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萍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對人才的素質要求也發生了很大改變。作為新時期的教師,無論是從教師職業的角度,還是從個體發展和完善的角度,都需要進行持續性的學習,才能及時更新知識結構,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文章主要針對我國教師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然后提出了一些解決的措施。
【關鍵詞】終身教育;教師教育;繼續教育
一、引言
在終身教育理念的影響下,教師教育已經取代了傳統的師范教育,從內容方面來看,教師教育包括學科教育、專業教育、人文科學教育以及教育實踐;從順序方面來看,教師教育包括職前教育(主要是傳統的師范教育)、入職教育、在職教育和繼續教育;從形式方面來看,教師教育包括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從層次方面來看,教師教育包括專科、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教師教育就是傳統師范教育與教師在職教育的延伸,是多層次和多方位的教師終身教育。
二、新時期教師教育的重要性
(一)教師教育是教師提高自身素質的要求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人才的培養主要依靠教育,師資則是影響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涌現出了大量的新的知識和新的觀念,對教師的綜合素質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育過程中,教師需要及時更新教育觀念和教育內容,不斷創新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比如在中小學教師的繼續教育方面,就可以多開設一些講座,通過短期培訓或者進修等方式來拓寬教師的視野,幫助他們及時更新知識結構,提高教學技能,達到提高綜合素質的目的。
(二)教師教育是優化教師隊伍建設的需要
教師的綜合素質以及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教育的質量。想要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必須重視教師教育,及時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學技能,掌握現代化的教育手段,提高職業道德修養。以中小學教師的繼續教育為例,可以通過一些適當的教育培訓,讓教師充分理解并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教師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以及教師教育的質量,這是有利于優化教師隊伍建設的,也有利于國家的教育改革和發展。
(三)教師教育是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
知識經濟時代,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教育的重點不僅僅是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是獲取、運用知識去創造新知識的能力。知識創新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對于國家未來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作為培養國家人才的基層一線教師,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推進教師教育勢在必行。教師只有掌握最新的教學方法、教育理論以及教學手段,才能促進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
三、教師教育的理論基礎——終身教育理念
終身教育指的是在人生各個階段中,人們所受的各種教育的總和,包含教育體系的各種方式和各種階段,有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也有正規和非正規教育。與傳統的教育思想不同,終身教育認為教育應該貫穿于人的一生,把教育看作一種連續性的、不間斷地完成教育的過程。終身教育的目標就是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以及學會生存。迄今為止,已經有很多國家把終身教育作為國家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將終身教育理念應用到教師教育中,就需要重視教師專業的持續發展,強調教師教育的連續性和一體性,使終身教育成為教師自我發展的內驅力。
四、我國教師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
(一)教師教育一體化發展程度較低
教師教育一體化發展指的是教師職前教育、入職教育、在職教育以及繼續教育的連續性和同一性。然而,在具體的實踐中,教師職前教育、入職教育、在職教育以及繼續教育是缺乏銜接的,并沒有形成一體化的體系。目前,教師教育的重點還是職前教育,即師范教育,入職培訓、在職教育和繼續教育都沒有受到足夠重視。教師的專業知識不能及時更新,教育水平就會停滯退化,教育質量自然難以提高。尤其是偏遠地區的教師,在職教育很難開展,其教育質量可想而知。同時,教師的職前教育、入職培訓、在職教育以及繼續教育是由不同的機構組織開展的,這些機構之間缺乏溝通,教師教育難以銜接,嚴重影響教師教育的持續性和一體化發展。
