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百步亭模式已經成為中國城市社區建設的一個典型樣本。然而,近幾年關于這一樣本的研究卻鮮有出現。從已有的研究來看,百步亭模式中所包含的當代城市社區治理方式、治理結構、治理理念與治理理論的創新并沒有被完整的開發出來,對于百步亭模式的研究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同時,關于百步亭樣本的學習與推廣,缺少對百步亭模式形成的全面考察,尤其是對其形成的前期基礎缺少必要的認識。作為一種自發的企業主導的城市社區建設樣本,百步亭模式有其發展的優勢,但在理論拓展、模式定位以及框架結構上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未來發展定位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關鍵詞:百步亭模式;社區建設;社區治理;智慧社區
百步亭模式由來已久,已成為湖北甚至全國城市文明社區建設與治理的一個典型樣本。多年來,對于這一樣本的經驗總結并不全面與準確,更多的停留在模式的內容與意義上,只有“套路”沒有“心法”,直接影響了樣本效應的放大。百步亭模式的形成主要包括前期基礎和后期公關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前期基礎決定了百步亭模式的現實與理論深度,也是百步亭“經驗”能夠成為一種“模式”先天條件。但要放大百步亭模式的樣本效應,后期公關是關鍵。它決定了百步亭模式樣本效應的廣度與政策效應的深度。同時,百步亭模式要想成為更具有代表性的樣本,還應該全面認識自身的局限,把握未來城市社區建設的基本方向。
一、百步亭模式形成的前期基礎
百步亭模式同其它社區治理模式的最大不同在于參與主體、治理動力以及理論創新都是在社區內部自覺孕育的。這就形成了百步亭模式的前期基礎,這種基礎決定了它的發展具有延續性和生命力。
(一)主體自覺
社區建設與治理的關鍵是有一個自覺作為的治理主體,即治理的行動力。在百步亭模式中,這種自覺的治理主體是由企業與政府共同構成。
1.企業的主動作為。在百步亭模式中,前期基礎的核心是企業的主動作為,企業作為一種新型的治理主體主動進入城市社區建設的體系中來,它解決了城市社區治理的兩個難題:一是政府社區治理的有限性,包括財政的有限性、服務的有限性、體制的有限性以及管理的有限性。二是公民社區參與意識的不足。企業作為一個新型治理主體的出現,通過物業管理、社區開發、公共產品供給、多元服務體系的建構等打通公民利益同社區公共利益之間的連接,不斷引導和培育公民的公共參與意識與能力。通過企業的主動作為,它打破了其它地方社區建設中的形式主義與文本主義。
2.政府的積極助力。前期基礎形成的關鍵在于政府的積極助力。在百步亭模式中,企業與政府之間形成了良性的自覺的互動與互補。一方面,企業希望通過參與城市社區建設來整合其經濟利益,彰顯其社會責任,將現代企業發展與社會發展融合在一起,實現企業的多元良性發展。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希望能夠整合不同的社會力量參與到城市社區建設中,彌補政府在社區建設中存在不足,探索新的治理體制與結構。企業和政府在整個模式創新中都具有很強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兩者實現了經濟利益與政治利益的合作性嵌入。這不同于有些地方的文明社區建設中出現的政府強制創新、企業被動介入、社會組織形式化參與。
(二)服務自覺——居民參與共識的培育
前期基礎形成的動力來源于居民參與共識的培育。正是社區居民不斷地參與社區公共生活,持續不斷地由私性空間進入社區公共空間才為百步亭模式提供了真正意義上的發展動力。同西方社會較為成熟的公民社會不同,我國公民社會發展非常滯后,居民普遍缺少對政治與公共事務的參與熱情,背后原因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政府缺少培育社會組織的持續動力,社會組織缺少自主性;二是個人缺少持續參與公共生活的利益動機,公共生活與日常生活是脫節的,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是脫節的;三是在缺少外部力量整合的背景下,家戶主義、個體主義的盛行,使得合作無法達成,導致集體行動的失敗,基層群眾淪為烏合之眾。[1]百步亭模式通過企業主導、政府引導的治道變革,以服務方式的創新實現社區公共生活與日常生活、社區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的對接,利用市場機制重新激活社區社會組織的活力,逐漸在社區建設中培育了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意識、信心與能力,這為百步亭模式注入了真正的動力。
(三)理論自覺
