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健
摘要:專利價值分析作為專利購買中判斷專利價值的方法和依據,本文主要從專利購買的不同目的出發,指出并論述影響專利價值的因素,和不同需求下,因素的選取。
關鍵詞:專利買賣;專利價值分析;高價值專利
專利作為知識產權的一種,過去幾十年在國外的市場中被中國企業所熟知,而在當今的中國市場環境下,也已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專利買賣方興未艾,但在購買專利過程中,專利的多種自身因素如何對購買目的造成影響,則是購買方探究的課題。本文從主要的專利購買目的出發,探討不同的專利因素如何影響專利價值,結論旨在為專利購買方在上述經濟行為中提供參考。
一、專利買賣的定義
專利買賣從字面意思來看,是指專利權人將持有的專利權出售給其他人。而從專利權的角度考慮,專利權制度實質是用技術的公開換取市場的壟斷,鼓勵專利權人對技術的實施。那么專利買賣的定義,從經濟學方面看,即是用資金購買潛在的市場份額、壟斷地位或可升值資產。
二、當前專利買賣的市場情況
專利的運用和發展是從西方資本主義社會而來,專利買賣在歐洲高度自由化的市場和美國有法律體質健全保障的市場帶動下,已形成較成熟的交易規則和體系,誕生了眾多專利交易中介公司,如ICEBERG, Global IP Law Group, Adapt IP Ventures等。
隨著我國專利制度的建立,加入WTO組織等的帶動下,申請專利的觀念開始在企業內興起。但國內企業真正重視專利價值的重要性,還是在進入歐美市場時,遭到大量侵權訴訟而賠付天價賠償時,才開始意識到專利權對市場的影響。
近年,隨著我國企業大量在以美國市場為主,申請專利,購買專利,中國企業已成為專利買賣市場中的重要一環,我們開始看到每年的重要專利交易案中,均有中國企業的身影,當然,目前我國企業主要是作為專利權購買者,例如,2014年,聯想購買Google的大量手機專利,2015年,小米購買IBM的大量通信類專利等,此外,我國企業在國外的部分并購,也為其帶來了大量的專利。
由上述分析可見,購買專利已經成為市場上很成熟的企業發展、投資路徑之一,而且也越來越受到各企業的重視。那么在決定是否購買某一專利包之前,該如何判斷它的價值,從專利的哪些因素來考慮,這些專利是否符合購買的目的呢?下面我們就從不同專利購買目的為切入口,逐一探討影響專利價值的因素。
三、按購買專利的目的分別研究影響專利價值的因素
(一)技術布局
前文提到了,專利鼓勵專利權人用技術的公開換取市場的壟斷,可以看出,專利是技術的載體,專利權是市場壟斷的保障。那么一個企業如果能先于競爭者在某一市場里占有足夠多的關鍵技術,那么可以說,未來市場份額很大概率會被該企業獨占鰲頭,予取予求。從持有該市場關鍵技術專利的人手中,買到核心專利,形成足夠重量級的,足夠多的專利,就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此類購買專利的行為,其目的就是技術布局。
應該注意到,前文提到了要買“核心專利”,那么什么是核心專利呢,什么因素決定了它是核心專利呢,如何判斷要買的專利可以滿足前文的技術布局的目的呢?可以分為三點來說明。
第一,權利要求因素,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足夠大,大到所有本市場的技術均會采用該權利要求涵蓋的技術方案,此時,該專利可視為該技術領域的基礎專利。就像一幢高樓的地基,其它結構均建立在地基之上,不能脫離它。又或者權利要求保護范圍較合理,主要的技術方案是解決該技術領域的瓶頸問題的優選方案,則該專利也可稱為基礎專利,像一幢高樓的承重墻,少了它,樓就得垮。
第二,申請日、優先權因素,此兩個概念結合在一處進行說明,主要是考慮專利組合申請日期的跨度,既要在該技術的發展初期就有專利的申請,又要在市場達到充分的發展時,仍有專利存活。
第三,保護技術的廣度,沒有一個市場是應用單一技術點產出產品的,核心技術被一個企業控制,競爭者仍然可以在非核心技術上大做文章,這時,可能出現的情況是,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需要用到競爭者的技術輔助才能生產產品,雙方互相依存,那么市場在此種情況下還能被壟斷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美國特斯拉公司關于電動汽車的專利就是很好的案例。
