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豐華
摘 要:《匆匆》是朱自清先生所寫的一篇散文,其中以“匆匆”為主題,對時間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在飽含深情的描述中,讀者會產生全新的認識與看法。基于此針對《匆匆》進行了簡要分析,并提出幾點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關鍵詞:《匆匆》;文學;文本分析
通過有效的閱讀,可以在作者的引導下,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所以在閱讀中就要避免急切與毛躁,而是要以沉靜的心態,真正進入到文本中,通過不斷的閱讀,感受其中的韻味。
一、分析文章結構
《匆匆》是朱自清先生在詩歌的基礎上向散文發展的基礎,且其中的字句也具備了一些詩歌的特點,所以在分析《匆匆》的過程中,就要堅持從散文的特點出發,以此來實現“以詩言志”。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匆匆》的文章脈絡比較清晰,可以讓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時間的飛逝,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解讀的過程中,就要明確自身的立場,真正將語言與意象結合在一起。第一,起承轉合處聚合問句。在《匆匆》一文中,十一個問句就是作者情緒發展上的重要載體,其源于“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等,看似分散的句子,卻起到了前后呼應的作用,在反問與設問中,可以緊扣文章的主題,同時也可以向人們展示作者的內心情感。從文章的整體上來說,問句與敘述上是井然有序的,雖然看似文句淺顯,但是可以向人們展示出時間的流逝,所以說作者的這種比較獨特的描寫手法與風格可以帶給人們一定的感觸。第二,零落在千門萬戶的意象。通過詳細文章中的意象,其中包含了桃花、太陽、水盆等內容,雖然是一些有形或無形的意象,卻分布在了文章的字里行間中。第三,組用節奏感的疊詞。作品《匆匆》,雖然字數相對較少,但是所采用的疊詞卻相對較多。從構詞形式上來說也是極為豐富的,如漸漸、匆匆、赤裸裸、默默里、輕輕悄悄等。從作者所處的時代來說,正是“五四”的落潮階段,新的革命形式還沒有全面到來,且在這一階段中靜寂與動蕩不斷,期望與寄托影響著當代的人們。在新文化思想的影響下,雖然讓其覺醒了,但是也產生出了較多的無奈與茫然。在這種發展形勢下,作者借助多樣化的疊詞將時間與思緒轉變成為了具體的物象,同時也可以將自身的主觀情緒融入客觀事物的描述上,不僅刻畫出了時間流逝的聲音,在一定層面上也揭示出知識青年在面對前途發展中的傷感情緒。第四,活用流線型修辭。在文章《匆匆》中,所采用的比喻方法比較新奇,如借助針尖上的水滴來展現過去的日子,將時間的流逝比作大海。在描寫捕捉匆匆的“影子”一句時,借助擬人的手法來活現了光陰的象征——太陽。作者引用“腳”來賦予了時間新鮮活脫的特點,同時也使得無情的事物展現出了豐富的人情味。可以說作者在展示自身內心深處的動人形象時,就賦予了太陽一定的人格化,同時也深化了文章中的意境。在使用排比句時,作者借助對比的方法來告誡世人,且在文字的影響下,也可以讓讀者仿佛可以觸摸到時間。在順其自然的講述下,使得文章中的語言節奏與情緒等方面不斷演進,從而加深了文章中的意境。第五,啟用復沓式的寫法。對于復沓來說,就是在句子之間可以更換一些詞語,而這也是散文或是詩歌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不僅可以凸顯出文章中的思想,同時也可以實現強調情感的目標,從而增強文章的節奏感。
二、定位核心價值
(一)富有特質的核心價值
在不同階段的教學中都融入了一定的散文,且對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也有著不同層次上的要求。朱自清先生所創作的《匆匆》在時間上相對較為久遠了,但是其中的主旨對現階段的發展來說,依然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也是學生必須要體悟的。在文章中雖然一些句子比較淺顯,但是從句式上來講卻是比較獨特的,其內容上也是比較精深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就要引導學生進行分析,提高學生的感悟與了解。
(二)設計出有效的教學模式
為了幫助學生分析好這一文章,教師就要運用正確的教學方法。第一,要品讀其中的句子與段落,以此來感悟到作者的情感,實現遷移的目標,運用好文章所表達出的特點,同時也可以遵循相應的順序,以此來分析文章中的特點。第二,適當切入文本,以此來實現整體上的把握。在引導學生分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資源,先鼓勵學生進行自讀,找出其中表現時間的內容。然后引導學生對標點、詞句等方面進行感悟,從而明確散文的特點,保證整體感知的準確性。第三,借助范例來進行補充,如讓學生自讀文章,并與其他同學交流學習上的心得。然后就可以從文章的寫作特色上入手,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學習是需要對文本進行解讀的,同時還要借助科學有效的教學手段來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情感、感悟主旨的。但是教師要明確在教學中還要盡可能尊重文本,確保文本的原生意義與狀態,從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參考文獻:
[1]曾玉.品析《匆匆》的文學意蘊[J].劍南文學(經典閱讀),2014(2):67-68.
[2]蔡瑩.淺析散文《匆匆》的語言藝術美[J].語文知識,2001(7):71-73.
編輯 魯翠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