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貝貝
摘要:曾有教育專家說過,“課堂教學的有效與否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至關重要”。也就是說,教師必須重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個人感覺,有效語文課堂的構建與教學策略的正確選取是分不開的。下面,我結合自身幾年來的語文教育教學經驗和切身實踐,就如何開展有效教學、構建高效課堂談一談自己的點滴體會。
關鍵詞:語文;高校課堂;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8)31-0091-01
1.課前預習充分,是構建高效語文課堂的根本
有人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實踐過程中,我有意識地多渠道、全方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學習《爬山虎的腳》時,我給孩子們布置了一項特殊的家庭作業給大家“回家找幾條爬山虎的枝干,明天邊認真觀察爬山虎邊學習課文。”孩子們果然興致高,一大早便揮動著手中的爬山虎向我炫耀。終于上課了,我稍作分配,以小組的形式對爬山虎的枝干進行觀察。我們由同學們的疑問出發,先觀察“有沒有腳?腳在哪里?”我鼓勵孩子們用自己的語言給大家介紹“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什么樣子?”生1:“爬山虎的腳長在枝干上。”生2:“應該是長在莖上,長在葉柄的對面的細絲上。”師:“大家觀察一下它的樣子?”生3:“腳的顏色不一樣,有的是嫩紅色,有的是黑色,有的是灰色,還有的細絲上腳都沒了。”
我不禁開始嘆服于孩子們細致的觀察力了,在此基礎上我們回歸了課文內容。第3自然段詳細介紹了爬山虎腳的位置和樣子,第5自然段告訴了我們爬山虎腳的變化,解決了孩子們“為什么有的爬山虎沒有腳?”的疑問。這樣再來積累、背誦課文內容就容易多了,更何況課堂上我還設計了一個演說環節,先是同桌之間互相拿著爬山虎說說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再在班內交流展示;最后,結合課文中的語段感悟作者的語言美。層層深入中,便熟讀成誦了。
2.精心備課、全方位預設是高效語文課堂的催化劑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想要上好一節課,發揮教師的作用,必須做到深入解讀文本、精心備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講了周恩來少年時代的立志故事。為了上好這節課,我反復解讀文本,確立了本課教學的重點:(1)運用多種方法,理解“租借”“耀武揚威”“鏗鏘有力;”(2)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通過以往的經驗積累,理解詞語難不倒大家,因此備課階段我把目標2作為了重點。在解讀文本的基礎上,我通過網絡查閱了當時的背景資料以及周恩來的相關個人資料,精心準備了PPT課件,并在課件中插入相關圖片,以幫助孩子們更深入走進文本,直觀感受當時的社會現象。
因為做到了“有備而來”,整堂課上起來也算得心應手。在我的努力下,孩子們完全融入了文中的故事情節,跟隨少年周恩來的腳步走進了租借地,感受到了“中華不振”的內涵,課堂一下沉寂了,我看到了孩子們那緊皺的雙眉,仿佛聽見了孩子們那充滿憤怒的心跳聲。當再一次齊讀課題時,那種堅定、那種鏗鏘有力是基于對文本深入解讀的。
3.以課堂為陣地,尊重學生主體,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助長高效語文課堂的生成
新課標中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但個人認為尊重不是放縱,教師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要發揮自己“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下面是學習《搭石》時的一個課堂片段,“看到課題,你有什么疑問或想從課文中了解什么?”,“搭石是一種什么石頭?”、“什么叫搭石?”……,從孩子們充滿疑惑的神態中,了解到孩子們課前并沒做好預習,如此質疑課題上浪費時間太可惜了,于是我巧妙進行了引導。因為課文中有對“搭石”的描寫,我鼓勵孩子們讀課文從文中找答案。
朗朗的讀書聲想起的時候,我腦海中突然靈光一閃,何不換種方式,引導學生加深對課題的理解,“有一種(?)叫搭石。”我在黑板上鄭重寫下這句話。待同學們讀完課文,我指名匯報了文中對于搭石的描寫,孩子們能領悟搭石的含義了,知道那是通過小河的一條用石頭鋪設的小路。我覺得還不夠,于是我們的精彩對話誕生了。我:“現在大家理解搭石的含義了嗎?”孩子們:“理解了。”我:“誰能完成黑板上的填空。”“有一種路叫搭石。”秀淙第一個站起來。“有一種橋叫搭石。”女生金芮不甘示弱。理解到位,欣喜于同學們的表現。
“有一種鄉間美景叫搭石。”志遠的回答給了我震撼,他已經完全進入了文本。通過以上案例不難發現課堂上教師引導者的作用是如此之大,他對于構建高效課堂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4.課后練兵,使語文課堂的高效性深入持久
學習《聽聽,秋的聲音》時,課堂上我主要采取了朗讀的形式來引導同學們們感悟詩歌的語言美、韻律美,在朗讀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基于現代詩歌的特點,除了朗讀,我還把較多的時間放在了指導學生進行詩歌創作上。由于三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創作前我與孩子們一起回顧了秋天所特有的聲音,如風聲、雨聲、落葉聲、蛐蛐聲等等;然后鼓勵學生仿照課文中自己喜歡的小節進行創作;最后是展示環節,從孩子們天真的小臉上,我看到了創作興趣。以下是部分學生的創作成果:“聽聽,秋的聲音,豐收的時候,“哈哈”,是農民伯伯爽朗的笑聲”、“聽聽,秋的聲音,秋雨連綿下著,“滴答”,是跟樹葉打招呼的聲音。”這樣以來,同學們對于這首現代詩的感知就不僅僅停留在詩歌內容的表面了,對于此文體也有了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