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第二中醫院/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江蘇 南京 210000
頭痛是由于外感與內傷,致使脈絡拘急或失養,清竅不利所引起的以頭部疼痛為主要臨床特征的疾病。頭痛是臨床常見的自覺癥狀,可單獨出現,也可發生于多種急慢性疾病的過程中[1]。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疾首”的描述,頭痛病名首見于《黃帝內經》中,《素問》風論中提到頭痛為“首風”、“腦風”,論及其癥狀表現,并提出頭痛的主要病因是外感和內傷。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較詳細地描述了外感頭痛病的辨證論治。《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對內傷頭痛有了較詳細的認識。金元以后,對頭痛病的認識越來越完善。《東垣十書》中記載頭痛可由外感與內傷引起,根據病因和癥狀不同可分為傷寒頭痛、濕熱頭痛、偏頭痛、真頭痛、氣虛、·血虛、氣血俱虛、厥逆頭痛等,并指出太陰和少陰頭痛。《古今醫統大全·頭痛大法分內外之因》中總結了頭痛病,指出:“頭痛由內傷引起的,氣血痰飲、五臟氣郁之病,東垣論氣虛、血虛、痰厥頭痛之類是也;由外感引起的,風寒暑濕之病,仲景傷寒、東垣六經之類是也”。
頭痛的病因分為外感和內傷兩部分。外感頭痛是由于外邪上擾清空,壅滯經絡,絡脈不通,不通則痛。在十二經脈中手足三陽經皆會聚于頭部,所以外邪首先侵襲頭部。在外邪中以風邪為主,但“風為百病之長”、六淫之首,常挾寒、濕、熱邪侵襲頭部。
若風邪挾寒邪,寒為陰邪最易損傷陽氣,清陽受阻,寒性凝滯,不通則痛;若挾熱邪,熱性炎上,風熱上壅,擾亂清空,氣血逆亂而疼痛;若挾濕邪,濕為陰邪,易阻滯氣機,損傷陽氣,濕性重濁、粘滯,濕蒙清陽,氣血運行不暢而疼痛。
內傷頭痛是由于情志不遂、飲食勞倦、體虛久病、稟賦不足、房勞過度、跌仆損傷等因素,導致肝陽偏亢,痰濁中阻,瘀血阻竅,氣血虧虛,腎精不足等,以致頭竅失養,或清竅被擾,而發頭痛。頭為神明之府,“諸陽之會”,頭與五臟六腑之陰精、陽氣息息相關,凡能影響臟腑之精血、陽氣的因素都可以是頭痛的病因。頭痛的病位雖然在頭,但它與肝脾腎密切相關。風、火、痰、瘀、虛為致病之主要因素。邪阻脈絡,清竅不利;精血不足,腦失所養,為頭痛之基本病機。
川芎茶調散出自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原方主治外感風邪頭痛,由川芎、荊芥、薄荷、羌活、細辛、白芷、甘草、防風組成,并用茶清調下。方中川芎性辛溫,善于祛風活血、止頭痛,為君藥,薄荷、荊芥輕且上行,既能疏風止痛,又能清利頭目,為臣藥。羌活、白芷均能疏風止痛,其中羌活善治太陽經頭痛(后腦連項痛),白芷善治陽明經頭痛(前額及眉心痛);細辛散寒止痛,善治少陰經頭痛(腦痛連齒);防風祛風解表,以上各藥協助君、臣以增強疏風止痛之效,均為佐藥。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為使藥。用時以茶清調下,取茶葉苦涼之性,清上降下,寓降于升,利于散邪,亦為佐藥之用。此方集辛散疏風藥于一方,并少佐苦寒之品,即使巔頂風邪從上而解,又無過分升散之虞,既升中有降,共奏疏風邪、止頭痛之效。正如汪昂《醫方集解·發表之劑》中說:“此足三陽藥也。羌活善長于治太陽頭痛,白芷長于治陽明頭痛,川芎長于治少陽頭痛,防風為風藥卒徒,皆能解表散寒,以風熱在上,宜于升散也。所以在臨床上,常以川芎茶調散為基本方治療頭痛,如此方證相應,常獲桴鼓之效。
患者任某,男,37歲,從事修理汽車,多為露天工作。2015年6月12日初診。主訴:因“反復頭痛1年,加重1月”就診。患者1年來,反復發作頭痛,以前額及顛頂疼痛為甚,呈重痛,與寒熱無關,頭痛開始的時間為每日上午十點以后,并逐漸加重,一般到下午減輕。患者曾先后在當地醫院就診,頭顱CT、頭顱MRI未見異常,診斷為:偏頭痛。服用止痛藥如芬必得等效果不佳,近1月來頭痛程度加重,伴頭暈,腿軟無力,嗜睡,懶言,無惡心嘔吐,無胸悶心慌,納可,二便尚調,睡眠安。患者既往體健,無高血壓病等疾病史。
