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源
【摘要】小學語文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必修學科,對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采取有效的措施,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文章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展開了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閱讀能力;培養方法
一、引言
對于小學生來說,獲取知識的主要手段就是閱讀。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加有效地獲取語文知識。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閱讀教學是重要的環節。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傳授學生知識,對學生語文閱讀能力進行培養,對學生閱讀潛能進行挖掘。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注意加強引導,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文章內容,使學生對文章的主旨進行有效的評價,對于文章內涵能夠很好地把握,使學生的語文知識運用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現狀
(一)教師缺乏重視,學生能力難以得到提升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到傳統應試教學模式的影響,一些教師沒能夠對于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給予足夠的重視,更多地在教學實踐中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總是讓學生對基礎知識進行背誦和積累。這種做法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由于教師長期對學生閱讀能力缺乏培養,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最終導致學習成績下降,學習能力得不到提高。教師對閱讀教學的重要性缺乏理解,在實際教學中忽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導致小學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率大大降低。
(二)教學缺乏拓展,學生閱讀能力得不到有效鍛煉
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想要更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師就應該對學生加強閱讀訓練,并給予學生更加有效的指導。當前許多小學語文教師都會圍繞課本內容展開閱讀教學,只是讓學生獲取書本上的內容,這樣會導致學生的知識面變得狹窄,學生的閱讀能力難以得到有效的提升,語文綜合素養也得不到提高。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應該突破這種局限性,引導學生從課本之外獲取知識。
三、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意義
(一)更好地幫助學生鞏固和理解課堂所學
學生擁有了良好的閱讀能力,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因為小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認讀文字,學生如果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就可以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例如教師可以對課堂上講的內容進行概括和分析,讓學生對其中的內涵有深刻的理解。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鞏固所學的知識。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就是教師應該對學生的理解力進行鍛煉,使其具備良好的理解能力,對于文章的內容有獨到的理解。這樣才能夠達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的目的。
(二)鍛煉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會讓學生對課本中的詞語、句子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解釋,有時候還會引導學生用簡短的語言來概括文章大意,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表達自己的思維,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展開積極的討論,從而有效調動學生參與閱讀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更加積極地參與語文閱讀和學習過程。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對于提升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提升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能力
在小學階段,語文是一門最基礎的學科,學習語文知識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有效地獲取其他方面的知識和信息,因為學生獲取信息和知識的重要手段就是閱讀。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可以使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能力得到提升,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開展學習和生活,對于促進學生自身的發展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四、培養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方法
(一)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想要更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應該注重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對于所學習的內容具備了濃厚的興趣,其參與的積極性就會得到有效的提升,理解能力也會得到更好的鍛煉,從而充分保證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可以采用講故事的方法,因為小學生的好奇心都比較強,并且缺乏充分的知識儲備,對于基礎知識掌握得不夠扎實,了解得比較少。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引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對于所要學習的內容有濃厚的興趣,從而保證教學更加深入。
其次,教師可以采取設置教學情境的方式。小學生都比較喜歡用感性思維思考問題,主要原因是其思維能力不強,思考問題不夠深入,所以教師可以充分抓住小學生的特點,在教學實踐中通過播放視頻、圖片的等方式設置教學情境,引發學生對所學習內容進行思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在培養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過程中,還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教師在引導學生展開語文閱讀的時候,首先應該注重把文章讀準確,然后讀熟練,最后是讀懂。因此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的時候,應該注重加強引導,使學生對于閱讀內容有更好的理解,能夠在閱讀實踐中積累詞匯,從而達到熟練運用詞語的最終目標。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注重因材施教,注重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教學,切實保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在組織教學實踐的時候,應該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實現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每個學生都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對于提高閱讀效率、增強語文學習的有效性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注重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閱讀教學過程,同時應該加強引導,讓學生在有問題的地方做上標記,然后找時間向教師或同學請教,徹底將問題弄清楚。學生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對于今后的學習會有很大的幫助。學生閱讀能力的養成需要長期堅持,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對學生加以督促,從而實現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提升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endprint
(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想要真正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開展閱讀實踐是非常重要的。學生能夠自己學會讀書,才能夠使閱讀能力得到更有效的提升,因此,教師應該注重留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把課堂還給學生,這是非常有效的閱讀實踐。同時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與書交流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在理解的過程中加深對文章內容的認識,從而達到熟練掌握的目的。小學課文以聲情并茂的文章為主,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表演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例如在學習《小松樹和大松樹》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表演,通過創設豐富的情境,充分激發學生參與閱讀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五)開展有效的課外閱讀,拓展學習資源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想更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教師應該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量得到豐富。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知識量會得到有效的增加,同時還能夠進行更加有效的思考,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激發學生的潛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應該充分重視課外閱讀對于學生的幫助作用,比如為學生提供一些報刊作為閱讀素材,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課外閱讀條件,還可以讓學生發表觀后感,寫讀書筆記,并進行有效的點評。這樣會使學生的知識面在閱讀過程中得到有效的拓寬,閱讀能力得到更有效的鍛煉,為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教師應該重視的重要方面。閱讀能力培養作為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著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強弱、學習水平的高低,同時還能夠反映學生對于相關技能的掌握。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注重在教學實踐中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參與閱讀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更加有效地開展閱讀,教會學生閱讀的規律和方法,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閱讀能力,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洪柳.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J].學周刊,2017,3(03):154-155.
[2]陳學農.試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J].亞太教育,2016(29):206.
[3]康歡歡.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J].中國校外教育,2016(S2):3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