在實際市場上,往往核心專利會掌握在不同公司的手中,且該類專利不會輕易出售,或即使出售,價格也會非常高昂,但購買方依然達不到市場壟斷的作用,此時該如何操作呢,選取上述第二點和第三點因素較好的專利進行購買,再通過與其它公司的交叉許可和談判來實現技術共享,代價會相對較小。而在以此為專利購買目的的案例中,2016年UDC公司購買BASF公司關于OLED專利的案件,可謂是典型代表,UDC公司通過該收購,使得在OLED材料市場的霸主地位進一步增強。
(二)專利訴訟
市場經濟環境下,同一技術領域中不乏競爭者,在同行若死敵的當前市場中,稍有不慎,便會被競爭者技術超越、乃至置之死地。而以美國市場來觀察,越來越多的專利訴訟案件表明,專利訴訟,成為了諸多企業捍衛自己技術優勢、保障市場份額的有效武器,而同時,專利亦成為被告企業用來應對競爭企業的主動進攻,謀求反擊的必備彈藥。那么,在這樣一個相對成熟的訴訟環境下,只憑借企業原申請的專利,來應對訴訟,未免勢單力薄,在專利買賣市場上尋求適合打訴訟的專利,勢在必行。
專利買賣市場上的專利多如牛毛,如何從這些資源中挑出最符合的專利,這些專利的價值又該如何判斷呢?下文將從三個因素來說明。
第一,權利要求因素,專利在進行侵權判定時,最重要的依據的是權利要求與產品的對應關系,一個專利的獨立權力要求中的全部限定,均與產品的特征相符,那么顯然提升了被告侵權抗辯的難度,即使雙方最終以和解收場,那么有這樣的專利存在,會在雙方談判時占據優勢地位,爭取更大的利益;此外,結構類的保護客體,比方法類的保護客體,在侵權比對時更容易,因為,方法一般會涉及到多步驟執行,多單元間協調工作的關系,而往往這些步驟并非在同一個設備下執行,有時甚至不在同一個用戶下使用,這本身就很難提取證物,如今,美國的專利侵權判例,已經展現出不傾向于判定侵犯類似的軟件方法類專利的動向,這也使得該類專利的交易價格產生波動。endprint
第二,專利穩定性因素,被告方最主要的積極應訴方式,即是在專利局進行無效專利行動,一旦專利權本身不存在了,侵權的根本顯然就更沒有依據了。穩定性在此處的定義,是專利授權時其本身所具備的新穎性和創造性的程度,依據世界各國的專利法的通用的規定,簡單來說,已授予專利權的專利,均達到了在申請日前是首次被公開,專利中保護的技術方案相比現有的技術均有明顯的差別,且獲得了突出的技術效果,這點保證了專利很難被無效。但是,其一申請日前的現有技術文件更是浩如煙海,不計其數,在專利審查過程中,難免存在未考慮更好的對比文件的可能,其二各國專利局的審查人員存在語言方面的局限性,對其它語言的對比文件很難獲得最好的理解,這樣又帶來了審查過程中對技術方案理解上的偏差,從而審查意見存在瑕疵,其三專利申請授權過程中,流程復雜,規矩多,又涉及到法律行為,例如聯合研發的專利權歸屬,發明人署名合法性,發明人轉讓的文件合法性等,一旦過程中存在不符合專利法的相關瑕疵,則很有可能造成專利的非法性,從而喪失專利權,這也是在專利購買過程中,盡職調查的重要意義所在。
第三,專利的優先權因素,為什么此處只強調了專利的優先權,而沒有特意強調專利的申請日呢,因為,在此處,更多的專利購買方是在訴訟發生時或潛在發生之前的短暫時間內,才開始尋求可用專利的購買,因此,更多的是考慮專利對競爭者的影響和使用的可能性,而專利的未來有效存活時間考慮的相對較少,越早的優先權,意味著專利技術的基礎性可能相對越大,被無效的可能性越小。但是,臨時抱佛腳的行動,通常面對的是專利價格的高不可攀,因此,做好侵權風險防范,提前應對才是明智之舉。
在實際專利購買操作中,能同時滿足以上幾點的專利可謂鳳毛麟角,可遇而不可求,因此,需要購買方考慮自身需求,盡量選取瑕不掩瑜的專利。
(三)企業投資
那么,既然專利是市場經濟的產物,為了獲取技術優勢,提升潛在的市場份額,眾多競爭者對高質量專利勢必趨之若鶩。即使是非本領域的企業,因為看重未來市場前景,也會積極投資該領域專利,力求能在市場成熟后,分一杯羹。但是,目前這類投資行為的表現,多以投資方對某一創新創業形企業的投資或收購為主要形式,在此過程中,投資的目的更多是對技術前景的看好,專業團隊的肯定和市場的先進入效應。而專利,則作為重要附屬品參與到交易中來,只有在該市場成型后,才會顯現專利的價值。
面對投資類型的專利購買,企業該如何判斷專利呢?有哪些因素在影響著預期的收益呢?主要對以下三點進行了研究。
第一,專利與技術的對應性,此點需要對照專利組合保護的技術方案與實際技術方案間的差異,此類型公司的特點就在于技術的獨創和前瞻性,但目前除了專利外,又沒有更好的保護該技術的方式,一旦專利不能全面保護技術,而核心技術團隊離職或另起爐灶,則收購的技術很可能被復制或被規避設計,則喪失了投資的作用。因此,在判斷專利價值階段,就應該調查清楚,核心技術點是否被專利的權利要求所保護。如果不能,是否還可通過繼續申請等手段,挽救缺陷。若不能,則專利價值大打折扣,日后很可能出現,市場成熟了,但是業內企業可以隨便使用你的技術,而你無計可施的窘狀。
