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權
一、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實施
一節課要教學哪些內容,分哪幾個環節,開展哪些活動,怎樣引導學生,怎樣設計練習,采取怎樣的形式……這些都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組織和安排,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興趣的高低、學習主動性的強弱、教學效果的好壞、教學任務能否完成等。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生,但學生的學習活動離不開教師的主導,學生必須在教師的指導、組織、引導和合作之下來完成各種教學活動。比如,導學嘗試這個教學環節,首先,教師得編寫好自學提綱,包括問題、練習、方法、注意事項等;其次,在此基礎上學生才可以高效自學;第三步是老師的指點引導;最后是教師對學生嘗試的反饋信息的掌握和處理。因此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引導,對學生的激發,對學生的組織、管理和安排,都需要教師去實施,也就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離開教師的主導,課堂教學難以順利進行。
二、教學中動力系統的建設
培養興趣,激發求知欲,設疑質疑,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引導學生找到教材與生活的接近點和銜接點,學生自然而然就有了求知的欲望。對教學內容的層層深入,對出現的矛盾和疑問,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思維,使學生處于一種“憤”“悱”狀態。通過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激起他們對數學的濃厚興趣,讓他們培養學好數學的自信和熱情、積極性和主動性。這些學習動力系統因素的精心激發、用心設計、傾心應用,一定能夠為學生搭建起學習的平臺,培養起學生對數學學科的愛好和興趣。
三、啟發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啟迪思維,培養思維能力
有很多學生,離開教師的提示,離開課本上的范例,離開同學的幫助,就不會分析問題,不知道怎樣下手,不知道從什么地方考慮,找什么,想什么。例如,不會從已知出發,找得到的結論,再由得到的結論向求證進發;不會從隱含的信息中發現條件,再結合已知求得結論;不會由結論找需知,再由需知向已知靠攏。而是盲目思考,照貓畫虎,硬套公式。這些學生,缺乏思維的積極性、邏輯性、獨立性的引導和訓練,缺乏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久而久之,導致學生對數學不感興趣和厭惡。究其原因,是教師沒能引導學生掌握好用分析綜合法解題、推理的規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解決問題、講解知識、分析思路、總結步驟、探討規律時,要多在分析方法上下工夫,對學生不斷地進行啟發引導,肯定能夠為學生分析解決問題奠定基礎。
四、教學中的思路點撥
點撥有別于傳授和灌輸,是指學生在學習當中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教師的提示、引導和啟發;是指當學生思路阻塞、思維不通、方法不對時,教師的疏通、指點和糾正。點撥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能使學生把所學知識化難為易,思維暢通,茅塞頓開。教學中的點撥要靈活多樣,可以設計問題提問、對比聯想提醒、分解知識提示、結合實際講解、看書思考指導,等等,這樣效果才會更佳。
五、學生學習中的方法指導
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但有一個前提是效率高、有技巧、科學合理。要摒棄死記硬背、題海戰術等不利于學生終身發展的學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也是教師的職責之一,對學法的指導要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不僅要告訴學生如何學,而且還要用正確的方法去學,直到掌握為止。要把解決問題的方法、思考問題的方法這把鑰匙教給學生。怎樣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呢?學習方法包含多方面的內容,如綜合法、分析法、消元法、歸納法、聯想法、反證法、圖像法、換元法、度量法,等等。有人說:良好的學習方法是培養訓練出來的。在教師的啟發與指點下,學生自己動腦、動手、摸索、思考、實踐,總結出一套對自己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才是真正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比如,在解決證明題時,應根據已知條件、隱含條件、題目特點、所證結論,逐步滲透不同的學習方法,加強學生對問題的分析思考、對比聯想、思路轉化等指導與訓練,這種指導既有利于對基礎的鞏固,又有利于學生自學知識、思考問題、拓寬思路、猜想答案、探究困惑,最終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教法的設計和實施
教學方法的確定,我覺得主要考慮兩個因素:一是學生。要把學生當成課堂學習的主人,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如知識層面、學習方法、興趣愛好等。二是教學內容。知識點要用什么方法、形式“教”給學生,這就需要結合教學對象和教學內容來“因材施教”,確定具體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只有方法得當,教學任務才能順利完成,效率才高。運用教學方法的過程,就是老師組織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課堂當中的教學方法不是固定的,要靈活多樣,它會隨著一些不確定因素的變化而變化,這就需要教師隨機地進行調整,選擇最合適的教學方法來完成教學。漫無目的叫學生讀、背、記的做法,其實是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實踐證明,數學課堂上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必須充分做好教師對教學過程的設計與實施,教學中動力系統的建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學中的思路點撥,對學生學習中的方法指導,教法的設計和實施。唯有如此,才能引領學生“上路”,幫助學生清除路障,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編輯 趙飛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