查體:血壓120/80mmHg,兩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心率70次/min,律齊,各瓣膜聽診區未聞及明顯病理性雜音,雙下肢無明顯水腫。舌暗,苔薄白,脈數,余未見異常。
輔助檢查:血常規、生化:均在正常范圍內;頭顱CT、頭顱MRI+MRA、腦電圖:未見異常。根據患者的病史、癥狀、體征、四診合參,當屬中醫“頭痛”范疇,證屬陽明受寒、夾風邪上擾清竅,應以祛風散寒、活血通絡為治法,用川芎茶調散加減,處方如下:川芎15 g,當歸10 g,細辛3 g,防風10 g,辛夷10 g,薄荷6 g,蔓荊子15 g,藁本10 g,天麻10 g,鉤藤10 g,知母6 g,白芷10 g,僵蠶15 g,甘草3 g,茶葉一撮。7劑,水煎服,每日1劑。
二診(2015年6月19日)患者訴每日上午十點以后,頭痛減輕,仍伴頭暈,腿軟無力,舌質暗,苔薄白,脈數無力。處方調整為:川芎15 g,當歸10 g,白芍10, g細辛3 g,辛夷10 g,藁本10 g,天麻10 g,鉤藤10 g,生芪30 g,人參10 g,白術10 g,防風10 g,葛根9 g,白芷10 g,甘草3 g,茶葉一撮。7劑,水煎服,每日1劑。
三診(2015年6月26日)患者每日上午十點以后,頭痛明顯減輕,已無頭暈,下肢軟無力減輕,舌質暗,苔薄白,脈稍弱。處方調整為:川芎15 g,當歸10 g,白芍10 g,細辛3 g,辛夷10 g,藁本10 g,天麻10 g,鉤藤10 g,生芪30 g,防風10 g,葛根9 g,白芷10 g,白僵蠶10 g,荊芥10 g,薄荷10 g,甘草3 g,茶葉一撮。5劑,水煎服,每日1劑。
患者服用三診的五劑中藥后頭痛完全消失,下肢軟消失,隨訪半年未復發。
頭痛首先應辨外感還是內傷,結合患者的病史、癥狀及實驗室檢查,應考慮為外感。患者常年露天工作,風邪首先侵犯頭部。頭為諸陽之會,凡五臟精華之血,六腑清陽之氣上會于此。汪昂著《醫方集解》中說:“以巔頂之上,惟風藥可到也”。治療頭痛,從風論治很重要。《素問·太陰陽明論》中指出“傷于風者,上先受之”,十二經脈中陽經會聚于頭,所以風邪侵襲頭部,會使頭部的氣血運行不暢,經絡血脈阻塞不通,不通則痛,從而導致頭痛的發生。結合頭痛的部位,本病病位當屬厥陰、陽明,病程日久涉及到太陰。厥陰肝經頭痛在巔頂部位,肝主疏泄,肝的生理特性是升、動、散,寒為陰邪,最易傷陽,風邪致病極為廣泛,風邪夾寒侵擾清空,頭竅被擾,而發為頭痛。受到風寒之邪的侵襲,厥陰、陽明兩經受到邪氣的侵犯,陰陽失調,厥陰之氣夾風寒上逆輕竅阻礙陽明經氣的運行,使陰陽之氣無法交接,陽不入陰所導致,故出現前額及巔頂頭痛。厥陰肝氣旺易克脾土,加之寒邪內盛,太陰陽氣受損致升清無力,出現頭暈,嗜睡,懶言,中陽下陷出現雙腿軟無力。故本病病性當屬虛實夾雜,先以急則治其標為治則,瀉其實,可用祛風散寒,活血通絡之品治療,以驅邪外出,所以用川芎茶調散加減。
川芎茶調散中川芎歸經為肝、膽、心包,恰入厥陰、太陰經,以達祛風活血而止痛的作用,而且川芎為“血中氣藥”,最為走竄,辛溫升散,能“上行頭目”,祛風止痛,又能“下調經水,中開郁結”,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被認為是治療頭痛的首選藥物,也是治療各經頭痛的要藥。同時處方注重采用對藥配伍,如川芎配當歸以溫通經絡,白芷配細辛以溫經散寒,天麻配鉤藤以平肝熄風且天麻為治風之神藥。藁本長于厥陰經頭痛,白芷、知母長于陽明頭痛,蔓荊子、辛夷、薄荷輕而上行,善能疏風止痛,升能清利頭目。僵蠶通經活絡,以行藥力。細辛辛香走竄,宣泄郁熱,上達巔頂,通利九竅,善于祛風散寒,防風辛溫發散,氣味俱升,以辛散祛風止痛為主,且止痛之力較強,兩藥合用加強疏風止痛的作用。服藥時用清茶,茶葉苦涼輕清,清上降下,既可清利頭目,又能制諸風藥之過于溫燥與升散,使升中有降,不致升散太過,甘草調和諸藥,緩和風藥之燥。諸藥合用,共同起到疏散風邪、活血通絡、止頭痛的作用。
