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玉英
一、創造性地使用科學教材是提高農村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根本
新課程要求教師“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這就是要求我們要創造性地進行“教材處理”,因此,作為小學科學老師,在備課時,要根據教材的內容編排、教學重難點、學生的實際情況、已有知識經驗等對教學的內容進行合理的重新組合,對學生進行科學的教學,以此來提高農村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比如,冀教三年級《植物的葉》的教學內容安排在秋季里,讓學生采集植物的葉子之后,通過反復觀察提升對葉子的認識;冀教五年級的《小苗的誕生》讓學生在春天里自己種幾粒種子,去觀察它的生長期;冀教版科學三年級《鳳仙花》一課,我放在百花爭艷的春天里來學習,學習過后帶領學生到山野林間去觀察田地、林間的各種植物的花,以了解花的構造從而鞏固所學的知識。
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農村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重點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迸d趣可以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提高農村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所以農村小學老師要根據科學學科的特點,鉆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創設教學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欲望。比如,冀教三年級上冊《風》一課的教學時,教師以學生模仿天氣預報員的形式引入本課,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冀教三年級《傾聽聲音》一課,教師在第一課時把學生帶到戶外親自去感受聲音、傾聽聲音,調動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能根據自己的切身體會言之有物;冀教四年級下冊《讓癟乒乓球鼓起來》,課的開始老師設計了用易拉罐自動變癟的小“魔術”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望,同時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的思維,學生頭腦中立刻就形成了新的認知沖突,成功地導入了本課的教學。既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又營造了一種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三、關注學生探究學習的過程是提高農村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實效性的主題
科學學科是需要不斷探索的一門學科,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探究活動中來獲取新知識。所以作為老師要關注科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探究活動中的每一個環節,要關注每一節科學課中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要達到什么樣的程度和怎樣的一個結果。對于農村小學的科學課堂,老師可以充分挖掘農村的自然資源,把農村生活實際與科學課程密切聯系起來,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科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比如農村的山野田間、林間樹陰、池塘小河等都可作為學生學習科學的自然環境資源,作為探究實驗基地,進行實地探究、學習。農耕方式的改變、品種的改良以及病蟲害的預防、現代農業技術的應用與推廣等都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科學的載體和資源。農村學校的科學教師如果能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和載體,并合理挖掘和利用會極大地提高我們科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比如,在學習《植物的葉》《傾聽聲音》《向陽的向日葵》等課時,我把學生領進大自然中去采集、觀察各種落葉,去感受大自然中的花香鳥語……《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親自實驗、觀察、經歷的探究方式是學生學習科學學科的主要途徑,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農村現有大自然資源,給學生提供探究學習的空間和時間,以此來關注學生探究學習的整個過程,從而提高農村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所以老師無論是備課,還是上課,以及課后,關注學生探究學習的過程是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實效性的主題。
四、開展課外活動是農村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延續和拓展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程在學習內容、活動組織、作業與練習、評價等方面給教師和學生提供了選擇的機會和創造的空間……提倡引導學生利用廣泛存在于學校、家庭、社會、大自然、網絡和各種媒體中的多種資源進行科學學習,加強科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滲透與整合?!?因此,在農村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體現內容開放、學習方法開放、思維開放、學習成果開放,以促進學生科學素質及各方面能力的全面提升。我們可以把課外活動作為連接課內外的樞紐,充分利用農村現有大自然資源,啟發學生到山間、野外進行觀察、研究、探索、實踐,對課堂上所學知識進行鞏固、理解和運用,真正提高自身科學素養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所以,教師一定要在準確把握課堂教學內容、教學重難點、教學目標的基礎上,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及生活資源,精心設計課外活動,從而提高農村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提高農村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深化新課程改革的具體體現。對于農村科學教師來說,要在工作中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礎上做到靈活把握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重視學生的探究過程,從而提高農村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使學生自身的科學素養和創新、實踐能力得到真正的發展。
編輯 趙飛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