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輝超
摘 要:現如今培養擁有綜合素質能力的學生成為當今教育體制改革的核心目標,而道德教育作為學生綜合素質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提高良好的思想行為觀念以及學習習慣具有深遠的影響意義,特別是在農村小學數學教育實踐中表現尤為突出,由于數學教學的內容及形式獨特性,促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需要保持良好的活躍的思維創造力以及學習習慣,從而為進一步全面掌握數學知識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逐步被教育工作者所重點關注。
關鍵詞:農村小學數學;道德教育;探索發展
目前,在教育事業發展改革進程當中為了進一步適應新課標教育體制環境,在各學科教育轉型的實踐過程中都逐步引入了形式多樣的教學策略以促進能夠在未來的教育活動中達到良好的教學效率,從而提高教育質量。農村小學數學教育作為小學教育階段重要的構成要件歷來是該進程中的重點對象,為了改善農村小學數學教學的現狀,進一步提升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綜合素質能力,在原有教學策略的基礎上引入了德育教學,這也為提高數學教學效率探索出了一條新的發展道路。
一、引入道德教育策略對于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所產生的影響意義
伴隨著道德教育策略的引入,為農村小學教學在新課標教育制度改革背景下進行規劃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為其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實踐活動拓寬了新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模式:
一方面,充分彌補了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階段的不足之處,從教學模式的轉變過程來看,傳統農村數學教學模式注重學生成績的提升,而對于數學知識的綜合運用以及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則是依靠學生自身的理解能力和悟性來完成,學生的思維意識以及學習習慣沒有得到良好的培養與發展,制約了學生學習積極性興趣建設,而德育教學策略的引入則從思想觀念的轉變、學習意識的形成方面入手,以引導學生思想觀念,提高學生學習積極興趣為目標,形成了多種方法及措施促使傳統的教育模式得到轉變[1]。
一方面,提高了農村小學生的實踐能力,不僅能夠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展現,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從而讓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養,使其充分利用農村豐富的社會生活資源,將德育教學的實踐部分通過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讓豐富的社會生活為德育教學提供良好的素材和實踐平臺,而課堂則為德育教學提供了良好的理論依據,使得理論課堂與實踐結合相輔相成,更加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1]。
二、加強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學的主要措施
為了在今后的教學實踐活動中充分引入德育教學策略利用其優勢作用推動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成效和整體質量,應當在現有數學教學活動的基礎上進行方法、內容以及思想觀念上的創新,為此應當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
首先,應當在遵循新課標教育體制改革以及教育大綱規定及要求的前提下,立足于現有教材深入挖掘在數學教材中對于德育教學的內容,同時結合小學生思想活躍、想象力豐富、愛動手動腦等年齡特征,盡可能多地將課堂教學內容與實踐社會生活相結合,并將德育教學內容貫穿于整個教學課堂始終。例如在人教版動物餐廳的學習過程中將接待餐廳客人所需要的禮儀、互幫互助等教學內容通過講解數字加減的知識逐步得到運用,使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明白了接人待物所需要的基本德育禮儀[2]。
其次,充分利用農村豐富的社會生活資源,創設適應農村小學生接受能力的情境數學教學,以人教版對于長度知識的講解為例子:由于小學生對于長度的理解比較模糊,教師為了使其內容更加形象,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將農村生活環境中的樹木、花草、農作物的高低作為講解長度的實例,采用包括環保綠色的語句“愛護樹木、珍惜糧食作物”作為知識的延伸,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印象。
最后,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定期根據不同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開展不同的教學活動,將德育教學策略同活動的方式付諸實踐,讓學生在數學知識的學習與應用中形成良好的品德。如“統計”這一內容,其教學目標是為學生通過對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過程的體驗,可以初步地了解統計的意義。教師在講解完這一教學內容之后,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家庭塑料袋使用統計”活動,讓學生對自己家里一天或一星期所用塑料袋數量、功用等數據進行收集、整理,之后做出統計,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環保意識[3]。
綜上所述,德育教學策略對于推動農村小學數學教育實踐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意義,通過在教學實踐中引入德育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行為品德習慣促進身心健康發展,這與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目的不謀而合,也為現階段進一步擴展小學數學教育策略探索指出了一條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新途徑。
參考文獻:
[1]黃登勝.新課改下農村小學數學教學現狀及改革對策[J].考試周刊,2017(96):94.
[2]鄭勝.農村小學數學教育改革的幾點探討[J].新課程(小學),2017(6):66.
[3]尹英.淺談在農村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8(3):265.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