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盛,杭玉浩,王曉瑩,許國春
(南京農業大學現代農作制度與生態循環農業實驗室,江蘇南京 210095)
林下經濟,是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和林陰空間,選擇適合林下生長的動植物和微生物種類,進行合理種養,實現多元化農林結合的立體復合生產經營,從而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循環利用、協調發展的生態農業模式,具有投入不高、見效快、易操作、潛力大的特點。發展林下經濟對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實現供給側改革,增加物質供給,滿足社會需求,實現以短養長,加速經濟發展,保護林業資源、實現綠色增長都具有很好的現實意義[1-2],我國幅員遼闊、氣候條件差異大、經濟狀況不同,林下經濟發展呈現出多樣化模式。目前,林下經濟生產方式大致分為種植、養殖兩大類,其中林下種植包括林糧、林菜、林草、林藥、林油、林菌、林果等模式,林下養殖包括林禽、林畜以及林下特種養殖、林下混養等模式。其中林下種植是發展林下經濟的主要模式之一,也是提高林地產出、提升林業質量、發展休閑產業、促進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實現精準扶貧和實施農林供給側改革的有效途徑。
紫山藥因其肉色紫而得名,是山藥中的一個特色品種,屬薯蕷科多年生草質藤本攀緣植物;單子葉,四棱莖,無珠芽,須根系,塊莖繁殖,作一年生栽培;其塊莖長紡錘形,表皮紫褐色,肉質柔滑,風味獨特,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淀粉、多糖、維生素、氨基酸、礦物質、薯蕷皂、多酚、植物固醇、酚類、黃酮物質、花青素等營養成分,有健脾養胃、補中益氣、滋補肝臟、滋肺益腎的功效,其中紫山藥含有的大量紫色花青素,有利于治療心血管疾病,并且起到抗氧化、美容養顏的作用。紫山藥塊莖肥大,單株結2~3塊,單株塊莖質量0.5~0.8 kg。紫山藥是一種高產高效經濟作物[3-6],據本草綱目藥書的記載,紫山藥有著很高的藥用價值,既是餐桌佳肴,又是保健藥材,是很好的食藥補品。經常食用,不僅可以增加人體的抵抗力,降低血壓、血糖、抗衰益壽、健身強體等,還有益于脾、肺、腎等功能,是菜藥兼用型的大眾化天然綠色保健滋補農產品,有“蔬菜之王”之美譽[7]。因此,林下套種綠色紫山藥,是當今發展生態高效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之一。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功能農產品的消費驟增,紫山藥在市場上受到了消費者的極大青睞,市場需求量逐年增加。
林菜結合模式是林下經濟發展的典型方式,也是實現現代林業經濟綠色、穩定的重要組成部分。現結合多年薄殼山核桃樹下套種壟作紫山藥的栽培管理,制定出相應的技術規范,為林下經濟快速發展提供參考。
本操作規程規定了薄殼山核桃樹下套種壟作紫山藥栽培技術的術語和定義、產品指標、產地環境、品種選擇、栽培管理和采收貯藏。本規范適用于江蘇薄殼山核桃樹下套種壟作紫山藥種植區。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規程的引用而成為本規程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規范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規范。
GB/T 8321(所有部分)農藥合理使用準則;GB/T 23416.1—2009《蔬菜病蟲害安全防治技術規范 第1部分:總則》;LY/T 1941—2011《美國山核桃栽培技術規程》;NY/T 394—2013《綠色食品 肥料使用準則》;NY/T 2798.3—2015《無公害農產品 生產質量安全控制技術規范 第3部分:蔬菜》。GB/T 18407.1—2001《農產品安全質量 無公害蔬菜產地環境要求》。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規范。薄殼山核桃樹下套種壟作紫山藥栽培技術是指遵循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環境條件和技術水平的情況下,在薄殼山核桃樹下適度套種壟作紫山藥,充分利用薄殼山核桃樹下土地和光熱資源進行復合生產經營的綠色生態農業模式。
薄殼山核桃幼苗期栽植株距3 m×行距4 m左右,在5~6年之后擴大薄殼山核桃種植的株行距為株距6 m×行距 8 m 左右。薄殼山核桃樹下紫山藥產量22 500~37 500 kg/hm2,當薄殼山核桃樹的蔭蔽度達到50%以上時,不宜進行林下種植紫山藥。
適合江蘇區域種植的薄殼山核桃和紫山藥品種,如波尼、馬漢等薄殼山核桃,蘇蕷1號和蘇蕷2號等紫山藥品種。選擇地勢高、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土層深厚、肥力較高、富含有機質的沙壤土或輕壤土進行薄殼山核桃與紫山藥套種。
