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中醫藥大學,福建 福州 350122
《古今醫統大全》又名《古今醫統》,在現代已被列為中國“十大醫學全書(類書)”之首[1],為明代醫家徐春甫所著。徐春甫(1520年-1596年),字汝元,號東皋,又號思鶴、思敏,新安(今安徽省祁門縣)人[2]。徐氏天資聰敏,年少而通儒,曾寓京師,任職于太醫院,生平著作甚多,以《古今醫統大全》為著。該書內容涉及廣泛,包括《內經》要旨、歷代圣賢名醫傳略、各家醫論、脈候、運氣、經穴、針灸、各科病驗診治、本草、養生、醫案驗方等等,其中卷六《經穴發明》、卷七《針灸直旨》專論針灸,理論、臨證皆俱,見解獨到,具有一定臨床意義?,F將《古今醫統大全》中涉及針灸內容總結如下。
徐春甫深入研究并且十分推崇內經,認為“自神農氏開其天,黃帝氏繼天創始,與其臣岐伯著《內經》《靈》《素》,為萬世醫學之鼻祖”[3]82。許國亦稱,蓋徐君有言“譬之儒家,《內經》尚矣,斯醫之“六經”乎!《本草》其《爾雅》也;南陽、河間、東垣其四子書也。惟是六七家言是謂本。業儒者不習本業不可為儒,醫不習本業不可為醫”[3]2。徐氏在《古今醫統大全·翼醫通考下·治療》篇中明確提出,“治療須法素問”[3]241。徐氏以諸賢之勾玄,黃岐之神圣,歷代之精英,發宏綱大旨,如在解釋《至真要大論篇》時指出,“少陽之本火,太陰之本濕,本末同,故從本也。少陰之本熱,其標陰;太陽之本寒,其標陽;本末異,故從本從標。陽明之中太陰,厥陰之中少陽,本末與中不同,故不從標本,從乎中也。從本、從標、從中,皆以其化生之用也”[3]164。徐春甫以《內經》為學術奠基,深入淺出的解釋對后世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臨證上,徐氏“雖綿疴沉痼,能終任之”也得之于“恒讀《素問》諸書”[4]。在每卷病機論述時,徐氏多以《內經》論述為開篇,遠稽古哲,近述名流,而后得出或藥或針或灸之處方。如闡述脹滿病證時,引《內經》“諸腹脹大,皆屬于熱;諸濕腫滿,皆屬脾土”[5]311,折中辨證,最后穴取脾俞、肝俞、三焦俞、水分灸之。在噎膈病機介紹時,也引用《內經》“三陽結謂之嗝”作為解釋[5]263。
徐氏重養生,在《內經》基礎上,提出“經絡養生”觀點[6],秉承《內經》“治未病”的思想[7],引朱丹溪之語而言“與其救療于有疾之后,不若攝養于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后藥者,徒勞而已”[3]193。徐氏提倡從頭到腳全身按摩,認為按摩可以行血脈,宣壅滯,瀉邪氣,通過對應經絡與穴位來調理臟腑的功能,從而使失控的經絡系統恢復正常,達到天人合一、陰陽平衡、五臟調和、氣血通暢、有病治病無病防病的效果[6]。
2.1取穴尺寸圖說徐春甫治病強調經絡的重要性,如說“人身經脈十四,絡脈十五,原穴十二,誠為一身之要,綱維之大,不可以不熟會于胸中”[3]409。更有湯世隆言“不明十二經絡,開口動手便錯”[3]1。取穴上,提出當時醫家只用中指中節這樣的“同身寸”取穴的錯誤,應隨身之大小、肥瘦長短而有所不同,并作仰人尺寸和伏人尺寸圖,總較尺寸,以備考取之便[3]409-411。在《古今醫統大全·針灸直指》中詳細列出了如“背部,自大椎下至尾骶,共折三尺;橫寸第二行連脊分開各二寸;第三行連脊分開各三寸半;背部直橫寸法,悉以此準”[3]414。徐氏注重取穴方法,指出“前發際至后發際,折作十二節,為一尺二寸。前發際不明者,取眉心直上行三寸。后發際不明者,取大椎上行三寸。前后俱不明者,折作一尺八寸”[3]414。
徐氏注重歌訣與經穴圖,書中所載十四經皆有本經經穴歌和該經的布穴歌,有該臟圖和經穴圖。徐氏提出背部穴俞歌、腹部中穴歌等歌訣[3]414。這些歌訣與穴圖,有助于精確取穴,進一步指導臨床。
2.2十四經長短尺寸徐氏旁搜曲證,博考遠稽,在《經穴發明》中定出了十四經脈的長短尺寸,認為:手之六陽經脈,從手至頭,長五尺;手之六陰經脈,從胸走手,長三尺五寸;足之六陽經脈,從頭至足,長八尺;足之六陰經脈,從足走入胸中,長六尺五寸;督脈任脈各長四尺五寸;陰陽二蹺脈,從足至目,各長七尺五寸。十四脈合計十六丈二尺,并提出“此氣之大經隧也”[3]507。
