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華林
摘 要:近年來,電商龍頭企業開始將觸角伸向物流配送領域,如:京東自建物流體系、阿里巴巴打造菜鳥網絡、順豐聯手“三通一達”籌建“豐巢科技”。在發達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大數據的強有力支撐下,雖然某些企業已實現自動化分揀、智能配送等,但目前,一方面單次配送量小、頻率高、消費者對時效性要求高等問題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快遞信息泄露,使本來并不完善的末端配送又面臨新的挑戰。本文以電商物流末端共同配送成本分攤為研究對象,剖析了末端配送的現狀、聯盟成本分攤影響因素,重點闡述了電子商務物流末端共同配送成本分攤現存問題及分攤方法,并提出以聯盟成本分攤量為目標函數,以企業在聯盟中的貢獻率為約束條件的綜合成本協商分攤方法,并通過引入實例驗證分析,驗證成本分攤方法的有效性及分攤結果的科學性。
關鍵詞:電子商務物流;共同配送;配送聯盟
根據艾瑞咨詢最新統計數據,2017年中國網絡購物市場交易規模預計達6.1萬億元,國內許多大型物流企業意識到 “最后一公里”出現的頑疾,都紛紛將末端物流配送作為突破點。國內物流企業要想長期發展,并在此行業謀取更多利益和發展空間,還是要尋求一個更好的末端配送模式。共同配送,以整合資源為手段,優化集配,合理安排,提升配送效率與服務水平,獲得更多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一、電子商務物流末端的共同配送模式分析
當前主流的末端配送模式有電商企業自建物流網絡,第三方物流配送還有正在探索中實踐的共同配送模式。關于影響成本分攤結果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配送時間、貢獻率、固定投入等三個方面。
電子商務物流末端共同配送聯盟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利益、市場以及環境保護的需要。首先,利潤最大化是企業追求的最終目標。采用共同配送聯盟能夠將分散的物流資源進行有效整合,降低成本,吸取成員企業的優勢技術,提高物流服務水平,實現規模經濟,使成員企業在聯盟中獲得經濟效益;其次,消費者多批次、小批量的消費需求以及對配送時效性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促使電商物流配送企業尋求新的配送模式——建立配送聯盟,開發末端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配送環節;另外,電商物流配送企業組建聯盟,整合企業資源與配送業務,合理規劃配送路徑,減少配送車輛的使用,從而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
二、電子商務物流末端共同配送聯盟的成本分攤方法
現代的分攤方法主要包括夏普利值法(Shapely),核心法(Core)、Nash談判模型法等方法。現代三種分攤方法的優劣勢對比如下:
Nash談判解法的計算過程簡單,可操作性強,但是由于各成員有討價還價的能力,影響客觀性評價,有礙公平。Core即核心法,可細分為最小核心法與比例核心法,這兩種方法的計算量較大,且對數據的準確性要求很高,計算過程較為復雜,正是這種直觀的分攤方法充分體現了公平性。Shapley值法的優勢在于將聯盟成員的貢獻度與成本分攤減免相關聯,注重公平性,但是忽視了個體的差異性。
綜上所述,對比分析以上三種成本分攤模型,本文結合Shapley值的方法,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簡化計算,把貢獻率作為評價標準,構建基于貢獻率的成本分攤方法。
三、末端共同配送聯盟的成本分攤方法的應用——以當當網為例
為解決當當網末端配送問題,以Shapley值法作為成本分攤方法,來進行合理分攤聯盟各成員的成本。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情況下,假設配送企業(編號1)的配送量8t、配送企業(編號2)為4t、配送企業(編號3)為2t,與共同配送中心的距離為3km、2km、1km,與某社區配送點p的距離分別為14km、12km、10km。配送費用計算公式為:配送費用=噸數×里程數×單位運輸成本,其中單位運輸成本見表1。
(1)企業單獨開展配送的費用為:
(2)兩家企業合作開展共同配送的費用:
C({1,2})=231.2(元) C({2,3})=127.2(元) C({1,3})=200(元)
(3)三家企業合作開展共同配送的費用
C({1,2,3})=8×3×1.5+4×2×1.9+2×1×2+(8+4+2)×1.4×10=251.2(元)
(4)企業對聯盟的貢獻率
(5)基于貢獻率的共同配送成本分攤費用:
C(1)=35.9(元) C(2)=71.8(元) C(3)=143.5(元)
與單獨配送相比較,共同配送聯盟節省成本70.4元。根據貢獻率來進行的成本分攤,明顯可以看出,貢獻率越高,所分攤的成本越低,反之所分攤到的成本就越高。這樣提高聯盟的優勢,盡可能降低本企業的成本分攤。
參考文獻:
[1] 劉貴容,劉 軍,張俊杰.電子商務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203-234.
[2] 楊萌柯,周曉光.“互聯網+”背景下快遞末端協同配送模式的構建[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6:45-50+57.
[3] 潘增志,趙廣華. 電子商務物流末端共同配送聯盟成本分攤模型研究 [D].浙江:浙江財經大學,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