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先鳴
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實現這一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在這個偉大的世紀工程中,黨的各級組織、黨員干部的作用,特別是在群眾工作中的作用至關重要。
尤其當前,改革發展進入攻堅期、深水區和矛盾凸顯期,群眾工作的對象隨著社會結構變革日趨多元化,工作內容隨著利益格局調整日趨多樣化,老問題與新問題交織,不同領域矛盾相互疊加,群眾工作環境日趨復雜,特別是合理訴求與無理訴求、歷史遺留問題與現實問題等相互糾集,再加上借助現代科技的傳播途徑日益快捷,突發事件和敏感問題零距離直面社會,處置難度日益增大。同時,我們的黨員干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認識不足、創新不足、方法不足的問題,有的至今沿用過去簡單、粗暴、單一的工作方法,有的違背群眾意愿,“好心辦壞事”,這些不僅不利于做好新時期的群眾工作,反而會激發新的矛盾、引發新的事端,進而形成新的對抗,迫切需要提高群眾工作能力。為此,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圍繞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提高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能力。”
所謂群眾工作能力,就是黨員干部了解、熟悉和掌握民情,關心群眾生產生活,理順群眾情緒,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群眾利益,帶領群眾科學發展的綜合素質。群眾工作能力是社會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各級領導干部肩負的重要職責和歷史使命。在不同歷史時期,群眾工作的內容不同,對群眾工作能力的要求也不盡相同。當前,提高黨的各級組織、黨員干部的群眾工作能力,需要從幾個方面著力。
首先,切實轉變群眾工作觀念。這一環節解決不好,其它一切都是空談。做群眾工作需要什么樣的觀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共產黨人處理利益問題的根本原則。”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政治立場,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人民利益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檢驗黨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準。因此,黨員干部首先必須明確的是,黨的事業是為人民服務的事業,黨存在的價值就是為了完成歷史賦予的為民造福的偉大使命,離開了人民,黨的事業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是黨的生命根基和價值追求,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背離了這一點,就是偽馬克思主義;保持這一點,我們黨就能夠始終站在時代前列,帶領人民群眾不忘初心繼續前行。為此,黨員干部必須努力提高認識,使自己的思想達到這樣的高度。一要在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常懷為民之心、多辦利民之事,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著力做好維護人民群眾利益的各項工作。二要深懷愛民之心,時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站在群眾立場謀事干事,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三要以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工作中體察群眾情緒,傾聽群眾呼聲,把握各種矛盾,制定出合乎實際、順乎民意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并使之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
其次,努力涵養個人品德。“打鐵還需自身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黨員干部的個人品德,以一般公眾個人品德特質為基礎,又高于一般公眾品德,這是做好群眾工作的基礎。試想,如果連最基本的個人品德都得不到群眾認可,怎么能在群眾中樹立威信?又何以服眾?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告誡我們:“全黨同志特別是領導干部一定要講修養、講道德、講廉恥,追求積極向上的生活情趣,養成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實現“以德服人”,一要堅持“四講四有”標準,把“講道德、有品行”作為品德合格的重要標尺,作為修身之本、永葆先進性的時代要求,自覺做到思想認識上知德明德,具體實踐中守德行德。二要堅持深明大德,對黨絕對忠誠;恪守公德,涵養高尚人格;不斷修德,增強律己意識;知行合一,以廉守德,明底線、知敬畏。三要常懷有一種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的高度自覺,以自身的模范行動引領全社會形成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最后,著力打造過硬本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群眾工作,光有理想信念不行,光有一腔熱情也不行,必須有過硬的本領。一要熟悉國家政策、法律法規。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全黨的行動準則,黨員干部戰斗在為人民服務第一線,做群眾工作時,代表的是黨和政府,只有準確掌握黨的政策方針和相關法律法規,與黨的大政方針保持高度一致,才會胸中有方向、心中有底氣、做事有原則,自覺維護政府權威和個人威信。稍有偏頗,就會使黨的方針政策大打折扣,就會被群眾抓“辮子”,不僅自身無法向群眾交代,也會損害黨和政府形象。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這是領導干部開展工作要做的基本準備,也是很重要的政治素養。不掌握這些,你根據什么制定決策、解決問題呀?”二要提高業務技能。改善民生始終是我們增強群眾工作能力、做好群眾工作的目的和歸宿。民生問題實際上是群眾利益問題,當前重點是解決群眾生產生活問題和發展問題。生產問題主要是改善農村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種子、農藥、化肥、農機具等生產資料,科學的種養技術和農產品市場信息等;生活問題主要是上學、看病、食品安全、生存環境及社會保障等;發展問題主要是精神文化生活、務工就業教育培訓等。這就需要我們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努力掌握與自身工作崗位密切相關的專業知識和崗位技能,全面提升履職盡責的能力和素質。二是勇于創新創造。作為時代精神的重要內涵,創新是中國夢實現與飛翔的重要一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正所謂‘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華民族創新的稟賦集中體現在人民群眾身上,我們做群眾工作已經不能滿足于按部就班做好程序化的工作,更需要成為具有創造性的群體,而且要引領創新創造。要有敢為人先的銳氣,從滿足現狀的思維中突破出來,不怕碰壁,不怕困難,勇于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敢于上下求索、開拓進取,樹立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壯志;要有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的意志,超越因循守舊的思維,勇于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和利益固化的藩籬,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要有探索真知、求真務實的態度,立足現實,在腳踏實地的本職工作中不斷積累經驗、取得成果。三要深入基層,與群眾打成一片。馬克思主義理論強調,在各種生產力的組成要素中,人是最生動、最復雜、最有活力的因素。因而,做群眾工作又是最生動、最復雜的。群眾工作的復雜性和生動性,決定了群眾工作存在許多客觀規律。掌握這些規律,最關鍵的一點是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學以致用。要放下身段做群眾的貼心人,擺正位置甘當小學生,走進鄉間田埂、坐在群眾炕頭,與群眾心貼心地溝通、面對著面地交流,切忌居高臨下“當官作老爺”,坐在辦公室指手畫腳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下基層常常是“車輪轉一轉、干部談一談、群眾見一見、情況聽一聽”,如此做派怎能了解實際情況,怎能獲得群眾認可?像焦裕祿、孔繁森那樣把群眾當親人,鄉親們就當他是“俺們的人”,做起群眾工作來自然得心應手,深得民心。四要因人而異“對癥下藥”。再好的政策和法律都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解決了一個老問題可能還會產生新問題。尤其是,基層群眾是中國最廣大的人群,形形色色,各種情況都會不同程度存在著。面對世情、國情、黨情、民情的深刻變化,不僅需要因人而異,還要因時而異、因地而異,要在把握原則的基礎上機動靈活,到什么山頭唱什么歌。也就是,聯系群眾和做群眾工作的過程,不是“一氣呵成”或“畢其功于一役”,更不是“蜻蜓點水”,而是一個不斷重復,不斷循環、不斷提高的過程。聯系群眾沒有止境,接觸群眾也是“沒完沒了”,做好群眾工作更是一個“盡善盡美”的過程。如果簡化群眾路線中的循環原理,可以理解為: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現新的問題—尋找解決新問題的新辦法,這樣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這預示著,做好群眾工作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最后借用《人民的名義》中老檢察長陳巖石的一句話:“心里有老百姓,(做群眾工作)就技高一籌了!”只要我們心里裝著老百姓,就能真正沉下心來,學會換位思考,站在群眾角度想問題辦事情,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這才是群眾工作能力的具體體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