提出以下假設:第一,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與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可靠性呈正相關;第二,不同成長階段,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與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可靠性之間的關系有所差異;第三,相對于壓力敏感型機構投資者,壓力抵抗型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財務報告可靠性越高。
(二)設計變量
在被解釋變量設計中,針對財務報告的可靠性,設定DA為應計利潤絕對值,表示盈余管理程度,可以綜合反映出企業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引入瓊斯模型,對應計利潤開展回歸檢驗,其計算公式為:TACi1t=NIi1t-CFOi1t (1),再回歸所有的應計利潤,獲得參數β的值:(2),最終獲得可操縱性應計利潤為:NAi1t=TACi1t-NDAi1t(3),所得到的數據均有正負情況,說明企業盈余管理方向均為正負,可能出現虛構利潤或是部分盈余隱匿的現象,其結果不符合會計質量信息真實性原則,會計信息質量有所下降。
在解釋變量設計中,通過上市企業股東中機構投資者年末持股比例進行機構投資者持股情況的考察,合理進行機構投資者類型區分,確定壓力抵制型或是壓力敏感型,壓力抵制型機構投資者是上市企業證券投資基金、QFII持股比例以及社保基金的總和,而壓力敏感型機構投資者是上市企業保險公司、年金、券商信托持股比例的總和。把企業生命周期分割成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等是三個階段,成長期為PS1,成熟期為PS2,衰退期為PS3。
(三)樣本分析
選擇2016年和2017年某市A股上市公司為504家,確定1512個研究對象,以交易所網站誠信檔案中提出的信息披露考評為準,建立以上三個假設的模型,綜合分析內生性與滯后性,對以上三個假設進行多元線性分析,以實現對假設的驗證。
三、研究結論分析
(一)假設1驗證
在模型設計中,考慮滯后性下,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通過驗證說明,滯后一期時,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會對企業盈余管理造成5%左右的負面影響,而這種顯性負相關影響大約為1%,盈余管理高,則會計信息可靠度就會低,可以判斷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對企業會計信息可靠性作用為正相關,假設1成立。
(二)假設2驗證
站在企業生命周期的視角下,把研究對象劃分成成長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等階段,分析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對會計信息的影響。驗證可得,處于成長期時,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和會計信息質量呈負相關;處于成熟期時,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和會計信息質量呈負相關;處于衰退期時,投資者持股比例和會計信息質量沒有任何負相關,可以說明,企業生命周期會直接影響機構投資者對會計信息可靠性的影響,在不同生命周期下,這兩個因素之間關系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假設2成立。
(三)假設3驗證
在模型計算分析中,在1%水平下,壓力抵抗型機構投資者和盈余管理之間存在關系,這種影響為負影響,可以看出,壓力抵抗型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對企業盈余管理存在較為冥想的負影響,持股比例高,則說明上市企業財務報告信息可靠性就越大,而壓力敏感型機構投資者與盈余管理之間沒有相互影響,假設3成立。
四、思考與建議
通過上述研究,針對企業現有情況,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建設機構投資者制度體系,由于機構投資者持股的時間短,再加上證券市場監督體系不完善,為了提高上市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相關政府部門要加快制度建設,提出相關的政策支持,約束機構投資者的市場行為和投資行為,約束非理性投資,做好引導工作,發揮出機構投資者的作用,站在長遠價值上進行投資,提高證券市場運行的穩定性。
第二,強化會計信息質量,優化董事制度,劃分獨立董事和監事的權責,增設專職外部董事,將報酬與職責有效連接,形成相互監督和相互促進的作用,培養和組建大批理性投資者全體,保證機構投資者的投資決定和價值判斷,提高上市企業會計信息質量。
第三,強化機構投資者功能,作為一支資本市理性投資隊伍,機構投資者是我國證券市場健康穩健發展的基礎,并在證券市場中處于主導地位。為了發揮出機構投資者自身的功能,要加快培育高素質機構投資者,強化長期資金的轉入,放寬管制,歡迎國外機構投資者進入國外市場,促進機構投資者數量的提升,使其形成規模化,帶動國內證券市場,促進資本市場的穩健發展。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相關研究人員要站在企業生命周期的角度上,深度剖析機構投資者對會計信息質量的作用和影響,明確機構投資者和企業生命周期異質性下的關系,明確不同階段下,機構投資者和會計信息質量的必然聯系,為企業快速發展提供有效的信息依據。
參考文獻:
[1]張曉晨.機構投資者、企業生命周期與會計信息質量[D].揚州大學,2017.
[2]陸媛媛.會計穩健性、企業生命周期與投資效率[D].華東師范大學,2016.
[3]周曉蘇,陳沉,杜萌.會計穩健性、企業生命周期與投資效率——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會計與經濟研究,2015,29 (02):78-95.
[4]喻凱.基于企業生命周期的盈余管理及其市場反應檢驗研究[D].中南大學,2014.
[5]雷倩華,龔武明.企業生命周期與會計信息質量[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2015,32 (04):12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