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永貴
摘 要:《三顧茅廬》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教師在講解該教學內容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心理,靈活運用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在對其教學重難點知識進行講解的過程中,也需要注重突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培養。
關鍵詞:《三顧茅廬》;教材;諸葛亮;劉備;誠心誠意;求賢若渴
《三顧茅廬》是一篇綜合性較強的文章,教師需要注重整體優化其教學,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引導,使學生能夠融會貫通地對其知識進行掌握,由此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對其課文內容進行掌握。
【教材分析】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三顧茅廬》這篇文章,是根據《三國演義》這部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中的內容進行改寫的。“拜訪諸葛亮”是該課文的主要線索,該文章以事情發展順序為導向進行描述,寫劉備三次拜訪居住在隆中的諸葛亮,對其進行誠心誠意的邀請,希望諸葛亮能夠出山輔佐自己對中國大業進行統一。作為歷史性題材的代表作之一,該課文對劉備兩次前往隆中對諸葛亮進行拜訪的過程進行了略寫,而是在二到四自然段對劉備第三次對諸葛亮進行拜訪的過程進行了重點描寫,將劉備與諸葛亮二人之間的親密友情則放在了最后一自然段進行表述。文章既將劉備的胸懷大志、求賢若渴彰顯了出來,也將諸葛亮對天下大勢早有洞悉的雄才大略體現出來。
【教學目標】
1.對本課文中的生字詞進行學習和掌握,能準確對課文進行流利朗讀。
2.通過對字詞的學習來對課文內容進行初步理解,能夠對課文內容進行復述概括,對其習作方法進行感悟和學習。
3.對劉備虔誠的求賢精神進行感知,并感悟劉備及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設計理念】
以閱讀教學為導向開展教學,讓學生在閱讀中對其教學內容進行思考、探究和學習,使學生能夠對其內容進行自主把握,對其層次進行梳理,進而感知和理解文中所描寫的人物。該文章教學載體為語言材料,而重點學習對象則是課文,所以教師除了需要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還要注重對學生合作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能夠與“寫”相融合,由此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課題導入】
教師可以通過情境模式的方式對《三顧茅廬》這篇課文進行教學導入,利用“學富五車、博古通今、滿腹經綸”等成語來表示一個人的才華橫溢,以此為前提對學生進行提問:“同學們,你們想知道有哪些秘密藏在這些成語里嗎?只要你們大聲將這些成語多讀兩遍,相信以你們的聰明才智,一定能夠將其中的秘密找出來。”同時教師可以將“求賢若渴、禮賢下士”板書出來。這樣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調動,還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的活躍。
【教學過程】
(一)引導學生對課文背景進行了解
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將《三國演義》播放出來,向學生提問:這部電視劇有哪些同學看過?當中有哪些人物是你們所認識或者了解的?沒有看過的同學可以對剛才出現在演員表中的人物進行回想。接著,教師可以講述:劉備、曹操、孫權是三國時期的有名人物,他們分別代表著蜀國、魏國和吳國。在這個群雄紛爭的亂世年代,發生過這樣一個故事,叫做“三顧茅廬”。徐庶在蜀漢建立之前建議劉備去邀請諸葛亮,當時的諸葛亮不僅在年齡上比劉備小20歲,并且還只是一介村夫。那么這個課題中的“顧”是什么意思?“茅廬”又該作何解釋?由此引發學生對其課文內容產生興趣,對課文背景進行相應的了解。
(二)對課文進行朗讀,對人物特點進行初步感知
教師在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朗讀時,學生可以在閱讀中根據上述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對課文進行思考,同時教師還可以更加直接地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劉備為什么要三顧茅廬?他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呢?”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課文進行自由閱讀,但是需要要求學生在通讀課文的過程中能夠讀準字音,將文中所描述的主要人物標注出來,試想他們是什么關系,他們之間發生了什么事?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文中出現的“半晌、茅塞頓開、恭恭敬敬”等生字詞進行檢查,并以此為前提對課文主要內容進行概括,要求學生既能夠準確讀出字音,又能夠通順地對其語段進行閱讀。第三,教師引導學生對劉備前兩次的“茅廬之行”進行閱讀,由此對劉備的“誠心誠意”進行初步感知,這時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之前可以進行適當指導:“為什么劉備是三顧茅廬,而不是一顧或者兩顧呢?答案會在課文里嗎?課文里哪些語句和段落可以看出?劉備既然兩次都沒有見到諸葛亮,為什么他還要去第三次?劉備在這個故事中傳遞出了怎樣的態度和精神?為什么諸葛亮是劉備一定要請出山的人呢?根據課文,你們覺得諸葛亮和劉備會是一個怎樣的人?”
【結語】
《三顧茅廬》課文教學中不僅包含有很多重點教學內容,同時也包含有很多難點教學內容,教師需要在設計教學時注重其技巧性,使其能夠對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引導。再者,教師需要注重教學中基本知識點的突出,使學生能夠對課文結構設計有所了解,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理解生字詞等,并且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對該課文進行學習,在教學中突出一定的趣味性,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從而為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提供保障。
編輯 魯翠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