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衛東
在小學體育教學開展過程中存在這樣的現象——學生愛體育,卻不愛上體育課。授課形式單一、不尊重學生愛玩的天性、扼殺學生的體育興趣成為影響小學生上體育課的主因。不難看出,有的教師并沒有深入理解體育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什么,為了達標,將體育課上成了“軍事課”,又苦又累。也有教師把體育課上成了“紀律課”,教師嚴肅刻板,學生唯唯諾諾,一旦違反規則就會受到教師的嚴厲呵斥,學生身心脆弱,難免會遭到打擊,失去了上體育課的積極性。從小學體育新課改標準來看,新課程理念下的體育課更注重趣味游戲的開展,一堂成功的體育課應該是讓學生充滿快樂的,包括運動快樂、學習快樂、交流快樂。結合小學生身體發展特點和運動形成規律,小學體育課應該以游戲和各種小競賽為主,讓課堂富有趣味,營造教師少說、學生多做的自主積極的體育氛圍。趣味化的體育課堂更能夠讓學生融情入境,學情知理,激情生趣。讓小學體育課堂興趣化,就在于教師開展切合學生心理和身體實際的體育游戲或者是趣味競賽,喚起學生學習體育的激情和興趣,既鍛煉體質又提高心智,從而享受體育樂趣并且愛上體育課。
一、教材內容改編成趣味游戲
趣味游戲運用于小學體育課堂,其目的就在于寓教于樂,讓學生綜合發展。教師結合教材內容,按照訓練要求進行游戲設計,讓學生玩中練,練中樂,樂中學。一方面能夠通過游戲規則讓學生了解動作要領和注意事項,另一方面學生在游戲參與中學會團隊協作,提高交際能力。例如,在一年級體育課上,“單腳跳”和“雙腳跳”訓練比較枯燥,如果教師一味地講述要領,不斷讓學生重復做動作,學生會從起初的有點興趣到最后被枯燥和乏味占據上風,從而導致興趣消失殆盡,何談訓練效果呢?如何讓學生興趣盎然并保持旺盛體力,教師將這一教學內容改編成了一個趣味故事,大致是“飛飛馬”要給“兔寶寶”送蘑菇,“飛飛馬”拿著一塊軟墊,根據游戲設計這塊小小軟墊的功用,一會兒變成山洞,一會兒又變為溪水,一會兒則是摩托……枯燥的體育內容華麗變身為趣味橫生的游戲,學生玩心大起,歡笑聲不斷。經過心率監測手表顯示,學生的平均心率達到了每分鐘125以上,運動量合理,屬于中等練習運動強度。將教材內容改編成體育游戲的案例不勝枚舉,需要教師發揮團隊精神,通過教研組的出謀劃策進行不同年級的游戲開發,使體育課變得“好玩”,激活學生的興趣點,使學生在游戲中鍛煉體質的同時,學會尋找合作伙伴,并協同“作戰”,自覺遵守指令要求,有助于日常行為規范的形成。
二、趣味游戲符合教學目標
體育課堂上趣味游戲的設計一定要符合教學目標,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內容進行改編。否則,離開了教學目標,盲目的游戲設計只是一場“游戲”,學生玩也玩了,樂也樂了,卻沒有記下體育教學內容,對課堂知識掌握不足,實際技能運用也會減弱。因此,體育課堂興趣化的前提就是要遵循教學目標,根據教學目標進行教材改編。例如,為了訓練學生立定跳遠的能力,教師要創編游戲,首先就要掌握立定跳遠的教學目標:一是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技術概念;二是要求90%的學生能夠掌握動作技術;三是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和團結互助的合作意識。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主動參與到體育訓練中,教師設計了“跳袋接力”的游戲。學生在參與中充滿了興趣,在小組接力比賽中,為了團隊榮譽,不少學生一改往日的柔弱,鼓足勇氣,按照要求提袋跳躍,繞過障礙物,與同組成員通力合作。在這個游戲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體力狀況,對動作不協調的學生及時給予糾正,還要鼓勵小組成員發揮合作意識。游戲設計得恰到好處則能夠讓學生獲得“雙贏”,一方面鍛煉身體,掌握技能,另一方面與人合作,積極配合,不畏困難,勇敢向前,這些都與實現教學目標不謀而合。
三、學生自主創編游戲
游戲原本就是小學生的最愛,他們的愛玩天性會被激發。在體育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創編的游戲并不是教師的“專利”,若要讓學生對體育游戲的興趣保持新鮮感,教師則要巧妙鼓勵學生參與到創編體育游戲中,讓學生創設新點子、新思路,教師講明教學內容的具體要求和目標,學生發揮最大潛能,調動智慧,設計最佳的游戲方案,教師可以提供時間和場地讓學生實驗自己創編的游戲的可行性,并從多個學生創編的游戲里推選出效果最佳的一個,并付諸實施和開展。在學習了蛙跳步、跳繩、高抬腿跑、托乒乓球等后,教師讓學生結合這幾個體育動作進行游戲設計。學生推出的最佳游戲“連環趣味賽”成了大家的最愛,通過長度設計,畫圈固定,圓點分布,道具準備,任務分配,學生完成跳繩、高抬腿跑、蛙跳步、托乒乓球到達終點,看看哪組學生用時最少。這一游戲是學生自主創造的,不僅包含了各個體育動作,讓學生掌握技巧進行動作訓練,還培養了學生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團隊合作的意識,更提高了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
總之,讓小學體育課興趣化,不僅需要教師獨具匠心地改編教材內容,還需要學生積極參與到游戲之中,并自主創設游戲,體力與智力共進,體育課堂充滿了歡笑聲。
編輯 高 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