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曄
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8
口瘡,西醫稱“口腔潰瘍”,由于經常復發,亦稱復發性口瘡。廣義口瘡泛指口腔黏膜的一切破潰[1],狹義口瘡指以唇、頰、舌、上腭及齒齦等處肌膜出現周圍充血、灼熱疼痛的淺表性潰瘍點為特征的一類病證。據資料表明,男性患病率為9.53%, 女性為20.82%[2]。本病是口腔粘膜疾病中發病率最高的病癥,常連續發作而無間歇期,發作時引起的疼痛、食欲不振、煩躁等諸多不適癥狀,嚴重影響到患者的個人身心健康甚至學習生活。筆者從中焦論治,以寒熱平調、補瀉兼施法治療寒熱錯雜型口瘡,取得較好療效。
中醫學對口腔潰瘍的認識較早,《素問·氣交變大論》言: “歲金不及,炎火上行……民病口瘡,甚則心痛”是古代醫家對口瘡的最早描述[3]。《外科正宗·卷之四》將口瘡命為“口破”,并從病位表現而辨虛實,曰:“口破者,有虛火、實火之分,色淡、色紅之別。虛火者,色淡而斑細點,實火者,色紅而滿口爛斑”[4]。中醫學認為口瘡屬“口糜”、“口瘍”、“口疳”等范疇,其病因主要分為外感和內傷兩個方面。外感主要為火熱之邪,與風、寒、暑三邪相關。火性炎上,易侵害人體上部;風邪易挾熱邪上擾或風熱乘脾;寒為陰邪,易傷陽氣,陽氣上越;暑性升散,易侵犯頭目等均可導致口瘡的發生。內傷則為直接傷及內臟,使臟腑功能失調,氣機紊亂,臟腑蘊郁化火上攻而致。主要分為七情內傷、飲食失宜、勞倦所傷和稟賦異常四個方面。七情可直接傷及內臟,五臟受損均可化火;飲食失宜、勞倦思慮過度均可損傷脾胃,中氣受損而陰火內生;母體本虛,小兒先天稟賦不足,臟腑氣血虧損或素體陰虛,虛火上炎等均可生口瘡。
患者李某,男,34歲,2017年10月25日以“口腔潰瘍反復發作20余年,加重1周”為主訴到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就診。自訴平素抵抗力較差,易疲勞,口腔潰瘍反復發作,重則口舌潰爛,大便不調,時干時稀,小便正常,納眠差。刻下癥見:口腔潰瘍多發,潰瘍面色黃,周圍肌膜色紅,面色發黃,口不渴,畏寒,納眠差,舌淡苔薄,脈細弱。西醫診斷:口腔潰瘍;中醫診斷:口瘡,寒熱錯雜證。方藥:半夏瀉心湯。組方:清半夏12 g,干姜12 g,黃芩20 g,黃連9 g,黨參20 g,大棗10 g,甘草18 g。7劑,水煎付,日1劑,分早晚2次服。2017年11月3號二診:患者訴服藥后口腔潰瘍疼痛明顯減輕,面色稍白,便干,納可,夜寐欠安,舌體較大,苔白,脈細數。方藥中減黨參為10 g,加酸棗仁30 g,火麻仁30 g。繼服15劑得愈。囑患者暢情志,避風寒;善飲食,慎起居。
按語:《景岳全書》記載:“口瘡,連年不愈者,此虛火也。”患者為中年男性,平素抵抗力差、易疲勞、睡眠差、大便不調均屬臟腑功能失調之表現,且發病后病程長,遷延難愈,久病多虛,故屬虛證。治療宜平調寒熱,補中益氣,清降虛火為法。方中半夏辛溫,為君藥,辛開散結,苦燥除濕;干姜溫脾土而除寒氣,配伍半夏,具辛開散結之功,通達中焦氣機;黃連、黃芩苦寒,苦入心而泄熱,寒以清降虛火;人參、甘草、大棗甘溫健脾益胃,以補脾胃之虛,復中焦升降之職。二診因虛火擾心而出現失眠,胃熱腸燥而致便干等癥,故加酸棗仁、火麻仁以寧心安神、潤腸通便。諸藥相協,配伍精當,使脾胃升降有序,中焦氣機暢達,臟腑功能恢復,虛火得降,陰陽平衡,口瘡可愈。
口瘡是口腔粘膜疾病中的一種常見病。本病雖是心胃火盛, 但是多兼心胃虛損, 寒熱夾雜。虛火熱毒上攻、中焦失去轉樞功能,脾胃為人體氣機升降之樞紐,五臟六腑皆稟氣于脾胃,脾虛胃實, 虛火上浮, 熏灼口舌, 日久肌膜潰爛而發病,故本證與脾胃關系最為密切。仲景之半夏瀉心湯為治療心胃虛損、升降失調、寒熱錯雜之主方,故用本方治療寒熱錯雜型口瘡,療效明顯。中醫對本病的認識從陽至陰,從臟到腑,從實至虛,臨床理論較為完備;治療上重視臟腑根本,以調脾和胃為主,同時兼顧他臟[5],常常效如桴鼓。西醫治療本病方法單一,多用傳統糖皮質激素治療,雖然短期內能夠取得一定效果,但是總體上治療效果不佳,臨床復發率較高,且用藥后易引起多種不良反應。半夏瀉心湯加減對寒熱錯雜型口瘡可標本兼治,臨床療效明顯,值得臨床推廣。
[1]熊大經,劉蓬. 中醫耳鼻咽喉科學[M]. 上海: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206.
[2]杜煥彩.煙草與復發性口瘡[ J] .口腔醫學縱橫, 1992,8(2):75.
[3]程旺,周軼群,陳仁壽. 狹義口瘡的中醫辨治溯源[J]. 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0( 6) : 1161-1163.
[4] 陳實功.外科正宗[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313.
[5] 燕東. 從脾胃論治口瘡臨床運用[J].新中醫,2011,43 ( 9) : 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