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
【摘 要】把大數據和個性化補償整合起來,有利于倡導自主學習的教學方式,激發個體學習的積極性。思想品德教學也因而也必須尋找二者的最佳結合點,摸索出適應新時代的新的教學方式。
【關鍵詞】大數據;思品教學;“個性化”補償
思想品德教材具有極強的人文性,可以提供給學生開拓的空間非常巨大,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抽象的概念理解,不少學生對政治、社會、經濟問題產生諸多疑惑,而不同的學生的理解程度當然也不盡相同,這就需要為他們提供個性化補償的學習便利。毫無疑問,大數據時代已然來臨,思想品德的教育也應當擁抱時代的變化,順應潮流,給予學生個性化學習以切實的指點。
一、尋找大數據落地的最佳著陸點
跨學科融通性開放教學資源,革新教學方式,需要慎重對待。首先,我們必須充分研究其他學科的優勢,找到本學科迫切的需要點,從而使二者有效對接融合。
一方面大數據之于教學能夠提供極為豐富的教學資源,這些教學資源包括兩類:一是教學內容資料,如當前流行的“微視頻”和“慕課”(MOOCs——大規模數字化在線開放課程);二是豐富的可支持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發現的認知工具(數字化學習工具)。另一方面新課程強調義務教學階段自主、合作、探討的教和學的方式,積極鼓勵學生自學教材,充分交流,而這一過程的前提和基礎就是學生對教材的前置性研究學習,這一學習過程必然借助大量的資源。再者,教師也需要實時掌握學生整個的學習過程中的具體表現,及時獲取定量或定性的評價。
可見,二者具備一定的粘合度和吸引力,發揮大數據的優勢,能給思想品德的教學注入強大的活力。
二、探尋大數據支持下、基于資源的數字化教學模式
毫無疑問,大數據資源和實時互動的優勢為廣大教師實施基于資源的數字化教學模式創造了非常方便而有利的條件。
然而,實施的前提之一就是學生必須具備必要的條件,即:①建立QQ群,便于教師布置自學任務、跟蹤進行自學指導;②擁有一部平板電腦,便于收看微課、查找資源和記錄學習過程及成果;③可監控,以防止學生無效使用媒體資源或無效交流。很顯然,這種模式在當下的中國大面積實施尚不可能,我們只能折中靈活處理。筆者幾年來一直這樣嘗試:
1.物質準備:動員家長給學生配備平板電腦(一般家庭都有能力做到);
2.學習準備:安排學生在校在線,利用大數據進行自主學習(前置學習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但是放置在家庭里,又會產生缺乏有效的監控、學生自主學習時間無法保證的弊端),確保讓每位學生對既定學習主題事先進行自主探究。
3.動態管理:學生自主學習絕不是一個完全不可控的純自由狀態,而是應當在教師的視域范圍內,能夠及時得到教師的點化和支持。這就需要教師使用大數據平臺,動態跟蹤學生的自學狀態,及時參與和干預。
4.發出評價:基于實時跟蹤、課堂交流、作業反饋等信息,教師及時作出評判,發出指令,慎重提供參考意見,并積極給出教師本人的個性化認知,以資參考。
大數據平臺能夠實時記錄現實的師生活動軌跡及結果,具有及時性、延時性和可循環性,教師,甚至學生都可以不受時間限制地參與評價,從學生的學習進度、過程、興趣與達到的程度等多方面獲取數據和信息,甚至直接獲取結果性評價,極大便利交流,明顯優于傳統的課堂評價。
按照這樣的思路和模式,筆者教授《活出生命的精彩》:
1.明確學習目標。
2.閱讀教材,明確不了解的概念(如是否認知生命的生物學意義和人生意義,是否知曉關于生命的價值觀、生死觀、宿命論等概念術語。這些概念對于學生來說比較抽象難懂,學生在閱讀教材或者課外資料時極有可能遇到。)
3.請求家長支援,或者教師充分創造條件,鼓勵學生擁有平板電腦,或者暫時性持有大屏智能手機。
4.學生有針對性搜索相關的學習資源,及時解決疑難問題,及時通過師生聯系平臺上傳遭遇和解決的問題,提出尚未解決的問題,便于教師及時掌握,動態化指導。互動中,我發現學生對于生命意義持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人活著就是為了享受,過高質量的生活——人不應當僅僅想著自己,還應當想著別人,這樣才能幸福。筆者順勢設計了自由討論話題:人活著究竟是應當為了自己,還是別人,引發了熱烈討論——這就擊中了學習難點,引爆了學生的思維火花,這同時又是一個多方面評價的過程。
5.全面檢測,直接導入。設置一組題目檢測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及時發現學生的學習障礙,及時點撥,生成教學問題。最后集中小塊時間,提出引導性觀點。
整個教學過程從實際出發,始終以生為本,教師不先入為主,充分留給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的機會和空間,這樣就使得學生在多角度、多方位的互動中實現此消彼長的進步與提高。大數據的使用使教師及時發現學生的動態,捕捉教學問題,及時干預,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實效。
當然,大數據的優勢還有待于繼續開發,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學形式永無定式,我們的研究絕無止境。
【參考文獻】
[1]褚紅梅.大數據時代網絡信息技術在思想品德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教學參考,2016(03)
[2]喻國建.論信息技術在學科整合中的作用[J].廣西教育·B版,2015(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