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0;2.河南省中醫院腦病科,河南 鄭州 450000
中風病是中醫四大難證(風、癆、鼓、膈)之首,與冠心病、癌癥并列稱為“人類健康的三大殺手”[1]。中風病復中比初次發病對人體損傷更大,其致殘率和病死率更高[2]。因此,有效進行中風病的二級預防對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有著重要意義。
缺血性中風又稱“腦梗死”,復中是指病發數月或者數年后中風再發,與首次病發的病因和誘因相關。對中風病因病機,歷代醫家闡述頗豐,但占主導地位的還是“因虛致瘀”學說。清朝醫家王清任指出:“半身不遂,虧損元氣,是其本源”,“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指出“元氣不足”是中風病產生的根本原因,本虛標實是其病理特征,并以此理論為基礎開創治療氣虛血瘀型中風的經典方——補陽還五湯,對后代醫治中風病影響極大,至今仍是治療氣虛血瘀型中風的首選方劑。呂富榮等[3]研究指出,氣虛質、血瘀質體質與中風復中發生率之間關系密切,該項研究驗證了氣虛血瘀證在中風復中的發生中起到重要作用。梁偉雄等[4]研究指出“血瘀”和“氣虛”作為中風病的首要病理特征,在急性期已較為明顯,隨著病程進展,患者氣虛血瘀之象則更加突出。崔應麟教授也認為“元氣虧虛”是中風病的核心病機,“瘀”是其病理產物,在治療上以益氣為主,活血與通絡并舉,并以此治療理論為引導,總結多年臨證經驗,立意“益氣活血通絡法”,創經驗用方“康益膠囊”,為缺血性中風的二級預防提供了又一思路和方法。氣虛血瘀是缺血性中風的主要病因,從“益氣活血通絡”入手進行缺血性中風的二級預防,使氣虛得補,瘀血得化,脈絡得通,截斷中風復中。
中風病的二級預防,其核心思想是“防”,指對已發生過中風先兆、首次發病或多次發病的患者,針對其病因和誘因,使用藥物、飲食、運動等方式干預,預防其再發病的方法,屬中醫“治未病”的范疇。中醫“治未病”理念首見于《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論》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治未病”理念包括3個方面的內容,即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瘥后防復。二級預防實則屬于其“已病防變,瘥后防復”的領域。中風病的二級預防恰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我國古代各醫家對中風病復中也早有闡述,《癥因脈治·內傷中風證》提到:“中風之證……一年半載,又復舉發,三四發作,其病漸重”;《雜病源流犀燭·中風源流》論述:“若風病即愈,而根株未能懸拔,隔一二年或數年必再發,發則必加重或致喪命,故平時宜預防之”。均闡明復中比初次發病對人體的損害更大,所以應更加重視中風病的二級預防。
3.1 益氣扶正以補其本虛 《內經》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逆調論》亦云:“榮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榮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榮氣虛衰會使肌膚麻木不仁,衛氣衰弱則肢體運動不利。益氣扶正法是從整體而論,益脾腎之氣以助正氣,從而加強機體抗邪能力。中風病復中以氣虛為本,故歷代醫家在選方用藥中善用黃芪、人參等大補元氣之藥,如補陽還五湯重用黃芪為君藥,被后代醫家廣泛應用于氣虛血瘀證類疾病,同時配用活血化瘀藥,意在大補元氣以鼓動血行。現代研究闡述[5],益氣扶正法能提高免疫功能,而且具備整體調節、改善內環境及全腦保護的功效,有效應用于中風復中的預防。在恰當用藥的同時需考慮患者自身體質,選擇適合自身的運動方式,鍥而不舍,便可增強體質,固護正氣,提升機體抗病能力,避免各種病邪入侵,從而預防中風的發生。
3.2 活血通絡以祛其標實 中風復中以血瘀為標,氣虛無力推動血行則致血瘀,瘀阻脈絡不能濡養筋脈則肢體不用,故其治療應在益氣扶正的基礎上,兼以活血通絡,使瘀血去,絡脈通,則諸證自愈。缺血性腦中風如若瘀血未及時肅清,停積日久聚而不散,致使部分癥狀經久不愈而成后遺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幸福指數。所以應及時合理使用活血化瘀通絡類藥物,使瘀血去,新血生,腦絡、肢體得到氣血濡養,從而發揮正常生理機能。有研究指出[6],活血化瘀類中藥可通過多環節、多靶點、整體調節,達到治療腦血管疾病的目的。該類藥物可改善腦損傷部位的血管痙攣,提升腦組織的耐缺氧性;增進血管內皮細胞的修復;降低血管通透性及血液粘稠度;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提高自由基清除速率,防治腦水腫。
康益膠囊是崔應麟教授總結多年臨床經驗,在益氣活血通絡法指導下組成的經驗用方,全方由紅參100 g,丹參300 g,三七粉100 g,土鱉蟲200 g,水蛭100 g,大黃60 g組成。用法:研粉沖服,每日2次,每次3 g。方中紅參味甘微苦,性溫,大補元氣,旨在氣旺則血行,瘀去則絡通,是為君藥;丹參味苦,性微寒,活血止痛,祛瘀生新;三七味甘微苦,性溫,具有化瘀而不傷正之功,協同丹參活血祛瘀,共為臣藥;土鱉蟲、水蛭為蟲類藥,功可破血逐瘀、通經活絡,力專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藥力;大黃味苦微澀,性寒,具有祛濁瀉下之效,使瘀血去,新血生,共為佐藥;此方使氣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絡以治標,標本兼治;且補氣而不壅滯,活血又不傷正。紅參、丹參、三七粉,君臣配伍,益氣無慮助火傷氣,化瘀不憂祛瘀傷正。血脈不通,非蟲類藥以走竄之性,搜風剔絡以化沉疴、通經絡,藥選土鱉蟲、水蛭,破血逐瘀,搜風剔絡,使瘀血去,絡脈通。諸藥合用,共奏益氣活血通絡之功,則痼疾可愈,復中得防。
[1]夏振威,魏江磊.解毒通絡法治療中風病研究概況[J].中國中醫急癥,2015,24(9):1587-1590,1600.
[2]楊國財,朱敏.參花散加味預防腦卒中復發的效果觀察[J].慢性病學雜志,2017,18(7):800-802.
[3]呂富榮,紀永毅,劉崗,等.中風病復中患者體質分布特點與危險因素的相關性研究[J].四川中醫,2017,35(11):62-65.
[4]梁偉雄,溫澤淮,賴世隆,等.中風病中醫證候特征與腦病理改變的相關關系研究[J].新中醫,1999,31(7):42-43.
[5]劉向哲,王新志,楊國防.扶正固本法治療腦梗死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5):49-51.
[6]王玉龍,張煥,劉秋燕,等.活血化瘀藥治療中風的中醫藥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急癥,2015,24(8):1414-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