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燕,通信作者:劉彩芳
(1.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2.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 450046)
王新志教授系博士研究生導師,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名老中醫,現任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腦病醫院院長、中華中醫藥學會腦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河南省中醫腦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等。王新志教授從事中醫神經系統疾病臨床、科研及教學工作近40余年,筆者有幸跟師學習,獲益匪淺。
多系統萎縮(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是一組成年期發病、散發性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其病因尚不清楚,發病機制復雜,臨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對左旋多巴類藥物反應不良的帕金森綜合征、小腦性共濟失調和錐體束征等癥狀。既往根據其臨床表現將MSA分為SHy-Drager綜合征(SHy-Drager syndrome,SDS)、紋狀體黑質變性(striatonigral degeneration,SND)和橄欖腦橋小腦萎縮(olivopontocerebellar atrophy,OPCA),目前將其分為以帕金森綜合征為突出表現的MSA-P型和以小腦共濟失調為突出表現的MSA-C型[1]。該病病變主要累及紋狀體黑質系統、橄欖-腦橋-小腦系統和脊髓的中間內、外側細胞柱和Onuf核。由于其累及3個系統的先后順序不同,臨床癥狀也較復雜,在早期只表現為單一系統癥狀時,癥狀多與帕金森病及其他神經系統變性疾病相重疊,診斷較為困難。資料表明,臨床上MSA-P型易誤診為帕金森病、帕金森綜合征、特發性震顫等疾病,MSA-C型易誤診為原發性小腦共濟失調、小腦萎縮、小腦變性等疾病[2]。MSA目前尚無特異性的治療方法,主要針對自主神經障礙及帕金森綜合征進行對癥治療,預后不良。
MSA并無相應中醫病名,多根據其臨床表現及病機特點歸屬為“喑痱”“眩暈”“骨搖”“顫證”等不同的病證。《奇效良方·風門》曰:“喑痱之狀,舌喑不能語,足廢不為用。”MSA根據肢體萎廢不用、運動遲緩、吞咽困難等臨床表現診斷為喑痱。《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MSA根據頭暈耳鳴、體位性低血壓等自主神經功能障礙表現診斷為眩暈。《靈樞·根結》曰:“樞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所謂骨繇者搖故也。”根據行走不穩、肌張力高、共濟失調等表現診斷為骨搖。《證治準繩·雜病顫振》曰:“顫,搖也;振,動也。”根據震顫、肌強直等表現診斷為顫證。臨床也見“痿證”“風痱”等病名。
盡管MSA臨床癥狀呈多樣化,臨床多歸屬不同的病證,但王新志教授認為本病多責之于脾腎虧虛,陽氣不足,故出現肢體萎廢不用、肢體顫動、言語謇澀、眩暈等癥狀。臨床不能只根據某個癥狀簡單辨證,應該根據其病因病機,辨證與辨病相結合,以溫腎健脾、扶正助陽為治則,辨證施治,方能取得良效。
