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素玲
摘要:語文既是最基礎性的學科,更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本文立足于中職語文教學現狀,探討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堅持以“適用、夠用”為原則進行教學,以提高中職語文教學質量,實現中職教育目標。
關鍵詞:語文學習;現狀分析;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8)31-0079-01
中職學校作為我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之一,承擔著為國家社會提供專業人才的重任。語文是中等職業學校各專業學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礎課,對于提高學生的思想文化素質,學好各科知識,形成專業領域實際工作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將結合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和體會,對中職語文教學的相關問題做一點粗淺的分析和探討。
1.中職學生的語文學習現狀
1.1?學生素質低,語文基礎差。中職生源復雜,素質低,一般來說大部分學生都是考不上普通高中才進入中職學校。很多學生語文基礎不牢,或出現嚴重的偏科現象。
1.2?缺乏學習動機。不少中職學生對學習都有“被逼無奈”的感覺,他們迫于家長的壓力上學,沒有學習目標,沒有學習壓力,沒有學習動力,不能回答“我為什么來學習?”“我為什么要學習這個專業?”等一系列問題。
1.3?無視校紀校規,自制力差。可以這么說,幾乎沒有自覺學習的習慣,相當一部分學生紀律觀念淡薄,曠課、逃學、早戀、打架斗毆,部分學生甚至在課堂上辱罵教師。明知不可以違反學校的規章制度,但由于自控能力較差,時常有違規行為,且屢教不改。
2.教學對策及教學方法
上述情況,如何改進,如何使中職生的語文素質真正得到提高?我認為,應研究與學生實際相適應的語文教學策略,從觀念、目標、教材和教法等方面改變目前這種狀況。
2.1?育人必先育心。在我們批評學生前我們應該冷靜的思考:我們真正做到了為人師表了嗎?我們的言行會傷害學生嗎?理智地分析自己的行為,冷靜地處理學困生存在的問題,情感上不愧為母,言行上不愧為師,交往時不愧為友。讓學生感受到溫暖,感受到教師的人格魅力,在此基礎上了解他們的生長歷程、喜怒哀樂、性格愛好……走進他們的心里,與他們進行心與心的交流,通過交流,發現學生不同的心理反應,用愛心消除不良后果,讓他們心悅誠服地走進語文天地。
2.2?教學求活,求實,精心備課,讓學生在課堂上能活學活用。有的教師認為,中職就業班學生不參加高考,愿怎么教就怎么教。事實并非如此,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敷衍塞責,幾堂課后學生看透了教師,語文課堂定會亂成一鍋粥。課堂既考驗著教師的愛心、耐心、恒心,還考驗著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及專業特點,努力營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真正做到寓教于樂。課堂上盡量少理論說教,多動手動腦,注重能力的培養。
例如我講《拿來主義》時,課文很抽象,對中職學生來說,學習比較困難。課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我準備了糖、小包零食、香煙。在課堂上請幾位上來拿,有的同學拿得多一點,有的同學拿得少一點,有的同學不好意思拿。我以學生的行為入題,開始了對《拿來主義》的講解,學生們輕輕松松地便理解了拿來主義的涵義,《拿來主義》的論證方法,并相互交流了文化遺產繼承心得。
2.3?培養興趣——注重多媒體的運用。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要提升學習興趣首先要改變教學形式,讓學生的注意力不知不覺的就投入到學習中來,這就需要老師在課堂上出些“花樣”,但是老師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現代化教學手段——多媒體的運用是必不可少的,多媒體能夠通過視頻、音頻、動畫等教學手段讓老師更直接更準確的向學生傳遞所教知識,學生也能更好的接受和學習相關內容,學生能看明白,能聽懂,能夠有所收獲,自然會對學習產生興趣。
此外,運用多媒體引導學生看一些有益的節目,比如“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職來職往”、“漢字先生”等等,能夠有效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讓學生更好的認識人生社會,同時緩解學生學習疲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豐富學生學習內容。
2.4?與專業相結合,堅持以“夠用、適用”為原則開展教學。中職語文教學必須確立能力培養的“專業化”導向,必須把語文教學中的“聽、說、讀、寫”能力訓練與專業化的“職業化”訓練緊密結合起來,突出專業性,形成綜合職業能力、創業能力,實現職業學校“語文教學為專業服務”的宗旨,提高中職生的語文文化素質,綜合職業能力和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奠定基礎。例如,在課文教授過程中要有區別地挑選設計教學環節,以適合學生的專業,堅持“夠用”原則。書本中與專業性不強的內容可選擇略講或選講形式。如在講授應用文、散文、說明文等各種文體時,要根據不同專業有針對性地去選擇課文的教學,避開一些與本專業聯系不大或用不上的知識點,比如分析課文的思想感情和藝術寫作手法等,對于諸如汽修、機電、計算機等專業的學生來說根本就不實用。而教學重點在于像對說明文的篩選信息的能力積累等。幼教專業的學生可側重于文學修養方面的培養等。但對于應用文的寫作教學,所有專業的學生都必須要掌握,因為這跟學生將來適應社會所必須要有的基本能力相關,例如請假條、收據、總結、報告等的正確書寫。因此,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必須堅持“適用、夠用”原則,根據各種專業所需要的具體能力讓學生掌握語文的工具性作用。
2.5?提升動力——改革考試機制。中職學校就業班語文的學習應該為其三年后參加工作服務,結合學生所學專業內容及參加工作后需要的語文知識設計考試題目,在考試時應充分發揮出語文工具性的特點,讓學生學以致用,以適應日后的發展。
總之,作為職業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結合中職生的培養目標,全面地“吃透”學生情況,真正從學生的實際需要、能力水平、認知傾向出發設計教學,為國家為社會輸入合格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宏煜.職高語文課要有職高語文特點[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3.
[2]?《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