(1)整地:冬前耕翻深至25 cm左右,然后整細耙平。(2)施肥量:基肥施有機肥22 500 kg/hm2、腐熟餅肥1 500~ 2 250 kg/hm2、45%硫酸型復合肥375 kg/hm2,連續種植紫山藥要防控連作障礙、多施生物菌肥。(3)土壤處理:蠐螬、螻蛄和線蟲等地下害蟲可用辛硫磷顆粒劑、辛硫磷·吡蟲啉等藥劑進行防治。(4)機械起壟:播前3周進行起壟,壟距110 cm、壟高和壟寬25 cm。(5)清理疏通三溝:內外三溝寬度30~50 cm;紫山藥耐旱怕澇,做到內外三溝相通、能及時排澇。
(1)選種切塊:選擇無病斑、無腐爛、無分杈、頂芽多的紫山藥塊莖,切成50~100 g小塊作種,帶表皮的紫山藥切面用生石灰粉或草木灰沾種,太陽下曬1~2 h,然后放在室內2~3 d,待切面愈合后播種。(2)適度催芽:在溫室中,把塊莖平放排緊,上覆3 cm厚的濕土,然后保濕催芽。
(1)播種時間:在外界氣溫穩定通過12~13 ℃時進行播種,如用地膜覆蓋可提前1~2周。(2)播種方法:在壟上開溝深5 cm小溝將紫山藥塊莖按株距25~30 cm平排溝內,澆足活棵水、覆土蓋地膜,也可用槽式栽培。(3)播種數量:大田用紫山藥塊莖19 500~22 500個/hm2。
(1)適時疏苗。出苗后留2個左右健壯主芽,摘除其余贅芽。(2)中耕除草。如田間雜草較多,進行人工除草松土。(3)立桿搭架。當苗高30 cm時,選用150~160 cm細竹竿,架成“人”字形,下端插入土中15~20 cm,距頂部30 cm交叉,并用橫桿連接固定所有交叉處,此架能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提高植株中下部葉片的光合作用,降低架內濕度,減少病害,從而提高薯塊產量。(4)合理化控。當藤蔓出現旺長時,用15%多效唑進行化控,噴后藤蔓粗壯、葉色濃綠、葉片增厚、新生側枝減少,達到增產效應;若生長正常不宜施用。在中后期應及時摘除抽生腋芽、基部側蔓,莖蔓長至架頂時要摘心,這樣以提高通風透光條件,增強植株中下部葉片的光合作用。(5)適當追肥。塊莖膨大期分2次追施45%硫酸鉀型復合肥600 kg/hm2;后期多次用磷酸二氫鉀溶液進行葉面噴肥,促進塊莖膨大。(6)久旱補水。如遇長久干旱應及時澆水抗旱,或用10%稀薄人糞尿澆畦。
(1)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方針,以農藝、物理、生物、生態等防治為主并輔以化學防治,如施用腐熟有機肥、黑光燈誘殺、輪作換茬、輪換定壟、搭高支架等途徑進行綠色防控,及時做好炭疽病、褐斑病、莖枯病、地下害蟲、食葉害蟲等防治工作,如真菌性炭疽病可噴施代森錳鋅進行預防,莖枯病可用多菌靈噴霧防控。(2)合理施藥,以生物農藥為主,如Bt、阿維菌素、除蟲菊素、苦參堿等;使用化學藥劑應嚴控用量和安全間隔期,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
(1)采收時間:紫山藥采收期一般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此時地上部莖葉枯黃,地下塊莖充分成熟,應在霜前及時采收。(2)采收方法:通常采用人工挖掘,采收時先將地上部分莖蔓割去,然后從紫山藥壟的一頭開始用鐵鍬將壟土挖開,找出第一株紫山藥,用鏟沿著山藥塊莖繼續深挖,將兩邊的泥土鏟出,直到下部見到塊莖尖端。然后雙手稍用力將山藥塊莖提出,只可上下用力,不可橫向用力,做到細心輕放,減少斷裂。在整個采收過程中,挖時注意不要損傷紫山藥的表皮,必須做到輕采輕放輕搬運,避免擦傷或機械損傷,以利于貯藏,也免得影響商品性。(3)貯藏溫度:紫山藥采收后要晾曬2~3 d,可用沙土埋藏或布塊覆蓋,溫度控制在12~16 ℃、相對濕度75%~85%為宜。
綜上所述,按照林下經濟不同種養結合模式不同技術規范,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在生態效益優先、兼顧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原則下,要切實根據當地的地理條件、氣候環境和經濟狀況,選擇相適宜的種植、養殖模式,不僅增加新型經營主體的經濟效益,還能充分實現農林的綠色發展,并加快生態休閑產業發展。目前不同品種紫山藥已在我國很多地區種植,因其豐富的營養品質和藥膳作用,越來越受到社會市場的關注和青睞。本規范構建的薄殼山核桃樹下高效種植紫山藥模式,是促進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林下經濟模式,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發展林下紫山藥應根據林間蔭蔽度和紫山藥品種特性,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規模和種植方式,特別要注意克服多年連續種植的土壤障礙因子,從而種植出外觀美、品質佳、營養豐富的林下經濟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