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中醫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中醫內科學》是運用中醫學理論,闡述內科所述病證的病因病機、證候特征、辨證論治及預防、康復、調攝規律,并采用中醫藥治療為主的一門臨床學科。該門學科作為中醫學的主干課程,涵蓋了中醫基礎理論、中藥學、方劑學、中醫診斷學等多個學科知識,不僅為其他臨床各科奠定基礎,更是基礎理論過渡到臨床實踐的橋梁,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學科地位。《中醫內科學》的教學改革研究從多方面進行,集中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等研究,而教學方法中案例教學法是培養學生中醫思維與臨床相結合的一種方法,從而使學生思維從理論向臨床,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使中醫教學和臨床實踐的煥發出應有的活力。目前,《中醫內科學》的學習若僅局限于基礎知識的認知、理解與掌握而忽略知識的運用與創新無異于舍本逐末。要學好這門課,基礎知識的積累非常重要,更要學以致用,拋開“本本主義”,靈活運用所學實踐臨床。傳統授課方式授課方式較為單一,刻板且乏味,“填鴨式”教學顯然僅是紙上談兵,無法實現從“紙上”到“躬行”的跳躍,難以培養出畢業后就能獨立開診的中醫臨床醫師。因此,《中醫內科學》課程教師應該要對該學科教學模式進行不斷探索及改革,力求尋找一種培養學生強就業力、強執行力的培養模式,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盡快地適應臨床工作。
案例教學法又名個案教學法、實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來源已久,可追溯到中國古代的黃帝、歧伯、孔子及古希臘時代蘇格拉底等的啟發式問答教學法,形成案例教學法的雛形[1]。上世紀20年代,美國哈佛商學院率先使用案例教學法[2],該法一經使用便頗有成效,后在國際上逐漸風靡開來。我國教育界于20世紀80年代探討案例教學法,該法教學基于案例,具有開放、互動等特點,遂在管理學、醫學、法學等高應用型學科得以廣泛采用[3]。目前案例教學法尚未形成統一界定。《中醫內科學》中的案例教學法可認為是基于中醫內科疾病典型案例并加以特殊化處理,使之更加適用于既定教學目的,通過學生思考、討論,從而使學生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提高[4]。該教學方法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培養學生臨床思辨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核心,以臨床典型案例提出的問題為軸心,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改變傳統的“授之以魚”的教學方法,將“授之以漁”變得生動豐富。案例教學法很好地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傳統以教師為主的課堂轉變為以學生為主的課堂,這一直觀式、互動式的教學方式變被動聽課為主動學習思考,較好的調動了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及學習思考的熱情,使學生在快樂學習知識的同時對該疾病又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及記憶,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拋開傳統的照本宣科的授課模式,轉變為啟發、引導學生,對自身理論知識的加強也是一種促進,從而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且該教學法強調了全程、全面、全互動,使得每個學生均能參與學習過程,教與學在案例教學中緊密結合,師與生均獲益滿滿。
《中醫內科學》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開發實踐能力的重要性不亞于學習基礎理論重要性。中醫內科疾病病種多、范圍廣,學習難度較大,如何學習這門課程至關重要。臨床帶教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生理論基礎較為扎實,但臨床操作能力及思辨分析能力較為薄弱,不能較好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診療思路及相關流程尚不熟悉,達不到獨立收治病人的效果。基礎知識與臨床實踐應為并駕齊驅的兩駕馬車,“高分低能”是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重理論而輕實踐恰在臨床上不過紙上談兵,重實踐而輕理論在收治病人時游若浮萍。