(二)教師資格制度建設落后
目前來說,我國教師教育的重點還是職前教育,職前教育的基地就是師范院校,部分院校也設置有教育專業,但是在教師資格制度建設方面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問題。首先,教師準入制度缺乏靈活性。師范生經過三年或者四年的專業學習后方可進入學校成為教師,而非師范專業的學生只要通過了《教育學》和《心理學》的考試,也可以獲得教師資格證。其次,教師資格的資格認定也缺乏操作性。對于申請教師資格認定的教師,教育部門并沒有統一的標準。以前,我國的教師資格證是終身制,自2015年起開始實施“三年一考”“五年一注冊”。但是與國外的教師資格證制度相比,我們國家還是嚴重滯后的。以德國為例,德國中小學教師資格的獲得在接受高等教育后還需要經過兩次國考,在大學學習后經第一次國考取得畢業證,才可獲得實習教師資格;在學校實習兩年以后,方可參加第二次國考,然后取得候補教師資格;正式任教兩三年以后才可以終身任教。
(三)教師教育保障機制不健全
目前,在我們國家,終身教育理念并沒有深入到具體的教師教育實踐過程中,很多教師并沒有真正地理解終身學習者的內涵,而是一味被動地接受教育。實施教師教育的機構和施教人員也沒有結合終身教育理念進行教師教育,教師自然難以往終身學習者的角色轉化。國外許多國家已經把終身教育通過立法或者政策來加以保障,例如法國已經把終身教育作為國家的教育指導思想,美國頒布了《終身教育法》,日本制定了《終身學習振興法》等。目前,我國還沒有制定相關的法律政策來保障教師教育,也就無法為教師終身教育提供保障。
(四)教師教育課程的設置不科學
目前,我國教師教育職前培訓的主要基礎是高等師范院校,其開設的教師教育專業課程關注的重點還是教育基礎理論和學科教育理論,基本課程相對陳舊,不利于教師專業發展,難以體現出師范院校的特色,也更加不能適應新時代對教師的要求。近年來,雖然我們國家已經在強調教師教育一體化,但是對于教師教育的在職教育還是很缺失的,主要就是通過網絡、專題講座、培訓班等形式開展一些補償性知識的介紹,與職前培養的課程是脫節的。此外,師范生的實踐課程較少,一般都是在大學最后一年的一個或者兩個學期開展。endprint
五、終身教育理念下教師教育的對策研究
(一)形成教師教育一體化課程體系
教師教育課程的設置要以終身教育理念作為指導思想,對教師的職前、入職、在職和繼續教育都要進行統一的規劃設計,使教師教育的各個階段能夠相互銜接起來,形成一個一體化的課程體系。教師教育課程的設計要重視客觀性,從社會發展和個體發展的需要出發;要重視開放性,引導教師關注中小學實際,自主選擇學習課程;要重視發展性,促進教師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長。對于職前培養,在原有的基礎上,還要加強學習能力、創新能力以及教育科研能力的培養;對于在職教育,要加強教育教學技能的訓練,促進學科知識與教育實踐的結合;對于繼續教育,要發揮教師積極進取的精神,通過培訓或者自我教育的方式來發展、整合自身能力。
(二)改革教師資格制度管理模式
自2015年起,全國都已經開始實施師范生參加教師資格證考試和教師資格五年一注冊等措施,這一舉措打破了教師一證終身制的傳統模式。但是這個政策還需要細化才能成為教師發展的動力以及規范自己行為的準則。首先,對于教師行業的準入機制,要實行“嚴進寬出”,通過考核基本的教學素養和教學基本技能來判定報考人員是否適合從事教師行業,要讓那些真正有能力,對教師行業有興趣、有熱情的報考人員進入教師隊伍。其次,對于教師的在職教育,學校和相關的教育部門要為教師創設平臺,讓教師能夠在教學工作中發展成長,獲得成就感,讓教師提升對工作的認可度。再次,要建立教師退出機制,可以通過教育教學成果看出教師的能力水平,然后綜合同事、學生、家長等多方面的意見來判斷教師的師德水平,讓不適合從事教師行業的人退出,盡可能地避免教育悲劇的發生。
(三)完善教師教育保障機制
終身教育理念下的教師教育需要有一個良好的外部機制來保障,政府部門需要運用法律和行政手段為教師教育提供正確的導向和強有力的支持。首先,國家要制定與終身教育相關的教師教育法規體系,為教師終身教育提供法律保障;其次,地方政府要制定一套周密細致的教師教育工作管理體系,將教師教育培訓當作責任和義務來完成;再次,學校要制定教師教育獎懲辦法,盡量為教師創造一個平等的學習機會。
(四)調整教師教育的課程結構
為了促進教師教育的終身發展,必須調整現有的教師教育課程結構。首先,要以教師專業化理念為指導,擴充教師教育課程的類型,提高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適應能力;其次,要依據實踐取向的教師價值觀,調整教師教育課程比例,可參考國外學校“寬口徑、厚基礎、重實踐”進行調整;再次,要肩負引領基礎教育改革的使命,創新教師教育課程體系。
六、結束語
科教興國,教育為本;教育振興,教師為本。知識經濟時代也是終身教育時代,作為為國家培養人才的一線教師,需要通過終身教育來實現自我發展和自我提升。在終身教育理念的影響下,我們需要構建一個一體化的教師教育課程體系,滿足新時期對教師的更高要求。
【參考文獻】
[1]嚴守瑞.淺談教師的終身教育學習觀[J].教育,2015(37):105.
[2]李軍.終身教育視角下的教師教育體系[J].教師教育研究,2008,20(03):8-11.
[3]雷丹.終身教育思想對教師教育內涵及發展模式的要求[J].中國成人教育,2004(06):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