徐春甫十分重視針刺的時機問題,他在《古今醫統大全·針灸直指》里強調“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3]528。徐氏指出,臨床治療“謹候其時,病可與期,失時反候者,百病不治”[3]529。徐氏詳細論述了病在三陰和病在三陽針刺時的不同,并指出,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應遵從四時,法其所在,一年十二個月不盡相同,如正月、二月、三月,人氣在左,無刺左足之陽。倘若刺逆四時,沒有抓住治療的時機,疾病不但不能好轉,且會出現少氣、驚恐、哭啼、腹脹不欲言、懶惰、健忘、嗜臥、善夢、善渴等癥狀[3]529。
除時機外,徐氏還強調針刺治療時應注重技巧。徐氏指出,臨證應仔細察病人經脈之虛實,切、循、按、彈,才能達到針刺效果。徐氏提出諸多臨證針刺須遵從的方法。在《古今醫統大全·針灸直指》里指出,刺胸腹必避五臟,刺足跗不可中大脈,刺頭中腦戶入腦即死。下針法,徐氏提倡切脈而刺,文中引《金針賦》云,下針時“先須爪按重而切之,次令咳嗽一聲,隨咳下針”。下針后,“脈實者深刺之;脈虛者,淺刺之”。出針則宜緩,不可猛,應徐徐轉而出之。刺陰者深而留之,刺陽者淺而疾之。除外,徐氏詳細介紹了煮針法、火針、溫針、暖針、人身左右上下虛實不同刺、人身左右補瀉不同、用針十四法等諸多針刺時可采用的方法[3]530-534。這種學術思想為當今臨床針刺提供了重要參考。
徐春甫主張針藥并用,強調“針灸藥三者得兼而后可與言醫,針灸藥因病而施治者,醫之良也”[3]231。徐氏在其書中所載諸多病證,治法中涵蓋有通治諸劑、簡易方還有針灸法。徐氏這種針藥并用的學術思想對后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徐氏尤其推崇灸法,在《古今醫統大全·針灸直指》中對艾灸方宜、艾灸補瀉、艾柱大小、點艾火、壯數多少、灸法、炷火先后、灸寒熱、灸瘡要發、貼灸瘡、洗灸瘡、灸宜保養、灸忌食物房勞做了詳細介紹[3]537-541。十四經中所介紹穴位用灸者甚多,如任脈載穴數24穴,用灸者23穴,其中中極(灸兩百壯)、陰交(灸百壯)和上脘、中脘、下脘(灸二七壯,至百壯)強調重灸法。
在灸法運用上,其一,徐氏對施灸的壯數多少有所講究,如在介紹大椎時,特意強調以十為倍數施灸[3]501。治腎與膀胱俱虛痼冷,應灸百壯“灸百壯愈妙”[5]116;其二,對施灸體位與部位的選擇作出深刻闡述,如治噎膈,取膏肓灸至百壯,強調施灸時體位要將手搭于胳膊上[5]277。治中風中脈,口眼歪斜,取聽會、頰車、地倉三穴,部位選擇時應“左患灸右,右患灸左”。治中風中腑,取百會、肩髃、曲池、風市、足三里、絕骨,也是“在左灸右,在右灸左”[3]624-625;其三,徐氏還擅于處方配穴而灸,善太息病癥處方中,主穴取心膽二經,色蒼蒼然者配中封,脾虛病寒者配商丘,食不多者配公孫等[5]213;其四,強調施灸順序,如治中風中臟,取百會、風池、大椎、肩井、間使、足三里、曲池,強調“以次第灸之,立愈”[3]625。
在《古今醫統大全》一書中所列病證,以灸法治療更是不勝枚舉,記載有血證、咳嗽、喘證、癲狂、中風、傷寒、雜證、婦人諸病的針灸治療方法。徐氏在書中介紹崔氏四花六穴治男子、婦人五勞七傷時,指出四穴同時灸之,各三七壯,累灸至百壯,侯灸瘡將瘥,又依法灸二穴[3]571。徐氏推崇針藥并用對后世臨床有很大的影響,其重灸思想也大大推動了灸療的發展。
綜上,《古今醫統大全》一書所論述的針灸思想嚴謹、理論精辟, 徐氏在秉承《內經》、參伍諸家基礎上,提出經絡養生,倡導針灸藥并用,重視灸法等學術思想,在當今臨床仍然具有一定意義,其學術思想、臨床價值有必要去進一步研究。
[1]黃輝,萬四妹,朱來順,等.新安醫家徐春甫生平事跡考辨[J].安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35(1):8-11.
[2]張玉才.新安醫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52.
[3] 項長生點校,徐春甫著.古今醫統大全:上[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4]胡玲.新安醫學針灸精華[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41.
[5]項長生點校,徐春甫著.古今醫統大全:中[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6]胡玲,唐巍,吳子建,等.新安醫家對針灸理論貢獻舉隅[J].中國針灸,2012,32(8):753-755.
[7]錢會南.黃帝內經治未病思想解讀[J].環球中醫藥,2017,10(9):1004-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