李中梓《醫宗必讀》提出了“腎為先天本,脾為后天本論”,本病與肝脾腎關系密切,《素問·六節藏象論篇》曰:“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腎藏精,主骨生髓,腦為髓之海,故腎精充足,髓海得養則思維敏捷,筋骨強健有力,精力充沛。腎虛則腎精不足,髓海空虛,腦失所養,筋骨失榮,故出現頭暈耳鳴、少氣無力、行走不穩、肢體萎廢不用等癥狀。脾為后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主肌肉與四肢,脾虛則運化功能失常,水谷精微及津液生成及傳輸障礙,四肢失于濡養,也會導致四肢萎廢不用,運動遲緩等癥狀。“肝腎同源”,腎藏精,肝藏血,精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養,且能互相滋生,故腎精不足與肝血不足可互相影響,出現頭昏目眩、四肢無力、運動遲緩等肝腎精血虧虛之證。肝血虧虛,血虛生風則出現肢體震顫、筋肉拘攣等癥狀;腎陽虛則出現陽痿、腰膝酸軟、怕冷等癥狀;脾陽虛則出現腹脹納呆、面色萎黃等癥狀;脾腎陽虛,陽虛生寒,寒主收引,故見四肢肌張力高、四肢發冷等癥狀,而舌淡、脈沉細等舌脈也是氣血陰陽俱虛的表現。
根據其脾腎虧虛,陽氣不足的病機,氣血陰陽生化乏源,臟腑及四肢肌肉失于濡養、溫煦,出現的肢體萎廢不用、眩暈、震顫等癥狀,王新志教授臨床多以溫腎健脾、扶正助陽為治則,選方多用金匱腎氣丸合地黃飲子加減,并根據其病機特點及臨床癥狀隨癥加減。
《景岳全書》曰:“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金匱腎氣丸最早記載于宋代《濟生方》,主要由干地黃、山藥、山茱萸、澤瀉、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等組成。方以干地黃為君,滋補腎陰,填精益髓,《本草經疏》曰:“干地黃乃補腎家之要藥,益陰血之上品。”臣以山茱萸補肝腎,澀精氣;山藥健脾氣,固腎精,二藥與地黃相配,補腎填精之功益著。臣以附子、桂枝溫腎助陽,鼓舞腎氣。佐以茯苓健脾益腎,澤瀉、杜丹皮降相火而制虛陽浮動,且茯苓、澤瀉均有滲濕泄濁、通調水道之功。此亦“三補”與“三瀉”相伍,則補中有瀉,補而不滯。諸藥相合,非峻補元陽,乃陰中求陽,微微生火,鼓舞腎氣,以達到滋補肝腎、健脾益氣、扶正溫陽之效。地黃飲子有滋腎陰、補腎陽、開竅化痰之功,既可溫補下元以強壯筋骨肌肉,緩解肌肉萎縮癥狀,又可益肺腎、通心竅治療吞咽困難、飲水嗆咳等癥狀。
隨癥加減:肌張力高者加桑枝、桂枝、白芍、牛膝、木瓜、葛根等溫陽通絡;肢體麻木、震顫者加全蝎、蜈蚣等養血息風止痙;頭暈甚者加天麻、鉤藤、黃芪益氣升清;腰酸腿軟甚者加杜仲、桑寄生、牛膝補腎壯腰;陽痿者加巴戟天、肉蓯蓉補腎益精;腹脹納差者加白術、黨參、甘草健脾益氣;舌強言謇者加解語丹溫經通絡,息風開竅;眠差者加磁石、朱砂鎮靜安神;大便秘結者加麻子仁、石決明潤腸通便。
患者,男,59歲。2016年11月23日以“進行性行走不穩伴頭暈3年,言語不清2年,加重1周”為主訴入院。3年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行走不穩、頭暈、雙下肢無力等癥狀,先后就診于多家省級三甲醫院,以“多系統萎縮”為診斷住院治療(具體不詳),好轉后出院。2年前患者出現吐字不清、吞咽困難、飲水嗆咳癥狀,間斷服用艾地苯醌治療,效果不佳。1周前患者上述癥狀加重伴雙手不能寫字,進食時抖動明顯,遂至我院就診。入院癥見:頭暈,四肢乏力,不能行走,運動遲緩,言語謇澀,飲水嗆咳,吞咽困難,雙手不自主抖動,腰膝酸軟,大便干,小便頻,納眠差,舌淡,脈沉細。西醫診斷:多系統萎縮。中醫診斷:痿證,辨證為脾腎陽虛。以溫補脾腎為治則,方選金匱腎氣丸合地黃飲子加減。處方:熟地黃20 g,山藥15 g,山萸肉15 g,天麻12 g,麥冬12 g,牡丹皮6 g,茯苓10 g,澤瀉12 g,桂枝3 g,全蝎12 g,蜈蚣2條,石菖蒲10 g,制遠志10 g,牛膝12 g,枳實6 g,大黃6 g。服上方14劑后,患者訴頭暈癥狀較前減輕,精神狀態較前好轉,大便1~2日一次,余癥狀均同前,舌淡,脈沉細。在上方基礎上將大黃改為5 g,加當歸15 g,白芍20 g,生黃芪20 g,14劑。服14劑后,患者訴諸癥均較前明顯減輕,但畏寒怕冷,仍有言語謇澀、吞咽困難等癥狀,舌脈同前。在上方基礎上加附子3 g,肉桂5 g,14劑。后在上方基礎上加減服用2個月余,并配合中醫針灸療法,患者訴諸癥均較前明顯減輕,獲效良好。