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敏娟++蘇琳+++林怡寧++曾鎮堅
摘要:在城鎮化發展日益加速的背景下,城市用地的擴張必然伴隨著農業用地的減少。為了達到“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國家戰略目標,把宅基地作為耕地補充對象既能保護耕地,又能提高宅基地的使用率。通過對宅基地流轉的制約因素分析與模式借鑒,研究宅基地的流轉機制,得到由政府主導的宅基地流轉機制模式。
關鍵詞:宅基地;宅基地流轉;機制
一 、引言
隨著我國市場體制改革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大批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農村宅基地閑置、低效利用問題突出。[1]因為18億畝耕地紅線的提出,在城市獲得建設用地指標前,必須先補充等量的占用耕地,于是農村宅基地擔當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在當前,我國農村宅基地空置率高,形成了大量的“空心村”,利用效率低下,更需要完善的機制來幫助農民維護自己的權益,以及提高宅基地的利用效率。
二、農村宅基地流轉制約因素
(一)制度約束因素
1.宅基地使用權缺乏期限規定制度
根據民法學的基本原理,對于無期限限制的宅基地使用權,宅基地所有權人和宅基地使用權人都可以隨時提出終止。當宅基地所有權人因鄉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的需要提出終止時,對
于本集體經濟組織內的成員,如只有這一處住宅的,該集體經濟應另行安
排宅基地,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均是可行的,只要給予該成員家
庭適當的補償即可。對于無期限的宅基地如果要進行流轉,則必須在期限上做出規定,在宅基地流轉過程中,轉讓方為農民,擁有宅基地的無期限使用權,所有權歸集體所有,在流轉后,若受讓方并非集體經濟組織中的成員,受讓方得到的宅基地是有期限還是無期限?如果是有期限那么受讓方所擁有的權利期限應該為多少,當發生天災人禍時,如果宅基地上房屋被摧毀或者土地受到破壞不能再使用,農村集體是否需要補償另一塊一新的宅基地給受讓方,又應該如何維護受讓方的權利?如果無期限,那么如何確定宅基地的無期限價格?
2、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尚未完善
目前我國農村除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扶貧救災之外,養老、醫療保障制度基本缺位,廣大農民主要依靠以土地為基礎、以家庭保障為核心的保障體系,嚴重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3]在經濟學的角度上講,宅基地于農民而言,是社會保障與資本運作的功能。[4]當農民需要社會保障時,他會認為房屋是他的供給品,農戶會不愿意放棄宅基地的使用權,更加傾向于選擇持有宅基地,那么在宅基地使用權中就不會實現流轉,即便農戶只是擁有者宅基地而沒有任何用處。當農戶把宅基地作為一種資本運作的功能,即賦予了宅基地市場價值,農戶愿意進入宅基地流轉市場,那么在追求最大利益時,也促動了宅基地流轉的市場化。
(二)市場約束因素
1.市場競爭不充分
根據經濟學理論,對于非公共物品,只有充分競爭才能提高市場效率。但是很顯然,農村宅基地流轉市場并非是完全的競爭。第一,農村宅基地的流轉市場范圍狹窄,土地與普通商品不同,其具有不可移動性,所以要進行受讓,則市場范圍已經限制于同一省份,甚至于同一市縣,因此極大地限制了其自由競爭;第二,農村宅基地的流轉目前僅限于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內部才為合法,其它途徑均為私底下的交易,并非是一個公開的市場;第三,由于土地的有限性,其供求曲線與一般商品不相同,需求是非透明的,供求是有限的。
2.價格形成機制不健全
所謂 “價格形成機制”,就是 “影響價格及其變動的各個要素及其相互關系”。價格形成機制在我國定義為價格是如何形成的。供求總量關系、供求結構關系,都最終反映為市場價格的變動,而市場價格直接決定市場的交易。而在我國,目前的宅基地流轉仍處于發育階段,采取的仍然是雙方協定價格。由于地域的原因,也不會形成均衡價格。
三、宅基地流轉機制
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以下簡稱《決定》) ,我國農村土地流轉速度明顯加快,并呈現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中的趨勢。《決定》的通過是對土地流轉政策的進一步完善和深化,在新政策的帶動作用下,這一輪土地使用權的流轉中,政府積極地介入了土地的流轉,原來是農戶之間自發地流轉,現在是政府起了主導性的作用。
(一)宅基地流轉市場機制
1.宅基地在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交易
宅基地在集體內部組織中的交易相當于城鎮土地市場的一級市場,因為宅基地沒有確定的期限,在集體經濟組織內部,交易時默認所獲得的宅基地屬于無期限使用權。因為宅基地的所有權為集體組織,這樣一個市場應該是具有公平性的。內部的交易因為不涉及更多的權利糾紛,只需要確保轉讓登記,確權登記等手續,宅基地就可以通過劃撥或有償使用的方式獲得。
2.宅基地在非集體組織內部成員的交易
因為宅基地流轉市場在交易時并不是透明的,公開的,所以沒有形成價格機制,若政府參與宅基地流轉,先由政府做好確權登記,然后統一征收為國有土地,把征收得到的宅基地流入市場,引入競爭機制,那么原來沒有均衡價格的宅基地,不符合供求曲線的宅基地,因為政府統一的規范操作有了生機。而政府則負責把宅基地流轉所獲利益用于被征收的農民的利益補償。
(二)宅基地流轉管理機制
1.社會保障管理
由于政府進入宅基地流轉市場,意味著宅基地征收為國有土地,那么農民唯一的安全感失去了,所以政府必須建立并完善被征收宅基地的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針對不同群體,不同年齡階段提供不同的保障,如就業機會,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住房補貼等多方面。
2.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主要針對的是以上所說的制度制約因素,因為宅基地的管理混亂,政府必須在日常中做好宅基地的確權工作,對進行流轉的宅基地做好登記并且建立與宣傳完善的流轉機制,以便日后在進行征收時減少土地糾紛。
[1]張夢琳;農村宅基地流轉模式比較分析;現代經濟探討,2014,04,15,
[2]胡海洋;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流轉研究;碩士論文,2008,06,08
[3]錢文亮;中國農村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博士論文,2007,04,01
[4]胡海洋;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流轉研究;碩士論文,2008,06,08
[5]劉樹杰;價格機制、價格形成機制及供求與價格的關系;中國物價,2013,07,15
[6]趙曉峰;公私觀念與中國傳統農民的行為邏輯;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6,25
[7]劉衛柏,賀海波;農村宅基地流轉的模式與路徑探究;經濟地理,2012,02,26
[8]喻小倩;重慶地票交易的困境與出路;農業展望,2013,03,28
[9]成都“雙放棄”換社保 政府農民都劃算;領導決策信息,2007,10,01
[10]王燕霞;新形勢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與研究;河北法學,2014,03,10
[11]吳明發;宅基地使用權流轉機制研究;南京農業大學,博士論文,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