百步亭模式形成的前期基礎包括核心、關鍵與動力三個方面,其中企業的主動作為與政府的積極助力為百步亭模式的成長注入了持續的外部激勵,而居民參與共識的培育則提供了持續的內部動力,兩者共同作用下,一種新的理論與制度模式便自覺的產生了,它是企業與政府自覺發展出一種城市社區治理模式。百步亭模式的成功在于它無形之中符合了當代公共管理與治理理論變革的基本趨勢,我們可以稱之為理論自覺。這種理論自覺表現為對于新公共服務理論、多元治理理論的回應,還涉及到企業化政府、公共服務外包、顧客戰略等新理念。一種治理方式之所以能夠被稱為模式,并不僅僅局限于結構的變化,重要的在于理論上創新與發展,百步亭社區的做法同這些理論的發展是一致的。
二、百步亭模式形成的后期公關
前期基礎賦予了百步亭社區建設模式具有理論與制度上的價值,而這種價值必須通過后期公關,將這種模式上升到一定理論與政策的高度才能實現。這就需要借助政府、學界與媒體的力量。
(一)學界的理論公關
任何一種治理方式的創新要想成為一種經驗、一種模式,它的理論價值、改革建議、發展方向需要在學理的論證下獲得合法性,這是“通關憑證”。百步亭社區建設的經驗總結與推廣也同樣借助了學界的力量,通過課題合作或者委托課題的方式,分別同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以及湖北省社科院等多家科研院校合作進行理論與政策研究,召開形式各樣的學術座談會與研討會,進而提出“百步亭模式”。開展的合作的一般過程為以課題支持的方式達成合作意向、開展主題調查、進行理論與模式總結、撰寫咨政報告、開展學術研討會、發表相關研究成果等。學界理論公關的核心就是提煉經驗,將經驗上升為理論,上升為模式,并發揮學界對政策的影響力。比如現在的云浮模式、東平模式等都具有這樣的特征。endprint
(二)政府的政策公關
這里的政府主要指地方政府,百步亭社區建設的基本經驗形成以后,得到了武漢市江岸區人民政府與武漢市人民政府的重視與支持。武漢市相關政府職能部門也發揮了對于武漢市高校的影響力,輔助百步亭社區進行經驗的總結與推廣。地方政府也希望百步亭模式能夠成為中國當代城市社區建設的一個樣本,能夠積極影響國家城市文明社區建設與城市社區治理的基本政策走向。政府同學界合作,積極從國家政策走向與社會發展方向的角度來定位社區建設的基本框架,保證了理論與政策方向上的科學性。同時,政府也積極利用官方媒體進行宣傳報道,不斷擴大輿論影響力。
(三)媒體的輿論公關
理論的影響力以及政策的影響力很大程度上要通過媒體的輿論公關來形成。通過大型探討會、重要領導視察、記者采訪、自愿服務、學者調查等相關報道,尤其是借助新媒體、自媒體等平臺提升百步亭模式的社會影響力。在百度以“百步亭模式”為搜索關鍵詞相關新聞報道438篇,在中國知網報紙類文獻中以“百步亭”為內容搜索,相關文獻達到1431條,在新華網上以“百步亭”為標題搜索相關報道57篇,在人民網“站內搜索”關鍵詞“百步亭”相關頁面1100篇。通過媒體報道與宣傳,逐漸形成百步亭模式的積極社會效應與反響,再加上學界與地方政府的積極努力,百步亭模式在政策層面的影響力以及國家層面的樣本效應越來越大。
(四)樣本的效應擴散
百步亭模式作為城市社區建設的一種典型樣本,其形成主要得益于后期的公關。當樣本出現以后,如何擴散樣本的效應,就十分重要。相對于前面的樣本打造,樣本效應的擴散就相對輕松許多。樣本效應的擴散主要表現為品牌推廣、局部試點、參觀學習、基地培訓、合作開發等。比如百步社區亭現在有自己專門的社區網站、多元化的自愿服務體系、中國社區網百步亭培訓基地、對外自愿服務專題培訓、百步亭社區共建單位以及武漢市對于百步亭社區管理體制的推廣等等。百步亭社區在百步亭集團的支持下,已經形成了相對完善的產業化與社區網絡化體系,初步形成了樣本效應擴散的輸出系統。它集成了城市社區建設的理論模板、樣板推介、理念輸出、多元共治等多重功能。
三、百步亭模式發展的局限
從百步亭模式現有的研究與實踐來看,它的樣本效應并沒有被完全發掘出來,經驗的總結與提升仍存在很大的空間,理論拓展、模式定位以及框架結構的完善仍有太多的工作需要做。
(一)理論拓展的局限
百步亭模式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企業主導的社區管理,打破了傳統社區管理的一般體制,實現“建設、管理、服務”三位一體的體制格局,本質上是打破傳統行政主導型的社區治理體制。同時,它也不同于西方的自治型社區治理體制,它建立了一種企業主導的復合型的社區治理模式。但是相關研究的理論深度與質量并不高,并沒有將這方面的理論價值挖掘出來。另一方面,百步亭模式對政府公共管理方式以及現代政府職能再造的意義并沒有被彰顯。正如上文所言,百步亭模式同新公共管理理論、新公共服務理論具有很強的耦合性,但是現有的研究并沒有體現出來,更多的是就創新本身來談創新本身,缺少理論關懷。
(二)模式定位的局限
