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麒竣 曾曉剛 葉嗣寬
【摘 要】目的:探討微創胸腔閉式引流用于32例自發性氣胸患者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顧性方法分析,選取我院自2016年8月-2018年8月的32例自發性氣胸患者的臨床資料,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16例,給予傳統胸腔閉式引流治療)與觀察組(16例,給予微創胸腔閉式引流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及并發癥發生率。結果:觀察組胸痛時間、傷口愈合時間、肺復張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有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12.50%(2/16)明顯低于對照組37.40%(6/16),有顯著差異(P<0.05)。結論:微創胸腔閉式引流治療自發性氣胸效果顯著,且并發癥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微創胸腔閉式引流;自發性氣胸;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77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0--02
自發性氣胸是臨床呼吸內科常見急癥,若得不到及時治療,可引起呼吸循環功能障礙,甚至休克。尤其老年自發性氣胸患者,由于伴隨有慢阻肺疾病,一旦出現氣胸,極易導致心肺功能衰竭,從而導致死亡[1]。本文為了評價微創胸腔閉式引流治療自發性氣胸的臨床療效,特選取我院收治的32例自發性氣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所選32例自發性氣胸患者來源于我院自2016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X線胸片及CT確診為自發性氣胸;肺組織壓縮超過30%;理解并簽署該研究制定的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獲得醫學倫理會同意。排除標準:嚴重心肝腎疾病者;外傷導致的氣胸者;出血性疾病者;老年性癡呆及精神病者。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16例)與觀察組(16例),對照組: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齡21-74歲,平均年齡(48.56±9.23)歲。觀察組: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齡22-75歲,平均年齡(49.78±9.34)歲。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經統計學分析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傳統胸腔閉式引流術,取半臥位,常規消毒及鋪巾,采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穿刺點取鎖骨中線第2肋間。在穿刺點做約2cm的切口,鈍性分離組織,在胸腔內置入普通胸腔導管,加以固定連接水封瓶。觀察組:給予微創胸腔閉式引流術,消毒鋪巾、麻醉方式及穿刺點選擇與對照組相同。取出穿刺器內的穿刺針,選擇穿刺點垂直刺入胸腔,直至有落空感停止進針?;爻樽⑸淦?,抽取氣體,來確診氣胸。然后通過穿刺針將導管送入到患者胸腔內,根據導管上的刻度確定長度。將穿刺針拔出,在胸腔內留置導管,加以固定,連接三通管及延長管,并且與水封瓶相連接,確保引流管通暢。
1.3 觀察指標 比較及觀察兩組患者胸痛時間、肺復張時間、傷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及其術后并發癥(皮下氣腫、堵管、感染、局部滲液等)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軟件SPSS19.0對本次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以P<0.05時,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手術指標分析 觀察組肺復張時間、胸痛時間、傷口愈合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詳見下表1所示: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共2例,發生率12.50%;對照組并發癥共6例,占37.40%,兩組經統計學分析,有顯著差異(P<0.05),詳見下表2所示:
3 討論
自發性氣胸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其治療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臨床治療自發性氣胸有胸穿抽氣、吸氧、臥床休息、胸腔閉式引流術等,復張肺組織,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傳統胸腔穿刺術需要反復多次穿刺抽氣,增加患者痛苦[2]。有時由于抽氣過快導致復張性肺水腫,或者在穿刺過程中患者突然咳嗽,增加醫源性氣胸,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微創胸腔閉式引流術使用的導管柔軟,對肺及心臟幾乎無刺激及其損傷,有著較好的組織相容性,同時通過三通管直接用注射器抽氣,縮短肺復張時間,可有效改善氣急、胸悶及其胸痛的癥狀??捎行Э刂茪怏w引流速度,降低一次排氣過快引起復張性肺水腫發生率。確保引流管通暢,若發現引流管堵塞,可采用注射器通過三通管沖通,降低引流管堵塞發生率。此外,術后患者可自主活動及深呼吸,加快肺復張[3]。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各項臨床手術指標均優于對照組,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由此表明:自發性氣胸患者采用微創胸腔閉式引流治療療效確切,患者易接受,且術后并發癥少,有獨特的優越性,具有臨床推廣應用的價值。
參考文獻
王吉文,丘宇茹.急診常用的四種胸腔閉式引流術治療自發性氣胸的療效觀察[J].實用醫學雜志,2015,31(24):4075-4077.
張東旭.微創持續負壓胸腔閉式引流治療自發性氣胸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14):58-59.
邵華軍,陳昊,張文輝,等.微創胸腔閉式引流術治療自發性氣胸[J].中國臨床醫學,2008,15(5):612-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