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倩
摘 要:自古以來,德育就是教育之根本。為了切實提升德育的實效性,教師必須要將德育和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即將德育滲透到學科教學之中。在理論聯系實際的基礎上,有理有據地論述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的一些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德育;滲透策略
縱觀古今中外的教育發展史,德育一直就被視為教育之本。奧地利著名教育家布貝爾說:“教育者的最重大任務在于幫助塑造人的品格。”塑造人的品格即德育。現如今,“立德樹人”也已經成為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
德育與智育、美育、體育以及勞動教育等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正因為如此,教師應該恰如其分地將德育和學科教學緊密地結合起來,即教師要將德育教育潤物無聲地滲透到學科教學之中,據此對學生進行富有成效德育。下面筆者將在借鑒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緊密結合自身教學實際,淺顯論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的一些有效策略。
一、深挖教材內容,找準滲透點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之關鍵在于找準滲透點。教師找準了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點”,德育滲透就會變得順其自然、富有成效。反之,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就會顯得有些牽強附會,德育滲透的實效性自然也就會大打折扣。
基于此,為了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更好地滲透德育,教師要在課前深入挖掘教材教學內容,尤其是要挖掘一些教學內容與德育素材的銜接處。教師切不可小覷這些銜接處,這些銜接處正就是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滲透點。
“小數乘法”是人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中的一部分內容。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筆者通過對教材教學內容的挖掘,將這部分的知識目標確定為讓學生理解并掌握小數乘法的計算方法和算理。以此為中心,筆者又將這部分內容的情感目標確定為讓學生感受小數乘法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運用。事實上,這一情感目標也就是在本課時滲透德育的滲透點。
如,最近學校宣傳欄的玻璃被某同學故意打碎了,該櫥窗長2米,寬0.8米。你能幫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塊玻璃嗎?
通過讓學生解答這道應用題,正好可以對學生進行愛護公物、保護校園環境的品德教育。
由此可見,以教材教學內容和德育素材之間的銜接處為德育滲透點,能夠使得德育的滲透潤物無聲、富有成效。
二、了解學生學情,擴大滲透面
毋容置疑,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如果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僅僅對某一部分學生滲透德育教育,那么,這樣的德育也是不值得稱贊的。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為什么會產生教師僅僅對某一部分學生滲透德育的現實困境呢?竊以為,主要還是因為教師對于學生的實際學情了解不夠透徹、全面。學生學情不同,認知水平也會有所差異。如果教師僅僅是在教學活動中含沙射影、朦朦朧朧地滲透德育,那么,對于一些認知水平偏低的學生來說,肯定無法感悟到這樣的德育。
還是以上面的那道例題為例,如果教師在引領學生解答這道應用題的時候,不去點透德育的內容,而只是讓學生自己去感悟。顯而易見,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是很難起到德育的作用。教師既可以親自去點透,也可以讓一些悟性比較高的學生去點透。唯有如此,所有學生才能受到保護環境、愛護公物的德育。
因此,為了能夠擴大德育的滲透面,提升德育滲透的實效性,教師極有必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實際學情。
三、依托教學活動,提升滲透率
異彩紛呈的課堂教學活動既是承載學生達成課堂教學目標的一葉扁舟,也是培植德育之苗的一片沃土。離開了課堂教學活動,德育滲透就會成為無本之木。依托異彩紛呈的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就會在樂此不被地完成各種學習任務的同時順其自然地達成課堂教學目標、潛移默化地接受德育。
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立足教材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潛心設計一些異彩紛呈的教學活動。以這些異彩紛呈的教學活動為沃土,植入德育種子,培植德育之苗。
以教學“圓周率”這部分內容為例,教師設計了這樣一項教學活動。首先,教師讓學生在課前通過各種渠道搜集了一些與“圓周率”相關的資料。然后,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中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討論交流了與“圓周率”相關的知識。通過討論交流,學生就會認識到將圓周率值精確到七位小數的歷史第一人是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當學生認識到這一點時,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就會陡生。趁此良機,教師就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異彩紛呈的教學活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不僅能夠順利達成課堂教學目標,還能夠全面接受德育。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找準德育滲透點,據此提升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滲透德育的實效性;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實情,擴大德育滲透面,以此提升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滲透德育的實效性;教師要巧妙依托教學活動,提升德育滲透率,據此提升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滲透德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吳良洪.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策略[J].開心(素質教育),2017(5):57.
[2]馬賽.讓德育之“苗”在數學課堂“開花結果”:芻議小學數學教學中德育滲透策略[J].中華少年,2017(1):142.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