關于百步亭模式的界定,目前相對統一的表述是“建設、管理、服務”三位一體的社區管理模式。這種定位學理意義并不強,并不足以將百步亭模式的創新意義表達清晰與完整。同時,不同研究者根據自己研究的需要也會對百步亭模式有不同的表述,如百步亭自愿服務模式[2]、企業主導的社區建設模式[3]、百步亭社區公共服務模式[4]、百步亭社區管理模式[5]等,從這一方面來看百步亭模式的整體定位并不突出。百步亭模式的定位首先要確定的是理論定位,要突出前沿性、前瞻性,要同發達國家社區建設與研究的基本趨勢與方向保持一致。其次,百步亭模式的定位要凸顯代表性、地域性以及文化特性,打造中國城市社區建設的國際名片。再次模式定位要凸顯整體性,如百步亭自愿服務模式并不是一個獨立的自愿服務模式,它是整個百步亭模式的一個分支,它的經驗必須建立在整體模式的基礎之上。
(三)框架結構的局限
模式本身是一個結構化系統化的概念,某一個方面的創新并不能稱之為模式,頂多是一種創新。而社區建設本身是一種生活與文化共同體的建設,它的要求是要凸顯共同體生活的全面圖景。從現有的關于百步亭模式的研究內容來看,百步亭模式的框架結構并不清晰。作為一個完整的社區治理模式,它至少要包括不同的子模式,如社區管理模式、社區自愿服務模式、社區參與模式、社區基地培訓模式、社區教育模式、社區文化培育模式、社區醫療養老模式、社區共建模式、社區宣傳模式等。模式的建構一定要系統性和多元性,形成一個完整的現代性的城市社區建設樣板。目前,百步亭模式在框架結構的定位上還有諸多問題。
四、未來一個趨勢——智慧社區
當前,不同地方的治理實踐模式很多,但多數模式的生命力值得懷疑。百步亭模式有很強的實踐自覺性與理論自覺性,且由企業主動參與推進,居民參與性較強,有著各種先天的優勢,如何發揮這種優勢,將其樣本的理論價值、政策價值以及實踐價值發揮到更高的層次與深度,將是百步亭社區接下來要努力爭取的目標。
同時,當前“互聯網+”時代已經來臨,互聯網也在不斷的改變著中國基層社會的治理理念、治理結構、治理方式與治理結果,與之相對應的“智慧社區”“智慧小區”也在很多地方逐漸出現,成為未來城鄉社會治理的一種趨勢。從百步亭社區現有的定位來看,已經開始注重智慧社區的建設,其中社區網站的建立以及網站內容的設計都體現了智慧社區的一些內容,但僅僅是初級的一種嘗試。在今后,百步亭社區應該將自身的模式創新同智慧社區建設結合在一起,充分借助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信息智能終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社區居民生活與模式平臺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互動化與協同化。從新加坡、香港以及日本的智慧社區建設經驗來看,智慧社區是在現代社區管理與治理基礎上融合現代信息技術,為社區居民提供全面系統的智能化、便捷化以及多樣化的服務,突出服務在整個智慧社區中的核心作用。以日本的智慧社區建設為例,具體包括社區物業服務、社區物流服務、社區家政服務、社區醫療服務、社區商業服務等。[6](p63-70)而企業主導的百步亭模式在智慧社區建設中同樣具有先天的優勢,完全能夠在智慧社區建設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豐富百步亭模式本身的內涵與價值。需要強調的是,城市社區建設應該結合本地的具體問題,要做到主體自覺、服務自覺以及理論自覺的統一,這樣既能找到社區治理的動力,也能把握社區治理的趨勢與方向。
參考文獻:
[1]陳明.“家戶”:中國農村治理研究新視角的建構[J].內蒙古社會科學,2015,(5).
[2]汪文革.城市社區治理中的公民自治與服務創新——以武漢市江岸區百步亭社區志愿服務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2,(6).
[3]周運清.百步亭花園社區建設助創新模式[J].學習與實踐,2002,(5).
[4]于燕燕.社區公共服務模式的思考——百步亭社區公共服務的啟示[J].學習與實踐,2007,(7).
[5]陳小京.城市社區管理體制改革模式的新探索——淺析武漢市百步亭社區推進社區管理體制改革的實踐[J].湖北社會科學,2007,(12).
[6]王喜福、陳肖然.智慧社區——物聯網時代的未來家園[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6.
注:本研究為湖北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文明湖北建設研究》(ZD2016WT017)、教育部青年基金項目《“互聯網+”農村社會治理發展研究》(16YJC810004)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陳明(1986- ),安徽蒙城人,華中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講師,研究方向:城鄉治理與國家建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