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嘉良
【摘要】目的 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帶狀皰疹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我院2015年5月~2018年4月期間至我院接受干預治療的74例帶狀皰疹患者納入研究中,隨機將入選分成兩組,為參照組(37例)患者實施單純西藥干預治療,為研究組(37例)患者實施中西醫結合干預治療,觀察兩組不同的干預方法,比較兩組患者取得的治療20d、40d及60d的遠期療效(后遺癥發生率)、治療總有效率、疼痛評分、止皰時間、開始結痂時間和全部脫痂時間等指標的變化情況。結果 患者接受干預治療20d、40d及60d時進行隨訪,研究組患者的遠期療效顯著優于參照組,數據間差異性顯著(P<0.05);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97.2%顯著高于參照組的81.0%,數據間差異性顯著(P<0.05);兩組患者的疼痛評分均存在低于干預前,且研究組患者的評分明顯低于參照組(P<0.05);研究組患者的止皰時間、開始結痂時間和全部脫痂時間均顯著短于參照組(P<0.05);兩組患者均無明顯不良反應(P>0.05)。結論 運用中西醫結合方法干預治療帶狀皰疹,臨床療效顯著安全有效,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帶狀皰疹;療效;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R752.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2..02
引發帶狀皰疹的主要因素為患者感染帶狀皰疹病毒所致,多發于腰骶神經、肋間神經、頸神經及三叉神經的支配區域,病情發展的過程中其臨床癥狀表現為水皰與紅斑,同時還伴有一定程度的神經痛,屬于病毒感染性皮膚病。臨床多運用西藥干預治療,其治療主要原則為皮質類固醇激素、抗病毒、營養神經、止痛對癥、免疫調節劑及抗皰疹病毒,臨床癥狀可快速得到緩解,但難以取得理想的遠期療效[1]。祖國醫學認為帶狀皰疹屬“纏腰火丹”、及“蜘蛛瘡”的范疇,臨床醫學調查指出,使用中西醫結合干預治療可取得理想的臨床療效。筆者為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帶狀皰疹的臨床療效,將我院收治的74例帶狀皰疹患者納入研究中,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5年5月~2018年4月期間至我院接受干預治療的74例帶狀皰疹患者納入研究中,隨機將入選分成兩組,為參照組(37例)患者實施單純西藥干預治療,為研究組(37例)患者實施中西醫結合干預治療。參照組入選患者包含男20例,女17例,年齡29~76歲,平均年齡(52.2±3.1)歲,病程3個月~9年,平均(3.6±1.5)年;研究組入選患者包含男19例,女18例,年齡28至75歲,平均年齡(52.5±3.2)歲,病程4個月~9年,平均(3.7±1.4)年;排除標準:妊娠期婦女,合并精神疾病者,合并心、腎、肝及腦等重要靶器官疾病者,藥物過敏者。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間比較無顯著差異性(P>0.05),數據可用于本次研究及比較。
1.2 方法
為參照組(37例)患者實施單純西藥干預治療:口服阿昔洛韋,0.8 mg/次,每天服用5次,連續口服3天;同時為患者肌肉注射干擾素(100萬U),每間隔1天注射一次;口服維生素B(20 mg),3次/天。為研究組(37例)患者實施中西醫結合干預治療,中藥湯劑組方:白芍、牡蠣、當歸、紅花及桃仁各20克,柴胡、丹參及枳殼各15克,白術10克,外加甘草6克。加水煎服,取藥汁300 毫升,以早晚溫服,1劑/天[2]。兩組入選,患者均連續干預治療6天,評價療效。
1.3 評價標準
觀察兩組不同的干預方法,比較兩組患者取得的治療20d、40d及60d的遠期療效(后遺癥發生率)、治療總有效率、疼痛評分、止皰時間、開始結痂時間和全部脫痂時間等指標的變化情況。治療總有效率可分成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無新起水皰,所用水皰均干涸結痂或者脫落,且無后遺神經痛),有效(無后遺神經痛基本消失,無新起水皰,且皮疹消退面積達30%以上),無效(皮疹消退面積未達30%,且見新起水皰,出現后遺神經痛),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收集到是所有數據均通過SPSS23.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與分析。運用“x±s”表示計量資料以,運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觀察兩組患者的遠期療效
研究組37例患者接受干預治療20d、40d及60d的后遺癥發生率分別為2例(5.4%)、1例(2.7%)及1例(2.7%);參照組37例患者接受干預治療20d、40d及60d的后遺癥發生率分別為7例(18.9%)、6例(16.2%)及5例(13.5%);因此研究組的遠期療效(2.7%)顯著優于參照組(13.5%),數據間比較差異性顯著(P<0.05)。
2.2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
研究組37例患者接受干預治療后顯效24例(64.8%),有效12例(32.4%),無效1例(2.7%);參照組37例患者接受干預治療后顯效21例(56.7%),有效9例(24.3%),無效7例(18.9%);研究組的治療有效率97.2%顯著高于參照組81.0%,兩組數據差異性顯著(P<0.05)。
2.3 比較兩組患者的疼痛程度
研究組患者接受干預治療前疼痛評分為(9.13±0.36)分,干預后疼痛評分為(0.23±0.12)分;參照組患者接受干預治療前疼痛評分為(9.16±0.65)分,干預后疼痛評分為(0.86±0.34)分;兩組患者的疼痛評分均存在低于干預前,且研究組患者的評分明顯低于參照組(P<0.05)。
2.4 比較兩組的止皰時間、開始結痂時間、全部脫痂時間及不良反應情況
研究組患者的止皰時間為(3.02±0.23)天、開始結痂時間為(2.36±0.23)和全部脫痂時間為(5.26±1.02);參照組患者的止皰時間為(3.96±0.56)、開始結痂時間為(4.05±0.68)和全部脫痂時間為(8.54±2.05);研究組的止皰時間、開始結痂時間、全部脫痂時間均顯著短于參照組(P<0.05)。研究組37例患者中出現1例惡心及1例頭暈,發生率5.4%,參照組37例患者也出現1例惡心及1例頭暈,發生率5.4%,兩組數據間比較無顯著差異性(P>0.05)。
3 討 論
帶狀皰疹是由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導致的一種病毒性皮膚病,其主要特征為呈現出沿周圍神經分布的群集皰疹,同時患者還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經痛。近年來,帶狀皰疹的發病率逐漸升高,且表現出與年齡增加間的正相關關系[3]。帶狀皰疹的臨床癥狀除了明顯的水皰和紅斑外,還可見打皰、糜爛、丘疹及血皰等。本次研究中將單純西藥治療與中西醫結合的效果進行比較,結果顯示:患者接受干預治療20d、40d及60d時進行隨訪,研究組患者的遠期療效顯著優于參照組,數據間差異性顯著(P<0.05);研究組的治療總有效率97.2%顯著高于參照組的81.0%,數據間差異性顯著(P<0.05);兩組患者的疼痛評分均存在低于干預前,且研究組患者的評分明顯低于參照組(P<0.05);研究組患者的止皰時間、開始結痂時間和全部脫痂時間均顯著短于參照組(P<0.05);兩組患者均無明顯不良反應(P>0.05)。
參考文獻
[1] 王澤鴻,岳梨華,肖 云.中西醫結合治療帶狀皰疹療效觀察[J].皮膚病與性病,2017,39(02):129-130.
[2] 張 亭.帶狀皰疹中西醫結合治療的研究進展[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16,31(02):21-24.
[3] 楊春玲.中西醫結合治療老年帶狀皰疹的療效觀察及護理[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3(14):145+147.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