第二,專利權屬關系,往往創業形公司的核心團隊是從其它企業分離出的,這樣情況下,研發人員是否與曾供職公司簽有競業禁止協議,或離職是否滿足專利法中的要求后,再產出專利,此類影響到專利權歸屬的問題就顯得至關重要。
第三,專利申請授權前景,一般此類型公司的創立時間較短,相對于專利申請的動輒三、五年才能獲得授權的周期,公司間的投資、并購可能已經發生多起,對于已識別的核心專利,若其仍然處于申請階段,就有必要進行授權前景的評估,包括檢索已有的現有技術,分析申請歷史文件判斷官方意向等。
高收益投資伴隨著高風險,但是專利買賣過程中的價值評估工作,可以將風險顯漏在外,讓投資方先知先覺,降低不必要的高位站崗。
(四)專利運營
以上專利購買的目的,主要是建立在以產品市場為基礎的專利運用上,其實,業內較普遍的另一重要的專利買賣目的是專利運營,包括對專利的買入、售出、許可收費、抵押貸款等諸多形式,這一模式,真正把專利作為無形資產在市場內流通,實現了專利的增值,是不能忽視的存在。而正是因為類似行為可能帶來的驚人回報,業內產生了眾多的專利買賣中介公司、非實施性主體公司和專利流氓公司等。提升了專利的周轉率和運用率,也帶來了專利的不可預知性和復雜性。
那么,在一個不能不了解專利運營業務的今天,如何選取可運營的專利呢?有哪些因素在影響著專利的可運營性呢?主要對以下三點進行了研究。
第一,專利所在領域的市場,運營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收益,無論要求侵權賠償、還是許可收費,預期的收益都要考慮目標公司的營收,如果對方確實侵權在先,但仍在賠錢或瀕臨破產,那又有多少賠償可以給你呢?如果對方明天就破產,你又何時才能收到賠償金或許可費呢?在一個死水灘里打漁,再容易也沒有多少油水。因此,市場規模大,業內公司營收、凈利大,才有運營的意義。
第二,核心專利數量,一個專利組合的強弱,在于專利組合內專利數量和質量的結合,一個點被攻擊不可怕,可怕的是多個點被同時攻擊,核心專利越多,核心專利的地域性分布越廣,相當于雙方對攻時的組合拳越重,應對的時間越短,對方很難做到沒有漏洞。另外,核心專利多,在專利組合整體價格很高的情況下,有可能很少有人能負擔得起購買費用,此時,就可以將該組合進行拆分,分別以少量專利結合非核心專利在市場出售,而價格上,相對整體而言,更容易讓人接受。核心專利數量的多少,使你可運營的選擇更多,操作性更強。
第三,已有的權利負擔,本文中提到了多種專利購買目的,也談及多個影響專利價值的因素,其實,在每個專利購買目的的情況下,都需要調查專利的已有權利負擔,該因素指的是原始專利權人在擁有權利期間對專利權的使用情況,可能會包括把專利權許可給其它公司,在使用專利時存在只準許在某領域的使用限制等,類似情況的存在,都會降低專利的未來價值,特別是在專利運營時,若該市場內的主要公司均已獲得專利的許可,此專利的價值將大打折扣,甚至失去了運營的意義。
綜合以上幾點考慮,在購買運營類專利前,要有運營計劃,尋求目標公司、探索核心專利并調查已有權利負擔,當然,實際操作中,不同的因素狀況,也可以作為談判籌碼,壓低購買價金,以降低運營風險和提升預期收益。
四、結論
本文通過從分析專利購買目的的角度出發,探究主要影響專利價值的因素。從中可以看出,不同的購買目的均尋求獲得核心專利,通過權利要求判斷核心專利是第一要素,那么可以得出影響專利價值的主要因素在于專利的權利要求。而其它的因素,例如專利申請日、優先權、權屬關系和已有權利負擔等,在不同的專利購買目的的專利價值分析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而且這些因素又不能被忽視。由此得出,高價值的專利對應的是高需求的求購者,瑕不掩瑜。專利買賣中,應該從自身需求出發,以分析專利權利要求為主,輔助其它因素進行針對性的判斷,不能一概而論。
本文的研究解決了不同專利購買目的情況下,選取何種專利因素分析專利價值的難題,對專利買賣過程中專利價值分析方法的選取有重要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宋海寧.近年全球專利交易的統計和趨勢分析——以美國專利交易市場為主進行考察[J].評論,2015(4).
[2]胡元佳,卞鷹,王一濤.專利價值的理論探討[J].知識與知識產權管理,2008(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