經治療后好轉,二診以緩者治其本為治則補其不足,加用生芪、人參、白術,不僅健脾益氣,且使受損太陽陽氣得以升清,濡養髓竅。生芪、白術、防風為玉屏風散制劑,補其衛陽之不足。葛根以引藥上行。當歸、川芎、白芍有四物之意,補血活血,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三診以標本兼治為治則,去人參、白術,加用白僵蠶、荊芥、薄荷,進一步疏散外邪,使得陰陽平衡。
綜上所述,通過川芎茶調散加減治療后使得厥陰、陽明、太陰之邪祛除,陰陽達到平衡,故頭痛止。
川芎茶調散,集眾多辛散疏風藥于一方,升散中寓有清降,具有疏風止痛而不溫燥的特點,共同起到疏風、活血、止痛的作用[2]。現代研究表明,川芎提取物可擴張腦血管,降血管阻力,顯著增加腦及肢體血流量,改善微循環,能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凝集,預防血栓的形成,治療頭痛[3]。所以在川芎作為君藥的川芎茶調散,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4],川芎茶調散可降低血粘度,改善微循環,且能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組織器官供血,增強免疫功能和抗炎作用。也可以改善腦循環,以及中樞性鎮痛作用,從而有效治療頭痛[5]。
隨著社會的發展及人們工作生活壓力的加大,頭痛近年來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尤其偏頭痛,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我國偏頭痛年患病率為9.3%,女性與男性之比約為3∶1[6]。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川芎茶調散治療偏頭痛上取得較好的療效[7-9]。川芎茶調散在臨床上的應用范圍很廣[10-12],不僅可以治療偏頭痛,而且可以治療三叉神經痛、鼻竇炎、副鼻竇炎等。臨床可根據辨證,靈活加減,以進一步擴大其應用范圍。
[1]周仲英.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288-297.
[2]王敏博,張慶,楊旭紅.楊旭紅教授運用川芎茶調散防治偏頭痛經驗舉隅[J]. 亞太傳統醫藥,2016,12(7):96-98.
[3]姜宇懋,王丹巧.川芎嗪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現代中藥,2016,18(10):1364-1370.
[4]吳宏赟,胡志強,史琳.川芎茶調散治療偏頭痛的Meta-分析[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36(3):99-102.
[5]宋軍.卒中與血栓的研究現狀與進展[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13(1):54-55.
[6]YU S,LIU R,ZHAo G,et al.The prevalence and burden of Primary headaches in China:a population-based door-to-door survey[J].Headache,2012,52(4):582-591.
[7]郭增元.偏頭痛中醫藥治療研究進展[J].內蒙古中醫藥,2017,19(10):133-134.
[8]王晨.川芎茶調散加減治療偏頭痛35例[J].中國臨床研究,2014,6(2):88-89.
[9]郭長學,李書霞,王劍英.川芎茶調散方加減治療偏頭痛臨床觀察[J].山西中醫,2012,28(10):14-16.
[10]王心好,隨志化.川芎茶調散新用[J].江西中醫藥,1996,27(6):38.
[11]李會文,趙恒志.川芎茶調散臨床應用分析[J].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5,20(6):42.
[12]陳擁軍,周潔,扈國杰,等.川芎茶調散治療頭痛體會[J].山西中醫,2014,30(12): 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