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特+于文娟+趙世東+馬維穎
摘要:藜麥是一種營養價值極高的藜科。雖然藜麥原產地并非是我國,但是藜麥口感好、營養高、宜于人體健康,在我國已經普及種植。本文圍繞藜麥的營養價值、種植技術等方面展開了闡述。
關鍵詞:藜麥;種植;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9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8.01.008
藜麥起源于南美洲,是珍貴的生物多樣性資源之一,能夠滿足人類食品基本營養需要的單體植物糧食谷物。 市場價格高。但對土壤、氣候和水肥條件要求極高。 藜麥適合所有人群,是一種難得的營養食品。
1種植條件
藜麥生長期為90~220天,一般播種越早生長期越長。種植要求當地無霜期在100天以上,海拔在1500米以上,降水量300毫米以上,最高溫度不高于32℃。
2播前準備
2.1整地和施肥
結合旋耕,在播種前7天將硫基復合肥混合肥料均勻撒施在地里,用量40~45公斤/畝,旋耕深度15~20厘米,同時清理殘茬,以免影響播種及藜麥生長。
2.2播種機械
2.2.1播種機
使用播種胡麻類作物的播種機,即可完成藜麥播種。
2.2.2半機械化
手扶拖拉機或拖拉機帶的播種機。
3種植技術
3.1播前準備
如果是丘陵山地,需要深耕20厘米以上。
3.2肥料管理
最好的肥料是每畝使用優質農家肥3~5噸,但當年農家肥的肥效不能完全釋放,如果不施有機肥,就要增加無機肥的用量,確保生產。建議高氮、磷、鉀肥,如無農家肥,需要根據肥料用量施40~50公斤/畝左右。建議在土壤制備過程中施用一次復合肥,施肥量不宜過大。
播種一定要選擇雨后,降雨最少在20毫米以上,確保正常出苗,苗全。播種行距建議40~50厘米,播種深度不超過3厘米,過深會影響出苗。如果有精播設備,可以穴播,每穴不超過3粒種子,穴間距20~30厘米,根據行距確定。
3.3除草和間苗
根據雜草的數量來確定除草的時期,不能影響幼苗的生長,也可以結合除草間苗,根據不同品種苗,間距不同,一般會留下單株苗,株距20~30厘米。如果雜草過多,需要兩次以上的除草。
3.4病蟲害管理
藜麥進入中國時間較短。目前,尚未發現藜麥病蟲害,但病蟲害管理不容忽視。 病害常見的有苗期猝倒病,對于這種疾病噴霧農藥無效,需要購買正規廠家的種子,一方面正常種子篩選后,霉菌、發過芽的已被選出,同時對種子進行包衣處理,以減少苗期病蟲害的發生。另一種疾病是霜霉病,這種疾病整個藜麥生長季節都有可能發生,大部分藜麥都會輕微或重度發生。
藜麥害蟲有兩種類型:一類是地下害蟲。藜麥繁殖至苗期后,這一時期恰好在早春,田間作物較少。昆蟲處于休眠狀態,準備出土。幼苗發芽,藜麥芽或幼苗成為昆蟲的食物,造成幼苗不足或幼苗完全破壞(在地下害蟲猖獗的地區為常見現象)。為了預防和控制害蟲,應在播種前或播種期間使用化學藥劑進行防治。另一類重要的害蟲,也屬于半地下害蟲,天鵝絨金龜子,其特點是數量多,在太陽落山之前進入藜麥田,大量的藜苗被啃食,造成幼苗湮滅。防治方法:用化學藥劑將藜麥田周圍的草地、樹木等植物噴灑,防止蟲害越界。其他害蟲在藜麥生長過程中也不能低估,如芫青,早期的藜麥生長期正是芫青的交配季節,這期間芫青需要大量的食物,藜葉和穗是這類害蟲的最愛,這期間經常看到上百只芫青在啃食藜麥,人為消除是最好的方法。
4收獲
4.1成熟標準
當葉變黃變紅,葉大多脫落,莖開始變干,種子用指甲掐已無水分,即可收獲。
4.2收割方式
人工使用鐮刀收割,割取藜麥穗即可,或用手掰藜麥穗。
4.3脫粒和儲藏
使用四分離脫粒機脫粒,脫粒后需要及時晾曬;沒有脫粒機的農戶,需要藜麥晾曬干后人工敲打或碾壓;晾曬最好能選擇遠離砂石的地方,以免砂石混入,如果有條件陰干效果更佳;晾曬好后用扇車吹去碎枝葉或扁粒,將干燥的種子在陰涼、干燥、通風、無鼠的地方貯藏。
參考文獻
[1]劉鎖榮,范文虎.促進山西藜麥種植規模化及產業鏈形成的建議[J].山西農業科學,2011,39(07):767-769.
[2]王黎明,馬寧,李頌,王春玲,劉晶鑫.藜麥的營養價值及其應用前景[J].食品工業科技,2014(01):381-384,389.
作者簡介:蔣特,本科學歷,助理農藝師,研究方向:植物栽培技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