因此在面對患者的時候,如何能夠第一時間將課本上的知識轉化至臨床診療過程中,形成正確的診療思路,是每個中醫生必須反復操練的關鍵。臨床帶教老師的人數及時間、場地均有限,不能夠滿足每個學生均深入臨床學習,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將臨床典型病案在課堂上進行情景再現,案例教學法就此形成。老師不再是刻板地照本宣科實行填鴨式教學,而是把課堂主觀能動性交給學生。基于上述案例教學法的長處及中醫內科學的自身學科特點,是否可嘗試在中醫內科學教學過程中運用案例教學呢?楊春曉[5]通過對60名中醫專業的學生進行隨機對照研究發現,在中醫教學中使用案例教學法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度及上課的積極主動性均優于傳統教學方法,值得推廣運用。鄭峰等[6]通過對比福建中醫藥大學案例教學法班級及傳統教學法班級,發現案例教學法在中醫內科教學中有較好效果,提高了中醫生臨床思辨能力及整體素質,廣受學生好評,值得應用推廣。孫麗霞等[7]對在中醫內科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進行教學評價,發現采用案例教學有效提高了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知識運用效果更佳,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受到廣大學生的認可。張永麗等[8]對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的兩個班級進行隨機對照試驗發現,采用案例教學法的班級考評成績及對上課滿意度均高于傳統授課方法,證實案例教學法不僅對學生的口頭表達、團隊意識等綜合能力有較大提高,且學生們的辯證思維能力及對知識的掌握能力也有不錯的改善。孫杰[9]認為案例教學法應用于中醫內科學教學中具有充分條件,適合中醫內科學的課程特點,但對授課教師有一定要求。
3.1 課程團隊組建及案例收集 根據案例教學法及中醫內科學學科特點,案例教學法教學團隊的教師一般要求中職及以上職稱水平,不僅要具備一定授課經驗,且要有臨床工作經歷。授課經驗的豐富、臨床工作經歷的長短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授課過程中的靈活及精彩程度。誠然,良好的醫德、醫風亦是在臨床教學過程中增光添彩的重要部分。團隊教師進行短期培訓及試講后合格者方可進行案例教學法授課。作為案例教學法的關鍵,案例的選擇尤為重要。教學團隊根據教學內容在充分參考教學大綱的前體下,對不同年級授課對象的整體知識掌握情況及實際水平進行評估,篩選出恰當的案例進行教學。教學案例一般選取臨床上典型的常見、多發病種,可根據教學內容適當刪減及增加使之更加符合當前教學內容。在學生逐漸適應后可增加一些臨床非典型病案,如易于誤診、漏診的病例,以增加學生深入探求知識、掌握知識的興趣。當然,機械的講授案例是很蒼白的,授課過程中教師需恰當穿插當前所學內容及復習已學知識,并注意模擬診療過程中人文關懷的體現。最后,對符合相關標準的臨床案例病進行匯總并送至教研室進一步審核保存待用。
3.2 課堂上學生病案討論小組的建立 為保證課堂上每個學生均能參與到病案討論當中,在案例教學法實施過程中常以小組為單位。每個班級分為數個小組,每個小組選出組長一名,對所在小組成員的意見進行匯總發言,小組其他成員或其他小組成員可進行補充、修改、反駁。每個小組成員不宜過少或過多,避免個別同學偷懶、逃避討論過程、影響案例教學法的實施效果。
3.3 案例教學法具體實施過程 討論是案例教學法的靈魂所在[10]。目前,常見案例教學法授課方式有兩種。其一,教師將下節課需要討論的案例提前發放給各小組組長,讓同學們提前思考討論,討論結果在下次上課時首先進行討論,教師在認真聽取同學發言后收集大家的困惑或不妥之處,對該部分知識有側重的進行教學,新知識教授完成后再次回顧討論案例,進一步答疑、糾錯、延伸,加深同學們對該病的印象。其二,教師首先對理論知識進行講解,在同學們普遍熟悉、掌握該部分基礎理論后引入案例,在學生思考、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所學知識總結該病案疾病特點、診斷依據,并進行初步擬定診療方案,教師最后進行點評。不論以上哪種方法,授課老師及學生均需進行最終的總結回顧,以發現授課過程的優缺點、診療思路的培養及相關知識的運用,并表揚較好的同學或小組,以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及發言。
綜上,中醫內科學教學中應用案例教學法具有必要且充分的條件,值得推廣使用。在實施過程中依舊需要總結經驗、不足,以進一步完善是案例教學法在中醫內科學中的運用,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